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高职院教育改革的思考

时间:2022-09-02 03:06:07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高职院教育改革的思考

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路是:以人为本,在教育目标上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在教育内容上关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教育方法上注重提升学生的主体性。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职院校;教育改革;思考

中图分类号:D523.34 文献标识码:A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目标上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在教育内容上关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教育方法上注重提升学生的主体性。

一、在教育目标上,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高职院校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已成燎原之势,为国家培养出了一大批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许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顾此失彼,突出了职业院校的特点和优势,却违背了教育的一般规律;注重学生技术技能的教育与训练,却忽视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从而偏离了党的教育方针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不是被当作“人”而是作为物来加以塑造的,学生仅仅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劳动力商品,高职院校仅仅是生产这种“商品”的加工厂。受其蛊惑和诱导,学生们也认为只要掌握了专业知识,将来工作就有着落,至于其他知识的学习则可有可无,不会影响今后的生活出路。因此,多数高职学生对公共课不感兴趣,对专业课和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却情有独钟。这种现象导致了一些高职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缺失、理想信念弱化、价值取向变形等问题,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胸无大志,贪图享乐,不讲诚信,不善交往,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党的十报告明确要求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要求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这一要求对高职院校来说,就是要坚持育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培养出既有技能又有知识,既有科学素养又有人文素养,既能工作又会生活的人。和谐是一种美,是从事生产的人的内在尺度,是人自身生产的内在需求。高职院校在深化教育的过程中,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和谐教育使学生各方面素质协调发展,培养出既能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又能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在教育内容上,关切学生的人文素养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急功近利,忽视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观念有待创新。高职院校过分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轻视德育和素质教育,缺乏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2)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有待更新。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人文素养课程比重太小,而仅有的少量课程教学方式较为单一;(3)重技能传授,轻人文知识的传播。高职院校不少专业课教师认为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是人文学科教师的任务,与他们无关,不屑于在专业课、实践课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而从事公共课教学的人文学科教师得不到重视,学校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吸引鼓励高水平教师从事思想品德和人文素养教学;(4)忽视校园文化的建设。许多高职院校忽视价值观念、精神氛围、校容校貌、规章制度以及行为习惯等方面建设,文化育人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因此,高职院校要更新教育理念,实现技术技能教育训练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统一。首先,加强人文素养课程建设。高职院校要根据学院的办学定位和特色,精心设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实施方案,把人文素质课程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使人文素质修养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其次,建立一支专兼结合、业务娴熟、相对稳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再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一个学校的精神之所在,是一种体现大学校园精神面貌的群体文化,是由全体师生共同努力而形成并不断发展的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产生广泛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要全面加强观念、物质、制度和行为文化建设,提高校园文化硬实力和软实力,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汲取人文精神,实现自身的和谐发展。

三、在教育方法上,提升学生的主体性

传统的高职教育注重设计行为目标,调控教学过程,追求实用性。它把学生的教育视为现代工业的标准化生产,将教师和学生置于程序工艺的框架内。这种教育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训练,却忽视了揭示教育的本质和真谛;只注重培养学生谋生所需的职业技能,却忽视了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关照;只注重占有和改造学生,却忽视了学生的需要和尊严。一方面,在灌输式教育中,教师是权威和主宰,他向学生灌输大量散乱陈旧的学科知识,传授知识成了唯一的教学活动,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教育关系成了单纯的知识授受关系,师生缺少对知识探究的兴趣及智慧的碰撞;另一方面,师生将内心世界的大门紧闭,情感、精神交往匮乏,甚至连道德与审美教育也采用灌输知识的方法,造成了教育活动中浓厚的理性主义色彩,师生关系变得机械、冷漠、疏远,缺少人文关怀,教育异化为非人的教育。高职教育要提升学生的主体性,首先要重视师生间的交往。在交往教育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互主体或主体间的关系,是平等关系。师生以书本、教案等为介质展开对话和交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理解,最终达成一致的意见,整个过程不再有强制或压迫。交往教育的关键在于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只是满堂灌或一言堂,在教学过程中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反应和表现,决不能出现教师在讲台上歇斯底里台下却睡倒一片的场景,教师要积极寻找有关话题与学生展开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教学气氛;其次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创造精神。高职教育不仅要授人以知,更要授人以智;不仅要使人有知,更要使人无知。教师要培养学生对现有知识的怀疑和批判精神,培养他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能力。高职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创造精神,从根本上说是塑造学生的主体性心理结构。再次要重视与学生的心理交往,主动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给予他们真诚的爱和期待,鼓励支持他们批判创造的热情和精神,提升他们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他们成为各方面和谐发展的高职大学生。

参考文献:

[1]曾琦斐.对高职教育发展现状的理性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9,(2).

[2]陶学忠.对高职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辨[J].教育与职业,2009,(9).

[3]刘孟良.从高职课程改革现状谈高职课程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9,(4).

作者简介:宋新昕(1972-),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工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

上一篇:电子出版物对高校图书馆的影响 下一篇: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