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例孕产妇死亡原因分析

时间:2022-09-02 07:00:03

57例孕产妇死亡原因分析

[摘要] 目的 分析黔西县孕产妇死亡率和死亡的影响因素,进一步提高产科质量,总结经验教训,制定干预措施,为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打下基础。方法 收集2001-2010年黔西县死亡孕产妇5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及统计,寻找死亡原因。结果 2001-2010年的孕产妇平均死亡率71.94/10万,主要原因是产科出血。结论 加强围产期保健知识的宣传,强化县乡两级产科建设管理及人员培训,实行高危孕产妇的筛查管理、转诊,建立有效的高危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对高危孕产妇诊断准确、及时转送接诊,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孕产妇死亡; 死因分析; 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 R7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1-206-01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01-2010年黔西县28个乡镇卫生院每年上报的孕产妇死亡报告卡、孕产妇保健年报表及年度质量控制调查表等。

1.2 方法 县妇幼保健院收集整理的全县孕产妇死亡报告卡、个案死亡病历、调查附卷、孕产妇死亡个案分析报告等有关资料,每半年召开一次孕产妇死亡评审会,进一步分析原因,明确死亡诊断。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1.1 死亡年龄 20岁-24岁14例,25岁-29岁22例,30岁-34岁18例,35岁以上3例。

2.1.2 文化程度 中专1例,初中10例,小学29例,文盲17例。

2.1.3 生育情况 初产妇16例,经产妇41例。

2.2 产前检查次数 0次24例,1次-5次28例,5次以上5例。

2.3 分娩地点 省级医院1例,县级医院分娩8例,乡级医院分娩2例,村卫生室1例,家中分娩36例,途中分娩2例,未娩7例。

2.4 死亡地点 省级医院1例,县级医院死亡18例,乡级医院死亡3例,家中死亡30例,途中死亡5例。

2.5 死亡原因 2001-2010年黔西县活产数79234例,孕产妇死亡57例,平均死亡率71.94/10万,主要原因是产科出血,孕产妇多数死于家中,其次是县级医院。孕产妇文化水平越低,生育次数越多,死亡率越高。死亡原因及构成 见表1。

表1 黔西县57例孕产妇死亡原因及构成

3 讨论 孕产妇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文化、卫生事业以及国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降低黔西县孕产妇死亡率,加强围产期保健知识的宣传,提高县乡两级产科质量,提出干预措施。(1)从本组结果可以看出,孕产妇死亡人数逐年呈下降趋势,死亡原因首位是产科出血(顺位为胎盘滞留、产后子宫收缩乏力、子宫破裂),其次是内科并发症;孕产妇多数死于家中和途中,其次是县、乡两级医院。孕产妇文化水平越低,生育次数越多,死亡率越高。其原因为:①孕产妇绝大部分在家分娩;②文化水平低,缺乏自我保健意识;③交通不便,信息不通;④家庭贫困;⑤转诊或就诊延误了最佳抢救时机。(2)本组结果显示,选择住院分娩的孕产妇仅有11人,死亡地点在乡级以上医疗保健机构有22人。因此,普及健康教育知识,提高住院分娩率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重要途径,其次加强县、乡两级产、儿科建设,加强人才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建立通畅有效的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是挽救孕产妇生命的重要保障。

4 干预措施 (1)积极争取政府支持,采取多部门的配合,利用多种方式加大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对乡镇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健康教育,增强孕产妇自我保健意识和知识,努力提高住院分娩率。(2)加强县、乡两级医疗机构的产科管理建设,定期培训,使其熟练掌握产科适宜技术,提高产科诊疗水平和急救能力。(3)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结合起来,加大对农村孕产妇救助,使农村孕产妇达到全免费住院分娩,杜绝因经济原因选择在家分娩。(4)充分发挥县妇幼保健院职能部门作用,按照产科质量标准,严格从业人员资格准入制度,彻底取缔家庭分娩及非法接生。(5)加强完善县、乡、村三级保健网建设,认真履行各级工作人员职责,切实开展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加强高危孕产妇的筛查、管理,使转诊一步到位,获得最佳抢救时机。

上一篇:中药漱口法治疗复发性口疮48例临床观察 下一篇:40例肺心病并呼吸衰竭联合用药临床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