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期前违约法律制度

时间:2022-09-01 07:53:20

试论我国期前违约法律制度

摘要:我国《合同法》在借鉴英美法系的基础上也对期前违约作了规定,但目前该制度还尚不完善,且在体系上与不安抗辩制度存在着一些冲突。本文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合同法的缺陷,提出完善我国期前违约制度的建议。

Abstract: China's "Contract Law" in the reference common-law system based on breach of contract also makes provision ago, but the systems are not perfect, and the systems of defense systems and anxiety there are some conflicts.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study, for th

对于在合同有效成立后至履行期限届满或届至之前可能出现的违约情况,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有着不同的立法模式。英美法系采用的是“期前违约”制度,而大陆法系采用的则是“不安抗辩”制度。两种制度有着相似之处,但又不完全等同。针对这一问题,我国199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在沿用大陆法系不安抗辩权制度的同时,又引进了英美法系的期前违约制度。两种制度的并存,虽然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但从逻辑的严密性和适用性方面来讲,还存在着不足,使得我国《合同法》在体系上略显混乱。

一、 英美法系的期前违约制度

英美法系的期前违约,是指在合同有效成立后履行期到来前,一方当事人肯定地明确地表示他将不履行合同或一方当事人根据客观事实预见到另一方当事人到期将不履行合同。期前违约分为拒绝履行与履行不能,这两种形态在构成要件以及法律救济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区别。

(一)期前拒绝履行的法律确认与救济

所谓的期前拒绝履行是指合同一方的当事人在履行期限届满或届至之前,以言语或行为向另一方当事人明确肯定的表示将不履行合同的行为。其又可以分为明示的拒绝履行(用言语或书面明确表示)和默示的拒绝履行(用行为明确表示)。对于期前拒绝履行如何进行救济,英美判例法以及成文法赋予了非违约方选择权:一是非违约方接受期前违约;二是非违约方不接受期前违约。

(二)期前履行不能的法律确认与救济

所谓的期前履行不能是指合同一方的当事人在履行期限届满或届至之前并没有表示拒绝履行自己的义务,但由于客观事实表明有可能不履行合同义务的行为。在履行不能中,受害方如何判断违约方有将不履行合同的行为至关重要,受害方的预见必须具有合理性。美国《统一商法典》制定出了这种合理预见的标准:(1)债务经济状况不佳,没有能力履约;(2)商业信用不佳,令人担忧;(3)债务人在准备履行过程中的行为或实际情况表明债务人有违约的可能性。期前履行不能使得一方的履约期待处于危险状态,这种合理期待失去稳定性,因此赋予了两种权利予以救济:一是要求对方提供正常履约担保权;二是在对方提供担保前的中止履行权。

二、 大陆法系的不安抗辩权制度

大陆法系的不安抗辩权制度,起源于德国法。设立不安抗辩权目的是基于公平理念而对先为给付义务的一方当事人予以保护,因此大陆法系各国普遍都规定了不安抗辩权制度。关于不安抗辩权的法律救济,综观各国的立法主要有:先为履行方可以取得中止履行的抗辩权,暂时停止履行合同义务,但同时应该将这种情况的通知对方;先为履行方取得要求对方提供担保或提出给付的再抗辩权。如果此时,后履行一方提供了担保或履行了相应的对待给付义务,那么先为履行方则必须立即恢复合同的履行,否则将会承担迟延责任。不安抗辩权本身是一种消极的防御性权利,目的仅仅在于促使当事人积极履行合同契约,因此对中止履行一方是否有合同解除权,许多大陆法系的国家都没有做出明确地规定。

三、我国期前违约的立法现状

我国《合同法》对期前违约制度的规定,主要体现在第68条,第69条,第94条,第108条四个条文上。

(一)我国《合同法》中的不安抗辩权制度

关于不安抗辩权制度,《合同法》第68条与69条对其进行了规定。从法条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规定的不安抗辩权制度,在继承大陆法系传统理论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英美法系的期前违约制度。

第一,就不安抗辩权的适用条件,《合同法》突破了大陆法系的传统规定,其行使不再仅仅限于财产状况恶化。第二,《合同法》进一步完善了非违约方的救济措施。我国《合同法》在保留中止履行权的同时,又明确的规定了合理期限内对方“未能恢复履行能力并且未提供适当担保的,中止履行的一方可以解除合同”。第三,《合同法》对不安抗辩权的规定,能够有效地防止先履行方权利的滥用。一方面,当事人没有确切证据而中止合同履行的,应承担违约责任;另一方面,中止合同履行时,如果没有立即通知对方,中止履行方将构成违约。

(二)《合同法》中的预期违约制度

如前面所论述的,《合同法》第68、69条的规定虽然与期前违约有关,但从性质上来讲,它仍然只是对大陆法系传统不安抗辩权的一种发展,并非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期前违约救济权。因此,如果要从严格意义上来定性的话,我国对期前违约认定的主要法律依据主要还是《合同法》中的第94条、第108条。

我国有关期前违约的规定,基本还是沿用了英美法系的期前违约制度,只是在适用范围上有所扩大。

四、我国期前违约制度规定存在的缺陷以及完善

我国《合同法》对英美法系期前违约的引进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合同的救济制度,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然而综观有关规定,可以发现该制度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在内容的规定上还显得不够完整,在实践中难以充分地发挥其应有的效力。

(一)期前违约的构成要件前后规定不一致

从我国《合同法》第108条的规定来看,只要是“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义务的”就可以构成期前违约。而《合同法》第94条第2款则要求“不履行主要债务”。“不履行合同义务”与“不履行主要债务”属于两种性质不同的行为,显然前者的外延比后者要大,易造成司法适用上的混乱。因此本人建议将《合同法》第94条中的“不履行主要债务”和第108条“不履行合同义务”统一表述为“不履行合同主要义务”。至于什么是合同的“主要债务”,本人认为可在司法解释中进行进一步细化,“合同的主要债务”应当是指合同的主要部分,该部分的履行与否决定着当事人能够得到他所期待从合同利益中得到的利益。而对于一方当事人违反的是合同的微小义务或者附随义务,则不能视为构成预期违约,除非当事人违反的附随义务致使不能达到合同的目的。

(二)期前违约与不安抗辩权存在法律适用上的冲突

期前违约与不安抗辩权本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法律制度,但我国《合同法》中的不安抗辩权制度,在沿用大陆法系传统理论基础的同时又进行了一些调整。根据《合同法》第68条的规定,一方当事人“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以逃避债务”时,对方当事人可以行使不安抗辩权。而第108条规定:一方当事人“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义务的”,可以通过期前违约制度寻求法律救济。显然在这里“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以逃避债务”也属于“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义务”的情景,这样就使得同一种行为,当事人既可以选择适用不安抗辩权制度,又可以选择适用期前违约制度。因此,针对这一问题,本人建议把《合同法》中第68条、69条关于不安抗辩权的规定在原定位置予以删除,彻底引入期前违约制度,而把原先的不安抗辩权中其行使的后果作为期前履行不能的判断条件之一。首先,完善、充实第94条、108条关于期前违约的规定,并将其区分为期前拒绝履行和期前履行不能两种形态。对于期前拒绝履行的救济方式可以参照《合同法》第94条的规定;而对于期前履行不能的救济方式,则可以参照《合同法》第69条的规定。其次,对于预期履行不能的发生原因方面除了《合同法》第108条规定的“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义务”的情形以外,还应当包括当事人有确切证据根据对方的客观事实状态来判断对方将不能履行合同义务的情形,如资金困难、支付能力欠缺、丧失商业信誉,其具体情形可以参考《合同法》 第68条关于不安抗辩权制度中原因情况的规定。

(三)期前违约在法律体系中安排不科学

期前违约作为一个整体应该包括违约与救济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而我国《合同法》其有关规定却被分散在了3个章节中。第6章“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与第7章“违约责任”中都规定了期前违约,此外,如果把第69条中的非违约方解除合同也算是期前违约的一种情况的话,那么第4章“合同的履行”也多少含有期前违约的影子。这种不系统的立法模式,容易导致司法实践操作的困难。在制度的设计上,建议将期前违约制度的有关规定集中在一个章节里。由于期前违约仍然属于合同违约的一种情况,因此可考虑将其有关条款统一规定在《合同法》第七章“违约责任”中,并对期前违约的概念、构成要件、适用条件、救济手段以及一些适用中的特殊问题如要求担保的期限、对拒绝履行意思的撤回、滥用期前违约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等等做出明确地规定

参考文献:

[1] 王利明著:《违约责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

[2] 葛云松著:《期前违约规则研究――兼论不安抗辩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

[3] (美)科宾著:《论合同》下,王卫国等译,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

[4] 王利明、崔建远著:《合同法新论・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版

上一篇:试论民族地区对外开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下一篇:我国企业绿色营销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