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到达现场 还原事实真相

时间:2022-09-01 07:40:59

及时到达现场 还原事实真相

对于记者而言,在突发事件报道中,最希望的是记录下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但是因为突发事件发生速度太快,记者常常会错失完整记录事件过程的机会。如何避免这种错失?下面以《徐戎三村居民楼倒塌》报道为例,讲述如何完整真实地记录整个突发事件的过程。

提高敏锐度,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2012年12月16日中午12点12分,宁波市江东区徐戎三村一座建成23年的居民楼突然倒塌。因为事故发生太突然,很多媒体都是在事后才赶到现场,因此他们把注意力多集中在救援现场、居民的安置和事故调查上,而宁波广电集团文化娱乐频道的《讲大道》节目却还原了整个突发事件现场。

12月16日,是一个普通的星期日,恰逢笔者值班。10点45分,新闻热线接到一个电话,是徐戎三村一名居民打来,称小区有一幢六层居民楼情况危急,居民们正在紧急撤离中,得知此消息,记者马上赶往徐戎三村。

记者到达现场的时间是11点,当时危楼的周边被拉上了警戒线并贴上告示。记者走进危楼仔细查看,整个危楼的状况比记者预想的还要糟糕。除了墙体剥落严重之外,整个楼已经呈现微微倾斜的态势。在现场,徐戎三村居委会和街道的工作人员正在组织居民撤离,现场气氛非常紧张。

通过居民的简单介绍,记者了解到这幢楼始建于1989年,楼里一共有18户居民。上午9点,居民们接到居委会的通知进行了紧急撤离。

坚守现场,始终开机记录突发现场

在到达现场之前,记者做了两个报道方案,一个是常规的调查类报道,另一个是突发类事件的报道。刚开始采访进程按照常规的调查类报道进行着,通过对现场危楼的观察并聆听居民的讲述之后,记者意识到这起事件很可能会有进一步的发展。于是放弃了第一个常规调查类的方案,立刻改用对突发类事件的采访方式,决定坚守现场,始终开机。

摄像将镜头对准危楼,记者负责收集资料。12点左右,在简单的采访之后,记者决定上楼去查看人员撤离的情况。这时整个楼体开始出现倾斜,记者决定停止上楼并撤离到安全位置。

这个时候,楼里的居民还在从楼里搬东西出来。12点05分左右,一楼外墙上的空调外机突然坠地,仿佛是最后一声危险警报。记者意识到楼可能正在往最坏的方向发展,情况越来越紧急。记者同摄像一起找好最佳的拍摄点,准备记录危楼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7分钟之后,楼房在我们面前塌了。这惊心动魄的一刻被摄像机全程拍摄了下来。

留守现场,记录事件的进一步发展

塌楼事件发生5分钟后,第一条报道事故的微博,得知消息的网民马上在网络上讨论开了。很多类似于街道不管不问、倒塌现场居民被埋、地震、世界末日等虚假消息也开始在网络传播开来。作为亲历事件的媒体人,记者有义务将最真实的事件过程还原在公众面前,于是在事故发生后,记者选择留守在现场。

记者是第一次以亲历者的身份记录下突发现场,刚开始的确有点不知所措。记者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冷静下来,继续记录采访。塌楼事故发生后,整个现场非常混乱,而新闻的切入点又多又杂。记者选择的是以点带面的方式,记录事故发生后的现场。记者的话筒始终打开,摄像保持摄像机开机状态。在画面中既有悲痛欲绝的居民,也有无辜殃及到的商户,还有满脸尘土的行人。

在救援队赶到现场确认两名居民被埋的消息后,整个事件的紧张度进一步升级。当时现场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全国各大媒体相继赶到。为了确保救援顺利进行,事故现场已经被围了起来,这给记者的拍摄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5个小时之后,第一名女子被成功救出送往医院。为了快速将最真实的一幕还原给电视观众,记者将第一名女子被救出作为现场拍摄的结点。回到单位,记者马上安排发稿,确保节目以最快的形式播出。

塌楼事件发生初期,网络上一片指责声,有网民认为是政府失职,干部没有亲临现场及时做好疏散工作。而记者的报道真实准确地反映了街道及社区所作出的努力和成效(43位居民中有41人安全撤离,另有一死一伤),让事件回到探索楼房倒塌的本因上,避免了社会矛盾的激化。第二天中央媒体和一些门户网站都引用了这则报道。

做好突发类事件报道的心得

突发性事件报道是对从业者素质的严峻考验,一旦有疏漏,就会错失对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好机会,也就很容易失去媒体在竞争中的有利地位,影响其公信力。

总结《徐戎三村居民楼倒塌》的采访报道,笔者的心得是:

首先要遵循及时、客观、充分的信息披露原则。及时,就是要在第一时间,还受众应有的知情权。客观,就是要对事件的报道用事实说话,不能过分煽情,也不能大肆炒作。充分,就是要对事件做较为全面的报道,不能有头无尾,或者有果无因。当突发性事件发生时,主流媒体首先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及时作出反应。倘若主流媒体不积极主动,而被一些不严谨的报道,甚至是别有用心的媒体抓住,大做文章,将给事件的处理带来消极影响。无论报道策划是否已经完成,都要迅速调兵遣将,派出记者赶赴事发现场,在第一时间将消息传达给受众,并随时跟踪和把握事态的发展,及时调整采访方案,对有较大价值的新闻做深做透。而身处事发现场的记者,面对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复杂情况,必须做好艰苦作战的心理准备,通过观察现场、了解现场、快速掌握情况作出判断,及时寻找合适的采访对象或知情人进行采访,选择最有价值的新闻点进行报道。在采访中,记者要树立社会责任感,增强人文关怀,不要片面强调暴露问题,不要一味地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

其次要遵循“最小伤害”的原则。采访突发性事件的当事人及受害者家属时,首先考虑的不是采访任务能不能完成,而要从尊重采访者的感情、呵护他们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徐戎三村居民楼倒塌》报道中,记者采访了一位被埋者家属。当时当事人的情绪比较激动,不愿意正面接受记者的采访。于是记者从侧面了解情况,尽量避免刺激性的提问,将稳定家属情绪放在第一位。

在事发后的第一现场,尽量把目光更多地投向救援现场,尽量避免以特写的方式长时间展示受害者悲痛欲绝的场面。在对受害者这一特殊的群体进行采访时,适时在伤心难过的时候握住他的手,给予一个拥抱,拍拍他的肩,给予鼓励和信任。

在突发事件报道中要尽量避免报道失实、失衡和主观臆断的做法。在事故原因没有查明前,不要妄加评论,一切要以事实来进行报道,还原事件发生的原貌比任何评论更加有说服力。

(作者单位:宁波广播电视集团)

上一篇:出路就在脚下 下一篇:定位服务(LBS):灾难性报道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