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逃课问题

时间:2022-09-02 08:07:51

浅析大学生逃课问题

摘 要: 大学生逃课是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高校和教师都重视,分别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本文主要围绕逃课的原因、逃课的不良影响、防止逃课的措施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 大学生逃课 防逃课 防范措施

所谓逃课,狭义上是指旷课,广义上是指旷课及其编造理由请假不上课或虽然上课但不认真听讲等。很多高校和教师试图解决此问题,有的开展了各种教育活动,诸如遵纪守法教育、逃课防逃课大讨论、计算逃课成本等;有的加强了考勤措施,诸如一次课三点名、上课按指纹、拍摄数脸、刷卡进出等。近期我们围绕逃课的原因、逃课的不良影响、防止逃课的措施展开了“逃课与防逃课大讨论”,达到了预期效果。

一、逃课的原因

学生逃课的原因很多,有客观和主观原因、有社会和个人原因、有学生和教师原因等,下面从学生、教师、学校管理等方面予以分析。

1.学生自身原因。

主要是纪律观念淡薄,惰性、懒散,没有进取心、混日子。表现为:经历了高三生活,上大学后一下子放松了,开始懒散懈怠,缺少自控力,把时间都用在玩游戏、睡觉或谈恋爱等事情上;生活不规律,晚上睡觉很晚,白天没精神、没精力去上课,即便去了也是睡觉,还不如不去;因个人参加社团活动或兼职与上课冲突,在选择时抛弃了上课;缺乏理想和目标,对学习没兴趣;突然生病,懒得请假;处理其他事情或贪玩忘了上课,也没人提醒;受其他人的影响,盲目跟风,甚至认为逃课是一种时尚;主观认为课程无趣、无用,且对就业和适应社会无实际帮助,选择逃课;缺乏集体荣誉感等。

2.教师方面原因。

主要是责任心不强,对学生要求不严,教学不认真,教学方法不当。表现为:教师讲课不认真,应付教学;教学方法不当,授课风格学生不喜欢;课程内容陈旧,重理论轻实践,与社会脱节;教师讲课不生动,枯燥乏味无聊,学生不爱听或听不懂;教师缺少个人魅力,讲课不吸引学生;课程难度s大、教师讲得快且不清楚,学生不能理解,久而久之就放弃学习;对于旷课现象教师不管,也很少点名。

3.学校管理层面的原因。

主要是管理不到位,制度执行不严,检查不经常,通报不及时,处分没跟上,缺乏齐抓共管,人人负责的工作态度和氛围。表现为:学期课程安排不均衡,导致个别学期排课过多、过密;上下节相连课程教室相距太远,有时出现大规模迟到现象;上合班课时,有些教室座位不够,学生站着听课;有的教室暖气差,教室比较寒冷,有些学生怕冷选择逃课;请假手续较繁琐,学生嫌麻烦;检查上课出勤的频次少,不能全面掌握出勤状况;学习成绩评价体系不合理,少量逃课影响不大;对学生是否出勤、上课好坏过问较少,没有尽到责任,甚至不闻不问,没有认真抓、认真管。

二、逃课的不良影响

逃课对学生个人和家庭,对于班级和教学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1.对学生的影响。

逃课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久而久之,会影响毕业,甚至影响个人的一生;逃课是一种跟风现象,逃课不仅对自己不负责任,还会影响其他自控能力较差的同学跟着一起逃课,从而产生连锁反应,导致班级学风不正;逃课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阴影,学不到专业知识,给自己造成学业和就业方面心理上的压力和负担;经常逃课导致作息时间紊乱,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出现越逃课越散漫,越逃课越不想上课,形成恶性循环,越来越散漫,纪律越来越差,影响学习、影响进步。

2.对家庭的影响。

家长千辛万苦挣钱供孩子学习,没有达到家长的夙愿,造成钱财的极大浪费,辜负父母的期望。如果由于逃课影响了毕业和就业,就会给家庭造成极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与负担。

3.对教学的影响。

学生缺勤较多时会影响教师的讲课情绪,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质量,影响学风、班风、院风和校风。

三、解决逃课的主要措施

1.加强思想教育和引领。

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是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的逃课行为是一种偶发的心理动机,完全采取“堵”的方法并不切实可行,应该采取“疏”的措施。各级教育管理人员要充分利用多种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育需要智慧,教育需要耐心。学校要加强遵纪守法的教育,增强学生的责任心、使命感、危机感。教育学生认识到逃课成本极高,不上课是将家长的钱财打了水漂,这是对父母的极大不孝,辜负了父母的期望。教育学生知识对本身的重要性,一个人没有足够的知识,就很难得到发展和提高,甚至会被社会淘汰。

2.加强制度建设。

第一,加强班级制度建设。班级应该在班主任的主导下,建立班规、班约,约束学生的各种不良行为,督促学生自觉遵纪守法。班主任、班干部要切实负责,经常检查督促学生遵守班规班约,树立良好的班风。第二,加强院系考勤制度建设。加大逃课的惩罚力度,加大院系层面对学生上课出勤检查的力度,提高频率。学工办要坚持严格考勤,经常检查,定期统计公布,及时通报批评。第三,健全教师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促使教师认真进行课堂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同时,教师要有效组织课堂,不能对逃课行为听之任之。第四,严格考试制度。对挂科的学生严格进行补考或重修,对于确实不合格的学生,不予毕业。第五,建立科学、合理、严密的课堂考勤机制。采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比如手机扫码、指纹机等进行课堂签到,保证考勤的真实、准确。第六,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做到奖罚分明,对于出现的逃课情况进行严肃处理。

3.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第一,科学合理地制订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课程设置要合理,课时安排要与课程内容匹配。第二,科学编排每学期的课程表,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及其间隔,以便学生的学习、思考、理解和消化。第三,严格执行学校的教学管理规定,旷课达到一定时数,不准参加考试。

4.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第一,教师自身知识水平、能力素质、道德修养和个人魅力需进一步提高,为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授课内容要创新,不能多年一成不变,要紧跟社会需求和时代步伐。第三,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与学生在课上要加强互动,适当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和引导学生听课,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四,任课教师要组织课堂,发生学生缺勤时,过问其原因,缺勤比较严重时,应该及时、主动与辅导员(班主任)反映和沟通,提醒班主任加强管理。

5.师生齐抓共管,各司其职。

(1)教师:既要按照任课教师的职责搞好课堂教学及其管理,又要按照管理者的职责做好学生出勤的教育和管理工作,真正起到课堂的主导作用;严格课程管理,创新考核方式,引导和督促学生认真学习。

(2)学习委员和考勤员:要切实负起责任,克服怕得罪人的思想,对同学严格要求,认真、准确记录出勤情况,并及时向辅导员(班主任)汇报,方便管理部门准确了解考勤动态。

(3)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要真正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加强自我监督与管理,首先防止自身逃课,在此基础上带动和管好其他学生,并且积极配合辅导员(班主任)和考勤员做好本班考勤管理工作。

(4)普通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树立远大目标,为了目标付诸行动,为了美好的明天从现在做起,好好学习,不虚度光阴;严于律己,对自己负责,对父母负责,对老师的辛勤劳动负责;在保证自身不逃课的前提下,善意督促周围的同学上课,劝阻其逃课,通过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能量影响其他同学。

总之,逃课与防逃课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教”与“学”之间矛盾的集中显现,逃课形成的原因、造成的影响都不仅仅是某一方面的问题,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需要全方位、多角度、分层面地看待和对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容易,解决问题难,要真正杜绝逃课现象,还要认真思考、积极谋划对策。我们相信,只要大家真正认识到逃课的危害,全体师生共同努力,逃课现象就一定能够好转或遏制,学风就一定能够好转。

上一篇:构建“双基”体系,形成学科思维 下一篇:挖掘课程资源,丰富高中思想政治课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