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菌核病综合防治技术

时间:2022-09-01 10:40:29

大豆菌核病综合防治技术

摘要:大豆菌核病是大豆在种植到七月下旬之后易发作的真菌病害。危害的真菌核盘菌,属于子囊菌亚门。最初茎秆上生有褐色病斑,以后病斑上长有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后变黑色颗粒。纵剖病株茎秆,可见黑色圆柱形老鼠屎一样的菌核,病株常枯死呈白色。该种病害可以通过轮作或喷洒农药等方式防治。

关键词:大豆;菌核病;症状;防治

1.发病规律

病原真菌以在土壤中和混在种子间的菌核越冬,种子亦可带病。病原菌通过伤口或角质层侵入寄之,衰老叶片,凋萎的花及纤弱的茎最易侵染。越冬后的菌核,环境适宜萌发产生子囊盘,子囊孢子为侵染源,菌核在土壤中可存两年,但在潮湿土壤中存活时间短。初次侵染引起发病后,病害扩大再侵染可能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由病株接触而相互感染,另一种方式是病叶或其他染病部分落干大豆茎的分枝处而引起发病。向日葵等作物的菌核病与大豆菌核属同一种病菌,可以互相侵染。此病以混杂在种子里的菌核、茎秆内的菌核越冬,第2年发病侵染。菌核在土壤中可以存活2年。向日葵茬种大豆、重迎茬大豆、低洼地大豆、密度大长势繁茂的大豆发病重,7月底至8月降雨多的年份,发病重。

2.发病症状

七月下旬开始发病,主要为害地上部,苗期、成株均可发病,花期受害重,产生苗枯、叶腐、茎腐、荚腐等症。苗期染病茎基部褐变,呈水渍状,湿度大时长出棉絮状白色菌丝,后病部干缩呈黄褐色枯死,表皮撕裂状。叶片染病始于植株下部,初叶面生暗绿色水浸状斑,后扩展为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中心灰褐色,四周暗褐色,外有黄色晕圈;湿度大时亦生白色菌丝,叶片腐烂脱落。茎秆染病多从主茎中下部分权处开始,病部水浸状,后褪为浅褐色至近白色,病斑形状不规则,常环绕茎部向上、下扩展,致病部以上枯死或倒折。湿度大时在菌丝处形成黑色菌核。病茎髓部变空,菌核充塞其中。干燥条件下茎皮纵向撕裂,维管束外露似乱麻,严重的全株枯死,颗粒不收。豆荚染病现水浸状不规则病斑,荚内、外均可形成较茎内菌核稍小的菌核,多不能结实。

3. 发病条件

该病在阴雨连绵的年份,发生重,地势低洼和重茬地发生重。此外,施有氮肥过多,大豆生长繁茂,茎秆软弱,倒伏地段发生重,过度密植田,l病率重。

4. 形态特征

菌核圆柱状或鼠粪状,大小3~7×1~4(μm),内部白色,外部黑色。子囊盘盘状,上生栅状排列的子囊。子囊棒状,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大小9~14×3~6(μm)。侧丝无色,丝状,夹生在子囊间。菌丝在5~30℃均可生长,适温20~25℃。菌核萌发温限5~25℃,适温20℃。菌核萌发不需光照,但形成子囊盘柄需散射光才能膨大形成子囊盘。在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上菌丛白色,生长迅速,不久形成黑色鼠粪状菌核。菌核在多雨、潮湿并有光照条件下,才能萌发形成子囊盘,子囊盘呈盘状;子囊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单孢,无色,椭圆形,9~14×3~6微米。

5.生理特征

病原菌丝的最适生长温度是20~25℃。在15℃以下菌丝生长缓慢,0℃时停止生长。15~25℃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菌丝的生长速度加快。25~30℃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菌丝的生长速度碱缓。菌丝在30℃条件下生长量很小,60h即停止生长。在35℃,菌丝完全死亡。光照对菌丝的生长速度没有显著影响。微酸性条件有利于菌丝的生长发育,菌丝在中性条件下生长缓慢,碱性条件完全抑制菌丝的生长。

6.防治方法

6.1加强长期和短期测报以正确估计本年度发病程度,并据此确定合理种植结构。

6.2选用优良品种在无病田留种,选用无病种子播种,或选用株型紧凑、尖叶或叶片上举、通风透光性能好的耐病品种。

6.3及时排水,降低豆田湿度,避免施氮肥过多,收获后清除病残体。发生严重地块后,豆秆要就地烧毁,实行秋季深翻,使遗留在土壤表层的菌核、病株残体埋入土下腐烂死亡。

6.4发病初期开始喷洒40%多・ 硫悬浮剂600~7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600倍液、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12.5%治萎灵水剂500倍液、40%治萎灵粉剂1000倍液、50%复方菌核净1000倍液,此外,每667平方米施用真菌王肥200ml与50%防霉宝(多菌灵盐酸盐)600g,对水60L于初花末期或发病初期喷洒,防效优异。或选择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每公顷用药量1500克,对水喷雾;40%纹枯利可湿性粉剂800-1200倍液。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每公顷用药量1500克,对水喷雾;25%施保克乳油,每公顷1050毫升,对水喷雾。

(作者单位:151572黑龙江省兰西县临江镇农业中心)

上一篇:礼貌原则对电影《罗马假日》经典台词的解读 下一篇:春风大雅容万物,上德若谷慈母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