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9-02 01:01:06

论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摘 要: 目前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自学能力总体尚处于薄弱状态,针对培养小学自学能力的研究也有待进一步加强。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自学能力有其独特的涵义与结构,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自学能力,是做好初小衔接的需要,能够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也是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应遵循课内、课外相结合,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学生主体性等原则,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需要灵活采用不同策略,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自学能力 含义结构 原则策略

语文是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基础工具,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语文课的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强社会活动能力,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语文自学能力,就是要让小学生明白自学的重要性,对听说读写语言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养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教给他们语文自学的方法,不断增强他们进行听说读写的自觉性和坚持性,慢慢形成自觉学习、自能学习的良好习惯。

一、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自学能力涵义及结构

语文自学能力就是个体持续发展自己的语文能力的能力,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可界定为:在语文学习中,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已有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自主、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整理知识的语文综合能力。这是一种引导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能力。

根据学科性质和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智特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相对地说包括四种能力,即熟练使用工具书的能力;独立的阅读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学习监控与反思能力。这四种能力之间并不是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交融的,如阅读能力的形成有赖于熟练掌握工具书的能力,而运用知识的能力则与其余三者密不可分。

(一)熟练使用工具书的能力。

工具书是“无声的老师”,是培养语文自学能力的必要设备。熟练使用工具书的能力是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自学能力中最基础的部分。工具书不但可以帮助识字、解词,而且可以供读者查找典故,为读者提供文献资料,帮助读者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很多疑难问题。语文学习所需的工具书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字典、词典类,常用来给字词注音、辨形、释义,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另一类是专门性辞典,常用来检索语文知识与百科知识,如《中外文学常识辞典》、《唐诗宋词鉴赏辞典》等。

(二)独立阅读的能力。

阅读能力,指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使用工具书,顺利而有效地完成阅读活动的能力。①阅读活动,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重要的途径。有效的阅读活动,又有以下三个层次的要求:以短语为阅读的基本单位阅读文本,认识文本上的字词并懂得它们的字面意义;把文本上的一个个语句,一个个自然段连起来,形成有意义的观念;能对阅读材料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进行鉴别和评价。

(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运用知识的能力,是指学生把通过阅读等途径积累、贮存起来的语文知识和其他知识,根据需要灵活提取出来加以运用的能力。②从培养语文自学能力的角度说,“根据需要灵活提取”。可以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读物的内容或由此及彼地推想到其他事物,也可以是根据命题立意的需要进行口头与书面的表达。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来说,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对于语文学习来说,其出发点在“知”,终结点则在“用”,因此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语文自学能力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四)学习监控和反思能力。

学习监控能力,指的是个体为了保证学习达到预期目的而在学习的全过程中,把自己的学习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它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学习监控能力主要分为三个方面:(1)对自己的学习预先计划和安排;(2)对自己的实际学习活动有意识地检查、评价和反馈;(3)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学习反思,也是个体以自己的学习活动为思考对象,对它进行观察、审视、分析和重新概括、积极验证的一种能力。反思的方法,如写错题分析、考试总结、写反思日记等。

二、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意义

(一)做好初小衔接的需要。

有不少刚上初中的学生明显感受到紧张的学习气氛,用小学的学习方法对付初中课程,感到非常不适应。究其原因,一是初中的课文篇目增加了难度,对学生提出了如区分不同文体和鉴赏文学作品等更高的要求;二是初中课程明显增多,学生感到应接不暇。这些变化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小学虽然强调了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学习,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视和培养不够,学生不具备适应初中语文学习的良好的自学能力,因此出现了小学和初中衔接的真空和断层。由此可见,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做好初小衔接的必要。

(二)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需要。

素质教育提倡的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是学会学习,最有效的知识是自我控制知识。《学习与发展》中谈到“责任感、坚韧性、主动性、自信心和果断性等意志特征,勤奋、踏实的性格特征,都可以使学生克服知识基础较差而带来的能力上的弱点”。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深切感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培养其自信心、求知欲、责任感、坚韧性非常重要,因为人的学习不仅仅是读书,不仅仅是认识活动,它还有身心的全部功能参与。学习不仅仅是掌握知识,它在掌握对象的同时,还要发展主体的一切特性,即他的完整的个性,这种发展才是全面和加速的。③为此,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的途径。

(三)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乃人们先天自然的和后天经环境影响而形成的基本特点和品性,它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发展性,时至今日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趋势。素质教育的重点就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其本质属性是: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它把教育的对象——学生,既作为客体,又作为主体,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教育,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发展身心,发展个性,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全方位立体式地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全面实现基础教育目标。其中加强人文素质的教育,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近年来语文教育十分重视的问题。小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包括了从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中精选的名篇,辅以中国文学史知识、语言知识、写作知识等内容,让学生在文章鉴赏活动中,接受人文教育的熏陶,同时也有助于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训练。因此,培养语文自主学习能力是发展学生素质的需要。叶圣陶认为“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语文这门学科”。④

三、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现状调查分析

结合以上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认识,通过对五所学校的问卷调查,我们分析发现以下问题:

1.有71%的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认为语文的学习方法就是多读、搞题海战术。

2.有64%的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学习语文方面没有良好的习惯,老师叫怎么做就怎么做。

3.有80%的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自学能力,只是认为语文成绩好就是自学能力强。

4.有95%的学生想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5.有67%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只是在老师要求预习时才去预习。

6.有73%的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不太经常和老师、同学交流学习方法。

7.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阅读理解失分较多。

(2)作文水平停滞不前。

数据表明,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实在堪忧,但对提高自学能力的愿望却很强烈。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教师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一言堂、填鸭式的现状得到改观。然而,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尽管老师做了很大的努力,仍然收效甚微,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并没有提高多少,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的研究与教学实践还需要继续深入。

四、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基本原则

(一)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原则。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开发知识、学会面对各种学习任务时形成正确内心活动的重要形式,是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实践其自学的重要过程。但有些能力由于课堂的时间与环境的限制,在课堂上根本达不到设想的目的,比如,调查研究能力在课外培养比课内培养具有更大的优势,因此抓住课堂教学时机,及时教会学生的学习技能,为他们的自学提供丰富的、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思维方法,让学生课内、课后的自学和课堂的教学相得益彰,进入良性循环,为最终呈现高效率高质量的学习局面,奠定坚实的基础。课内学习方法,课外进行练习,只有这样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得到稳步提升。

(二)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原则。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实质是交往、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不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指导者,促进者。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而且包括价值和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启迪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⑤只有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自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才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三)学生主体性原则。

所谓主体性,就是指作为认识主体在处理外部世界关系时的一种功能表现。它一方面表现在对外部世界的选择上,主要受主体本人需求、动机和兴趣等因素的推动和支配,表现为能动性和选择性,另一方面表现在对外部信息的内部加工上,受主体本身原有的知识结构和先行经验等因素的制约,表现为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主体在功能上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新课程倡导“自主性学习”,其真谛在于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他们的自我精神,挖掘他们自我发现的潜能,提高他们自我建构的能力。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过程中强调主体性原则,就是强调学生处于语文教学的主体地位,能自始至终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并能对语文学习实施自我检查、评价、调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中,阅读和鉴赏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阅读文本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学生的情感与理智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与文本融会交流,以致产生碰撞和共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不同的主体体验出了不同的意义,也就成就了文本丰富的内涵。反之,如果缺少了主体的积极参与,缺少了主体对文本的建构,不仅阅读过程毫无意义可言,而且就连学生的阅读兴趣将在枯燥的阅读中丧失殆尽。

五、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⑥良好的习惯是促使学生自主、自觉、自我学习的动力,是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关键。那么怎样培养学习习惯呢?结合教学实践,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良好习惯应包括以下内容:培养学生善疑、善问、善于分析问题并勇于追根究底的习惯;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培养有目的学习的习惯;培养勤翻工具书的习惯;培养积极参与、勤于动脑的习惯;培养学后总结的习惯;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

(二)激发学习动机,培养自主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向往或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激发学习兴趣,满足学习需求,使学生愿学、乐学。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兴趣源自两种动力——内驱力和外驱力,只有内驱力才是真正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持续的有效的源动力,而产生内驱力的根本动因是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往往来自于充满诱惑力的问题情境。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生活实际与学生的求知心理所产生的认知冲突,把学生引入一种参与问题解决的情境中,使其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机,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三)训练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学生自学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讲,就是学生阅读水平和能力的高低。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认为,训练学生熟练掌握阅读方法是最重要的。阅读方法种类甚多,但最具普遍意义的5种方法则需要做针对性的训练。如精读法,培养学生准确而深刻地理解文章的词语、句段、篇章的能力。浏览法可以让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大知识面。比较阅读法便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逐步坦然面对一篇篇相对陌生的文章。查读法指的是运用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的一种助读方法。查读工具书是学习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猜读法指的是在阅读过程中利用自己脑里的已知知识去推测文中的未知部分,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

(四)“先学后教、以学为主,先练后讲、以练为主”课堂教学模式设计。

“先学后教、以学为主,先练后讲、以练为主”是在学生先预习的基础上再进行教学,同时配以训练题进行巩固,并在当堂、当天的训练中逐渐提高知识的吸收率,实行“先学后教、以学为主,先练后讲、以练为主”的目的是进一步体现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教学质量。

这个模式中的“先学”不是单纯次序上的“先学”,而是学生自始至终地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先学”的目的是改变学生听课的被动局面,变被动为主动;教也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教师“教”,而是包括先学会的学生对暂时学不会的学生的“教”,教师对学生“先学”中暴露出来的带有普遍性问题的“教”,教师对个别学不会的学生进行的指导。这里的“先练后讲”就是针对学生对当堂所学的知识内化与否所设计的梯度训练,训练中能由学生解决的问题,就由学生自主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拿到小组中协作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及时予以点拨、铺陈,让学生再来解决。整个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都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

注释:

①刘毅刚.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5.

②胡红霞.论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J].西北职教,2007.

③谢玉清.语文教学创新的途径和方法[J].西江教育论丛,2006.

④叶圣陶.叶圣陶论语文教育[M].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

⑤龙周金.谈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

⑥叶圣陶.叶圣陶论语文教育[M].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刘建忠.新课改中语文教育现状的分析及反思[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

[3]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4]叶圣陶.叶圣陶论语文教育[M].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

[5]许发金.反思自主阅读中的“自主”现象[J].小学语文教学,2003.

[6]邢岩梅.小课堂·大语文·立体化[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7]孟兆山.转变学习方式的三个误区分析[J].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

[8]蒯超英.学习策略[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9]刘国正主编.叶圣陶教育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10]吴也显.课堂教学模式浅谈[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

[11]董奇,周勇.论学生学习的自我监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

上一篇:中国石油物资采购 业务信息化应用集成研究 下一篇:物联网:打造工业“转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