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逮捕的条件

时间:2022-09-01 08:07:25

摘要:逮捕作为刑事诉讼中限制人身自由的一种最严厉的强制措施,适用不当极易造成错捕或放纵犯罪。因此,正确适用逮捕措施对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以及维护社会的稳定都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我们司法工作人员来说,准确把握逮捕的适用条件至关重要。但是当前刑事诉讼法对逮捕条件的规定却是有点模糊,在工作实践种难以把握,本文试对此加以分析并提出完善之建议。

关键词:逮捕条件;缺陷;完善

一、立法层面的缺陷

(一)法律条文及相关司法解释对逮捕条件要求的证明程度不明确。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六十条、《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八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并没有解决逮捕条件中证明程度的问题,在实践中难以理解和掌握。

(二)逮捕对象过于宽泛。按照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条之规定,只有两类人可以暂时不予逮捕:一是患有严重疾病的人;二是正在怀孕、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可以适用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等强制措施代替逮捕。

(三)逮捕的标准模糊。现行的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逮捕标准,在司法实践中不好操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理解不一致。犯罪事实是指已经查证属实的事实,还是指一种证据事实,这牵涉到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如何理解的问题,不同的理解会导致实践中不同的做法。

2.对“有证据证明”没有数量上的限制。法律对此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造成司法实践中司法机关依照各自的理解适用逮捕。是不是只要有证据,不管是直接证据还是间接证据都可以对犯罪嫌疑人实施逮捕呢?法律对此没有规定。从实践看,很多从事审查批捕的检察人员在审查批捕案件时并没有按照法律规定的有证据证明的条件去执行,而是认为的提高了逮捕的标准,把逮捕案件按照审查的标准去执行,生怕造成错捕。因为错捕是要追究办案人员责任的,严重的还要国家赔偿。

3.对“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很难把握。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对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行为应判处何种刑罚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检察机关认为对犯罪嫌疑人要判处有期徒刑而法院却判处拘役或者管制。反之,检察机关认为应当对犯罪嫌疑人判处拘役或管制而法院却判处有期徒刑。

(四)逮捕的条件过低。现行《刑事诉讼法》第六十条第一款规定:“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的,应即依法逮捕。”也就是说,现行刑事诉讼法规定,不管是主要证据还是次要证据,不管是直接证据还是间接证据,只要有证据就可以逮人。而逮捕的另外两个条件在实践中意义不大。因为我国几乎所有的刑法条文都有有期徒刑,而有逮捕必要弹性则更大,实践中很难操作。因此,逮捕条件过低造成司法实践中滥捕滥押现象严重。

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对逮捕条件存在不同的理解

公安机关站在严厉打击犯罪的立场,他们往往认为只要有证据证明犯罪嫌疑人实施了犯罪行为,就应当逮捕,因为逮捕以后还有较长的侦查羁押期限,缺少的证据可以在逮捕后完善。而检察机关则为了确保公诉案件的质量,不构成犯罪就不捕,两家对逮捕条件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不一致。

(二)检察机关一些办案人员在执行逮捕条件时存在片面性

从司法实践来看,一些检察官在审查逮捕案件时,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上,而忽视审查逮捕的“刑罚条件”和“必要性条件”。

(三)检察机关为了避免刑事赔偿而人为提高逮捕条件

《国家赔偿法》第十五条规定:“行使侦查、检察、审判、监狱管理职权的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时对没有犯罪事实的人错误逮捕的,受害人有取得赔偿的权利。”检察机关为了避免刑事赔偿的被动局面,往往对逮捕条件从严掌握。公安机关从立案到案件报捕时间有限,只有短短的七天时间(除了结伙作案、流窜作案和多次作案),很多时候案件的鉴定或者报告都无法出来,一些关键的证据也无法落实。对于此类案件,检察机关为了避免刑事赔偿,往往不敢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

三、对逮捕条件的完善

目前我国司法界大力提倡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对我国逮捕条件的完善也应该遵循这一刑事司法政策,该严则严,当宽则宽。笔者认为可对我国逮捕适用条件作如下完善:

(一)有确实证据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实施犯罪行为的重大嫌疑,可能判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刑罚,并具有下述情形之一,有逮捕必要的,应当予以逮捕:

1.有逃跑可能的;

2.有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可能的;

3.有干扰或妨碍证人如实作证或者鉴定人公正鉴定可能的;

4.有自杀可能的;

5.有再次实施犯罪可能的。

(二)对于有确实证据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实施犯罪行为的重大嫌疑,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逮捕,除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能够证明不具有逮捕必要的:

1.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罪的;

2.可能被判处死刑或无期徒刑的;

3.累犯、有组织犯罪的主犯;

4.以自伤、自残等办法逃避侦查、或审判的。

(三)对于有确实证据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实施犯罪行为的重大嫌疑,有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且有可能逃跑,有逮捕必要的,应当予以逮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如果是未成年人、怀孕或者哺乳期的妇女、患有严重疾病的人以及超过七十周岁的老年人,除罪行特别严重之外,不得逮捕。

以上对我国逮捕条件的修改首先放宽了逮捕的证明标准,将“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改为“有确实证据证明有重大犯罪嫌疑”。这不仅符合无罪推定原则的精神,而且将证明程度定性为“重大犯罪嫌疑”而不是“犯罪嫌疑”,既有利于防止滥捕也有利于防止漏捕;其次,在刑罚要件上区分两种情形,一般情形要求“三年以上有期徒刑刑罚”,这可以降低实践中的逮捕率,例外情形仅适用于“有逃跑可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这可以保障轻刑案件中诉讼顺利进行的需要;第三,对“社会危险性”以明文列举的方式加以明确,从而为执法提供清晰的法律依据,也可以防止司法人员任意扩大对“社会危险性”的解释;第四,考虑到该严则严的精神,对特定类型的犯罪实行有利于逮捕的推定,省略了必要性要件的审查;第五,基于该宽则宽的精神,对特定类型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行不得逮捕的推定,以减少逮捕的适用。(作者单位:青云谱区人民检察院)

参考文献:

[1] 最高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审查逮捕质量标准》[R],2006-09-26

[2] 杨振江主编: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06

[3] 郭志远:我国逮捕证明标准研究,《中国刑事法杂志》,2008年第9期

上一篇:“限娱令”背后的传媒影响力 下一篇: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