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珍珠的中国文化观

时间:2022-09-01 11:22:14

赛珍珠的中国文化观

摘要:赛珍珠一生热爱中国文化。她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富有个人色彩的思考,主要为没落的光辉――对孔子及儒家学说的依恋:心灵的慰安――对道家和佛教的体认:和谐――中国文明的总体特征。赛珍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把握具有“双焦透视”、注重个人体验以及对中国文化极度推崇三大特色。而她的中国文化观的形成又与其家庭出身、作家身份及人道主义立场有着密切关系。

关键词:赛珍珠 中国文化观特征

赛珍珠(1892~1973),美国小说家,生于美国,长于中国,发表过《大地》、《母亲》等作品,193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被尼克松总统誉为“东西方文明之间的桥梁”。在其晚年著作《中国:过去和现在》中,赛珍珠集中表达了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

没落的光辉――对孔子及儒家学说的依恋

赛珍珠前后在中国生活了40年。其父母比较开明,为她聘请清末秀才孔先生为家庭教师,可以说,赛珍珠对中国文化思想的系统汲取得益于孔先生。关于儒家思想的体认方面,在《中国:过去与现在》一书中,赛珍珠主要涉及儒家学说的特色、君子人格、礼仪内蕴以及对孔子和儒家学说的评价四方面。

在对儒家学说的特色把握方面,赛珍珠说:“因为中国没有国家或民族的宗教,儒家学说提供了一个基本的道德秩序,提出了做每一件事的正确方法。”赛珍珠出生于传教士家庭。家庭的影响使得她思索中国有没有类似于基督教的宗教。在长期的体认中。她锁定了儒家学说。其实关于儒家学说是否能被视为一种宗教,一直为学界所关注,并大致形成三种看法:一是儒学不是宗教;二是儒学不是宗教,但具有宗教性;三是儒学即儒教。赛珍珠明显持第二种观点。的确,儒家学说没有类似于上帝这样的人格神的存在,但儒家学说依然具有超越性等宗教因素。儒家学说充满着对天、道的敬畏,儒者怀着与基督徒相似的神圣感与天进行交流感应。

在对君子人格的把握方面,赛珍珠说:“健壮的、有生气的、有感情的中国人处在克制之中――不是对暴君的克制,暴君们从来不会长命,而是自我克制。这种自我克制能产生仅有的维持生活高贵和优雅所需要的气氛。只有在这样的气氛中。人才能发展成为君子。”在没落的奴隶社会,君子指社会地位高的人,但身份、财产等皆为世袭。普通人很难跻身君子之列。孔子根据自己的政治理想重塑君子形象,淡化君子原有的社会地位,确立心性人格的“君子人格”,强化君子的道德内涵,增加君子的知识含量,为没落士子寻求出路。孔子对君子提出仁、智、勇的要求,并通过具体规则规范君子行为。赛珍珠对君子人格的理解偏重于人际关系和道德实践上,倾慕厚德载物的君子风范。

在礼仪内蕴的理解方面,赛珍珠说:“他(孔子)教导说,外部的行为和控制能塑造我们内在的东西和我们的个性,因此礼仪和行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礼仪使社会团结为一个整体。”礼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在古代中国,礼与法律、政治无明显界限,它的主要作用是规定社会各等级的尊卑,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赛珍珠以一个文化混血儿的独特视角,深刻透视中国礼仪中超时代的普遍价值。并肯定礼仪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在对孔子及儒家学说的评价方面,赛珍珠说:“从孩提时期起。孔子就影响了我的思想、我的行为、我的个性。孔子是我的参考系。”赛珍珠不仅把握到儒家思想面向人生的特质。而且强烈认同儒家思想,对其在现代社会转型中被抛弃的命运表示同情,用平和的心态体认儒家学说在没落中的价值。

心灵的慰安――对道家和佛教的体认

对道家学说的认识。赛珍珠说:“他(孔先生)承认,固执的老子,在对他情感、自然和个人的强调下。使已确定了的儒家的严格的封闭性有一些放松。因此,他拥护两者的结合。他说:‘让你的行为是儒家的,让你的情感和思想是道家的。’……(道家)提供了发展艺术,尤其是绘画和音乐的机会。”赛珍珠对道家学说的体认显然偏重于实践方面。带有明显的个人体验色彩。儒家的乐感带有伦理性质,它在心态平和中充盈大和之乐。道家的乐感则超伦理,在与宇宙契合中享受清虚之乐。赛珍珠在对道家的体认中,暂时摆脱伦理的束缚,在游心物外的境界中享受本然之美,穷尽生命之乐。

赛珍珠不仅在生活中深刻体认道家思想,而且还把它运用到小说中。比如在其小说《粱夫人的三位千金》中就有着道家思想的明显痕迹,小说开卷语即为《道德经》开卷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对于佛家学说的认识,赛珍珠说:“每一个朝代都有一些创新。但只有佛教从印度通过印度佛教传教者对中国的传人最重要、最根本。……事实上,一直到了与中国精神相混合、与中国文化相和谐即直到它成为中国的或禅宗佛教时,佛教才在中国扎下根。”赛珍珠深刻揭示佛教传人中国的意义以及禅宗混血的本质。印度禅学重视内省式修炼,其苦心自守的生活方式并不适合中国士大夫的口味,但它的高妙之处在于通过一种深切的价值关怀使人进入一种彻底解脱的存在状态。当印度禅学与中国玄学结合,远离苦行的禅定方式,呈现出空灵面貌。从而印度禅学变为中国禅宗,对中国士人形成永恒的诱惑。

和谐――中国文明的总体特征

赛珍珠说:“和谐是中国文明的关键词:一个人与他周围的人、与自然相处和谐。那么这样的人是有教养的人。……中国人心中具有内在的平静。相信‘存在’而不相信‘变’,既没有罪,也没有邪恶的概念。”从中可见赛珍珠对中国文化和谐特征的把握以及对“罪”的概念的思考。

儒家思想以仁、礼为导向,发展和谐人格,建设和谐社会。在孔子的预想中,社会是个同心圆。从个人到家庭、社会,个人是圆心,在“修己”、“以敬”、“以安人”中君子实现自身和谐,并扩展开来,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道家学说对人生采取审美观照的态度。物我两忘,让自我与宇宙合为一体。禅宗重视内心理性,在自然中清净本心。达到和谐。

对于“罪”的思考,赛珍珠认为中国人没有罪的概念,在追求和谐中创造辉煌的文明。美国文化人类学家路丝・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一书中提出“罪感文化”和“耻感文化”。东方属于耻感文化而西方属于罪感文化,究其原因,东方耻感文化源于儒家思想,而西方罪感文化源于基督教“原罪说”。儒家思想注重个人修养,从文化传统上看,中国人没有“罪”只有“错”,但知错能改即可,在宽容的氛围中,中国人能把和谐作为终极目标。然而对于西方人来讲,“罪”是与生俱来的。人在上帝面前永不圆满,人与上帝始终存在紧张感。

赛珍珠中国文化观的特征和成因

赛珍珠中国文化观的特征体现为三点:一是深刻的双焦透视。赛珍珠不孤立评价中国文化,而是把中国文化放在世界文化中。希望中西文化沟通。她说:“如果孔先生能和我祖父见面,好好地聊聊。他们会相互理解、敬重对方的。”二是注重个人体验,重视中国文化的实践品性,赛珍珠对中国文化的关注并非对其作纯学术的探讨,更多的是面向人生,指导人生。因此。我们基本上看不到赛珍珠对各家学说概念的阐释与辨析。三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极度推崇。赛珍珠的文化思想同泰戈尔、罗索等人有相似之处,都是在中国落后时期,依然鼓吹中国传统文化,而没有察觉古老的中国文化在面对权力、市场、自然科学的发展三大问题时的尴尬。这由于赛珍珠毕竟不是中国人,她可以无忧无虑地欣赏并享受中国文化的美感。但不用背负古老文化的弊端与沉重。赛珍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往往具有一定的调和性,而这种调和的结果,深刻地影响着她小说的艺术构思。因此,其作品往往带给人过于理想化的感觉,《大地》等作品莫不如此。

赛珍珠中国文化观的成因主要在于其家庭、出身、作家身份及人道主义立场。赛珍珠出生于传教士家庭。她将儒学与基督教进行比较,坚持认为不同的宗教应彼此尊重。赛珍珠的作家身份使得她对中国文化的把握更多在感悟而不是思辨。从而使她对儒道佛三家的认识带有浓厚的个人情感体验的色彩,而不在概念辨析方面争胜。赛珍珠的人道主义立场使得她向往和谐,触摸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脉动。

总之,赛珍珠以其特殊的经历,深刻透视中国文化,为我们重新认识传统文化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搭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注释:

1、彼德・康[美]著,刘海平等译:《赛珍珠传》,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第422页。

2、3、4、5、6、7、8、何兆武、柳卸林主编:《中国印象――世界名人论中国文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1页。第213页,笫213页,第210页,第214页,第216页,第215页。

9、赛珍珠著,尚营林等译:《我的中国世界》,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167页。

(作者为南开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思想史专业2008级博士)

编校:董方晓

上一篇:网络时代民族文化的发展路径 下一篇:电视播音主持的情感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