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俗共赏之美

时间:2022-09-01 07:35:49

摘要:上海画派是近代文人画发展的一个高峰,它创新的艺术形式是历史积淀和时代背景所造就的,它雅俗共赏的艺术特征为后代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对上海画派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的形成和表现进行探究。

关键词:上海画派;雅俗共赏;影响

中图分类号:J209.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2-0049-01

上海画派形成于19世纪中叶。上海开埠之后,工商业的发展使这里成为新的绘画市场,吸引了江浙一带的画家云集于此。这些画家师承不同,各有专长,其中居于主流地位的画家,则是被称为“海派”的群体。“海派”把诗书画一体的文人画传统与民间美术传统结合在一起,从古代刚健的金石艺术中吸取营养,以民间喜闻乐见的题材为主,将明清以来大写意的水墨画技法和强烈的色彩相结合,形成雅俗共赏的新艺术形式。

一、上海画派的形成

上海画派的形成可以远溯宋代,上海地区零星的美术活动还没有形成气候。元代,苏、松一带经济繁荣起来,推动了当地文化的发展。先有活动在苏州的“元四大家”,后有明代以董其昌与陈继儒领衔的松江画派,他们强调文人笔趣,张扬南宗画风,掀起了当时文人画的风气。嘉定画派稍迟于松江画派,二者相互呼应,促成以后上海地区绘画氛围的活跃。清初,中国画创作开始吸收西方绘画因素。经乾嘉至道光,上海县经济实力大增,本地画家渐露头角,吸引来了不少有才华的外地画家。上海画坛由小到大 ,从“三熊”到“三任”,再到海上画派,成为大江南北的美术中心。

光绪初,海上画派已具雏形。赵之谦等人粗犷强劲、浓艳丰厚、挥洒酣畅的笔墨开全国风气之先,也定下了海上画派的画风基调。清末民初,辛亥革命为海上画派的兴盛创造了难得的机遇。上海画坛不仅画家日众,画艺日高,而且强烈表现出不同于旧文人画的创新意识,以任伯年为海上画派盟主,上海美术进入了第一次发展高潮。“海派”通常被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有张熊、朱熊、任熊等,其中任熊、任熏、任颐又合称“三任”,以任颐(任伯年)为高峰。

二、雅俗共赏之美

上海画派的雅俗共赏艺术形式,既能被大众的审美所接受又不失文人画的艺术魅力。这种艺术形式在作品中主要体现在用民间喜闻乐见的题材表现出文人画所最求的笔墨效果和精神境界,具体到不同的画家不同的作品而又有所不同。

赵之谦可谓上海画派开派人物,擅人物、山水,尤工花卉,初画风工丽,后取法徐渭、朱耷、扬州八怪诸家,他将花书法、篆刻上取得的古拙风格移入绘面,笔力雄健,洒脱自如,使长期流行的那种柔媚、纤细的画风,变为清末大写卉画的峻峭、挺拔。赵之谦在传统文人画基础上引入诗书,使文人画得到更大的发展,同时他将民间赋彩引入绘画,又使他的画与传统文人画有很大的不同,更为大众所接受、欣赏,他的这种画风给海上画派的画风奠定了基调。

任伯年作为上海画派前期代表性人物。他注重对传统的继承,汲取诸家之长,并融入西画的速写、设色技法,形成自己新颖生动的画风。他的画中造形既合气势神韵,又能雄奇丑怪,既有精劲线条,又与大胆泼墨互用,兼有鲜艳明亮的色彩。他突破旧文人画的狭窄题材,将民俗和神话内容入画,例如《钟馗》、《苏武牧羊》、《风尘三侠》,这些画的题材都是老百姓喜闻乐见,他又以精到的笔墨传达他对社会现实的奋击和反抗,使他的画有不落入俗套。

吴昌硕继任伯年之后成为海上画派的领袖。吴昌硕在诗、书、画、印各方面造诣都很深。他的艺术道路是从制印开始的,后又学习书法、辞章,最后在绘画上取得成就。他尤擅大写意花卉,取材于梅、兰、竹、菊、松树、荷花、水仙、牡丹、紫藤和其他杂卉、瓜果等,有时也作山水,摹写佛像和人物。在他的作品中,巨石、题跋、印章与所作花卉顾盼呼应,交相辉映,使画面组成有机而又相谐。其用墨浓淡干湿,相得益彰,表现出物体的内在的生命力。在色彩使用上他喜欢用鲜艳、强烈的重色,与他刚健的笔力相结合,画面浑厚古拙而书卷气明显。他发展了青藤、雪个、石涛、扬州八怪以来的大写意绘画传统,形成了个人独具的新风格。

三、上海画派艺术形式的影响

上海画派在传统文人画的基础上,融入了来自民间的、西洋的、书法篆刻等上的美的因素,形成了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这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新,对中国画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在上海画派之后的中国画不再单独最求文人的之高境界,开始把民间的生活气息融入到画面中,同时注重创新,不断开拓绘画境界。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陈绶祥先生发起的新文人画便充分注重发挥这种雅俗共赏之美,他们的作品中即具有文人气质,有有生活气息,时代气息。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底蕴,形成了中国画这个具有东方文化特色的奇葩。在中国画的发展道路上,新的时代,我们在注重对传统精髓的继承和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笔墨当随时代”,注重创新。使我们的中国画始终既有对传统继承,又有时代的创新。

上一篇:冲和淡雅 崇尚自然 下一篇:解析建筑与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