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民媒介素养教育 势在必行

时间:2022-09-02 12:56:39

网民媒介素养教育 势在必行

社会化是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历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大众传播的日益发达,它在人们社会化方面的影响日益重要,这种影响表现为形式上的多样性、内容上的丰富性和受众的广泛性,对人们的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对行为活动具有暗示作用。

据CNNIC在2008年7月公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30岁及以下的年轻群体成为当今中国网民的主体。其中,18~24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0.3%,其次是18岁以下和25~30岁的网民,分别为19.6%和18.7%,这三部分人群占到中国网民的68.6%,超过网民总数的2/3。年轻人作为准社会人,他们的思想和思维正处在变化时期,对信息的接受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在“铜须事件”中,网民盲目的跟贴,披露了“铜须”的住址,电话等个人信息,这其实已经构成了侵害隐私权的行为。新闻法学者王军副教授认为:“网络犯罪案件大多是25岁青少年干的,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升网民的媒介素养,已经成为现代教育中一项刻不容缓的课题。”因此,了解和掌握媒介素养知识,提高自我的媒介素养水平有助于自身的社会化。

人的现代化就是人具备了现代化社会需要的各种素质。在传媒科技,信息技术现代化的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人能够相应地具有现代化的素质,实现“物”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同步和协发展。传播素质和媒介素养属于素质教育特别是传播教育的范畴,其目的是增强全民内化的传播知识,提高全民外化的素质能力,以此为基础来塑造人的现代化观念、思维、人格和能力。然而网络的互动性、随意性等特点在信息迅速方便传播的同时也为网民理性地思维、完善的知识结构提出个更高的要求。因此传播素质和媒介素养的提升使人能够在现代化的传播媒介面前充分发挥主动性,娴熟地运用现代化媒介,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步伐,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强人”。 信息社会使受众置身于由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各种媒介营造的网络之中,人们每天都会接触到数以万计的媒介信息。仅以网络为例,截止到2008年6月30日,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跃居世界第一位,中国网站数量为191.9万个,年增长率为46.3%。网络传播具有信息量大,速度快的优势,尤其是互联网的交互性和开放性,使得“媒体已经成为社会第二教学园地,它不但进一步使家庭教育的功能再度边缘化,还在逐步渗透、肢解、动摇学校的教育权威地位。”而2006年贝静红学者的《大学生网络素养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具有的媒介素养尚处于自发状态,其在网络信息的行为选择、网络道德的遵守上有待于培育和加强。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不得不加强自身的媒介素养教育,这从一个角度便折射出当今以年轻人为主体的网民亟待提高自我对媒介的理性认识和对媒介信息的判断力,从而保证自我思想的健康发展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对网民媒介素养教育的思考(三)见下期)

上一篇:洋铭科技:在了解和聆听中创新 下一篇:对策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