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创设问题情境

时间:2022-09-02 08:22:00

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创设问题情境

在数学学习中,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只有有了恰当的问题,才能促使学生认真、积极地思考。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有强烈吸引力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极大的求知欲,从而有效轻松地解决数学问题。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创设问题情境呢?

一、借助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很容易进入故事营造的生动情境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需要,借助儿童喜爱的故事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加深儿童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数学审美能力。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可设计这样的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过了火焰山后来到一个村庄。村中田里种植了一大片西瓜,好客的农夫给他们送来一个大西瓜,八戒见到西瓜馋得口水直流。悟空要求公平地分给每人1/4。八戒听了不高兴地说:“瓜是俺老猪化来的,俺肚子大,要吃1/6,至少也要1/5。”忠厚的沙僧给八戒切了1/6,正当大家开心地吃着西瓜时,贪吃的八戒却在一旁直拍脑袋:怎么自己的这份反而比他们的少呢?带着这个问题,学生学得更加主动、深刻。

二、利用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的产生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基于自己原有知识结构产生的困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任务间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比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可将一些不同颜色的灯笼(贴画)按规律排列,教师能根据排列的序号准确报出灯笼的颜色,学生一定会觉得很奇怪。于是教师告诉学生因为自己掌握了其中的秘密,只要同学们认真学习,很快也能掌握这一秘密。这样,学生就会产生获取新知识的强烈渴求,饶有兴趣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学效果自然会提高。

三、创设生活问题情境

学生认知最牢靠和最根深蒂固的部分就是生活中最经常接解和经常使用的知识。如能在教学中利用这些生活经验来创设问题情境,就能使学生更容易和更深刻地接受数学知识。例如,教学“乘法的初步知识”时,我在引入时创设了一个分铅笔的生活情境。分铅笔给4个同学,每人分3支,一共要分多少支?学生很快可以列出算式3+3+3+3=12(支),再把铅笔分给8个同学,每人分3支,一共分多少支?怎么列式?学生能列出8个3相加的算式,但已感到麻烦。随后我又提出如果这样分给全班的54个同学,要相加那不是更麻烦了嘛?这样学生感到眼前的实际问题用加法解决有困难了。怎么办呢?我告诉学生要用新的办法来解决,于是引入新课题。这样新课堂一开始就产生了悬念,一下子吸引了学生,使学生产生探索新方法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乘法认识的欲望。

四、创设实践性的问题情境

小学生是活泼好动的,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仅能使他们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而且能引起学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实践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积极地并有目的地参与实践操作。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通过激励性的语言,看看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发现的问题最多等等。例如:在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后,我就让学生试用24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出不同形状的长方体,4人一个小组,比比看哪个小组拼得又快又多。同学们通过讨论,得出以下六种不同的拼法:1×1×24,1×2×12、1×3×8、1×4×6、2×2×6、2×3×4。这样让学生通过实践自己去拓展数的范围。精心设置问题后,组织学生广泛讨论,耐心听取学生的见解,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

总之,问题情景巧妙地创设能体现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它能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自由地去想象、思考、探索,去解决问题或发现规律,并可伴随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成绩。

上一篇:小学低年级如何组织课堂纪律 下一篇:教师如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