铿锵机杼声:没落土布纤维的华丽转身

时间:2022-09-01 07:35:39

土布纺织品,在我国南、北方所使用的纤维原材料是不同的。在厚重的北方因为盛产棉花,所以其土布一般利用棉纤维采用不上浆工艺,用脚踏木制斜梁织布机加工纯手工制作而成,而在灵动的南方,土布则多利用各种麻纤维经脱胶等环节制作而成。

但是,地域不论南北,毋庸置疑的则是,土布这种历史悠久的纺织品于中国人来说都有着太多的纠结与缠绵。即便时至今日,在我们早已经被工业化的机器轰鸣声震得麻木的脑壳里,感觉土布离我们似乎应该已经渐行渐远的时候,它又恰是会如惊鸿一瞥般地从我们的生活中悄然略过。

女子不语,哪里的木织机在唱歌?

在我国西南地方,各族群众将传统的土布又称呼为麻布、夏布,其意为麻纤维所制,而适宜夏天穿着也。传统夏布织造使用的也多为本地或者邻近地方盛产的苎麻。历史上,“儿童漾纱妇纺织”,基本上是一个普通人家生活最真实的写照。但在工业化手段早已解决了穿衣问题,即便在农村也大量使用工业化的衣料和纺织品的今天,要想寻找到传说中的“唧唧复唧唧”的织布声实际上也非易事。

四川东部小城隆昌县生产夏布已经有着千余年的历史,同江西万载、湖南浏阳并称为我国的三大夏布之乡。以前在隆昌,农村几乎家家都有织机,人人都会织夏布。在当地流传这样的说法:一年做到头,一生做到老。隆昌人也正是凭着这样的生活信念,逐渐成为生活习惯,才得以将传统夏布一代代传承至今。

已经被城镇化彻底改造过的县城,给人以犹如奇装异服的“非主流”,连自己都看不懂自己是什么的感觉,显然不再适合夏布这种沉淀了极重文化内涵的传统纺织品。只有走进远离尘嚣的小镇、乡村,你才能寻觅到那些灵巧的双手,在简单、粗笨的木织机上翩跹。聆听到那民间生活里最美的音乐,木织机的唱歌。

盘龙镇在重庆成为直辖市之后,实际上已经不再属于四川省的行政区划。不过,以这个古镇为中心辐射周边川渝数个乡镇的区域一直都是西南土布的主要产地。在上个世纪80年代依靠出口日韩的订单,这个地区以苎麻为原料的土布生产规模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全盛时期,盘龙镇上几乎家家户户都在从事与土麻布相关的产业。如今,这里的土麻布生产仍然沿袭着传统的手工艺制作。通过绩线、绕线、排线浆纱、绕芋子、织布这五个主要环节,最终获得人们所需要的土麻布。

长期以来,在采用传统天然纤维再经过纯手工加工而成的土布纤维行业中,整个行业因何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迅速衰落一直都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这其中既有日韩市场萎缩论,亦有纺织产业化、规模化导致国内市场需求下降论,甚至还有土布织物天然缺陷论等等。不过,通过在盘龙镇上与还在从事土麻布相关工作的人们一席谈话,似乎能为获得这个争议的正确答案,提供些许参考。

盘龙镇一条略显冷清的小巷子里,一户人家房门半开。两鬓斑白,早已过了花甲之年的妇女卿仁英正坐在门口,凭借从门洞中射进来的亮光认认真真地在把弄着手中的苎麻条。依靠着这些年积累下来的并不丰富的经验,笔者知道这是苎麻加工中的一个环节叫绩麻线。也就是将已经经过初加工的苎麻条,进一步加工成麻纱线的过程。

据了解,卿仁英从事的这项工作是与镇上一家小型老麻布纺织厂合作而来。她在向麻布厂支付20块钱押金之后,便可以从该厂领回若干苎麻麻条。经过卿仁英将麻条不断地在腿上进行搓揉后,便可以获得苎麻麻纱线。随后,按照麻线质量的不同,她再以每市两七八元钱的价格将麻纱线卖给麻布厂。

虽然这种已经初具公司加农户模式雏形的经营方式确实是比较先进和高效的方式,但值得注意的是,卿仁英老人每天苎麻纱线的产量平均却只有区区半两。也就是说,她每天通过绩麻纱线这个工作仅能获得三四元钱的收入。虽然绩麻纱线也不过是卿仁英在照顾完孙子、孙女读书,忙活完家务活之后的一项副业,不过,如此菲薄的收入也不禁让人唏嘘。

实际上,卿仁英的情况正是目前老麻布产业链上众多参与者的一个缩影。在盘龙镇,从事手工织造苎麻麻布的人员几乎百分之百都是留守的老年人,甚至于在这些人中间还看不到一个50岁以下的中年人的身影。可以说,这些老年人进行老麻布的加工早已经不是为了赚取低廉的加工费用,而是成为他们消磨时间的一种生活方式,抑或说是长久以来形成的一种生活习惯。

加工好之后的苎麻纱线被绕成麻团,然后就送到盘龙镇上的另外一家手工加工作坊进行排线浆纱的工序。实际上,这道工序主要是对容易起毛的经线进行上浆处理使其能够粘连到一起。

在这个作坊里,笔者看到几十团麻纱线同时穿过装满了米浆的竹筒,完成上浆,再穿过一排排整齐打过孔的竹片,然后从十几米远的转轴绕回。手工艺者们正是巧妙利用这个过程中的时间差,当上浆的麻纱线绕回来时,已经干透,也就意味着完成了麻纺工序中的干燥环节。

然而,这道看起来颇具技术含量的工序手工艺者的收入仍然很低,并且还需要看天气“吃饭”。气温高的时候,苎麻纱线干燥时间快则产量较高,反之则低。实际上,即便是在气温很高的夏季,一户人家两个劳动力每月依靠排线浆纱的收入也不到2000元。

在后续的织布环节,30多岁的张君燕是我们在盘龙镇遇到的老麻布产业链上唯一一个尚算年轻的从业者。看似简单的织布环节实际上对工艺技术要求最高,丢梭推扣的力量要非常均匀,织出来的土麻布才会平顺、伸展。通过织麻布,张君燕每个月可以获得1000多块钱的收入。虽然这点菲薄的工资远不如外出打工,但从事这项工作却可以满足她兼顾家里小孩读书、吃饭的愿望。和张君燕同在一间屋子里的其他妇女,大多是和她的情况类似。在取舍之间,盘龙镇的老人和妇女们选择了坚持。

也正是因为这样一群留守老人和妇女的存在,才使得这历史悠久的老麻布产业得以延续,饱经沧桑的木织机仍然能够发出断断续续的唱歌声。

人不知也,外国人要老土布来干啥?

四川省隆昌县以及邻近的重庆市荣昌县是西南地区最大的苎麻土布生产地和集散地。苎麻土布的销售渠道,目前仍然以出口日韩为主。据了解,仅2014年上半年不完全统计,这个区域的苎麻土布出口创汇已经达到了2.4亿元人民币。但是,占出口绝大部分的都是作为深加工原材料的土麻布,利润不高。

在改革开放初期,大家思考的问题不外乎是如何把土麻布卖到外国去。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思想的进一步解放,逐渐开始有从业者琢磨起日本人、韩国人把这些土麻布买去干什么用之类的问题。但是,琢磨也是瞎琢磨。这些通过日剧、韩剧才能了解到一点外国人生活的土麻布生产者们,不过是偶尔会指着电视机里的外国人猜测他的衣服好像就是土麻布做的罢了。信息的闭塞、目光的短浅、思维的滞后直接导致了几乎完全依赖外销的土麻布产业,在国际金融环境突变下逐渐走向颓废。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从事土麻布加工活计的收人开始远远低于外出务工的收入。于是乎,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了这个时代传承的手艺,奔走他乡。这无疑给本已经萎靡不振的土布产业,再次予以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一时间,原本日夜劳作的木织机被搬进了当地的博物馆。厚厚的土麻布,也被当成了记录一个历史缩影的展览品放在了橱窗之中供人“缅怀、追忆”。现实中,整个土布产业也不得不选择退守于山野乡间。凭借着那一点本地农村还残存的需求,苟延残喘般地若隐若现。

然而,每一个行业中总会有一批“爱折腾”的非主流人士。折腾,对于一个行业来说不是坏事。如果没有那一群爱折腾的IT精英,料也没有当前互联网的繁荣。更有甚者断言,土麻布行业必须要折腾,即便是瞎折腾也可能带来一条新路、一片生机。不过,折腾的前提条件是从哪里下手开始折腾。这个问题一度困扰了土麻布行业很久,也直接导致了土麻布行业近10年寻路的艰难历程。

久而久之,有人开始思考以前的日本人、韩国人大批大批地买去这“貌不惊人”的土麻布干啥?土麻布究竟有哪些好处?它们还能干什么?

穷则思,思则变。土布行业的产品和人必须要走出去,看一看,不能再让信息和思维固步自封于这西南一隅。

实际上,土麻布行业思维的转变或多或少还得益于那些曾经离开而外出务工的人员,为了生计,他们的足迹遍布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等等地区。除了收入得到提高,开了眼界更是他们人生中最大的收获,同时他们也带回来越来越多关于老家土麻布的消息。大城市商场里动辄几千元一件的土麻布时装,在让他们大惑不解的同时也成了过年回家摆谈的谈资。他们搞不明白的是,在老家都不再有人愿意使用的土布,而在一线城市却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从文学层面上看,人们在街头巷尾、茶余饭后、道听途说的谈资,记录下来班固称其为“小说”。从现今的意义上来看,这其中或多或少都潜藏着信息。走出去、看了看的土麻布行业者们,逐渐开始明白了折腾的方向。于是,从2010年之后这个川渝交界处的小地方陆续有一些在外开了眼界、积累了一定资金的人返乡开始“折腾”起土麻布来。

然而,更多的时候折腾的路都并非一帆风顺,也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40多岁的李大君,就是一位回乡从事手工苎麻麻布生产的创业者。他告诉我们说,一匹土麻布质量好的在千元左右,差的仅仅只能卖到七八百块钱。但其中排布工序支付给工人的工钱需要70多元,加糨糊也就是浆纱工序需要100多元。再加上其他工序的工钱,以及苎麻麻条的成本等等。实际上,每卖出一匹土麻布他获得的利润还不到5%。虽然近几年土麻布的价格一直在上涨,但李大君坦言自己就是赚不到钱,这让他感到十分无奈。

困境再一次让土麻布行业的从业者们认识到,仅仅依靠传统按部就班地卖麻布是不行的。不断上涨的苎麻价格,不断提高的人工工资都是造成土布这个完全依靠手工纺织的行业利润低下的主要原因。因此,川渝土麻布行业要想突围必须走深加工这条路。但深加工就需要更加先进的技术,更加精细的设备,更加丰富的管理、运销、宣传等等方面的能力。这些都是摆在这一群早已经习惯了织布、卖布的人们面前最难以逾越的鸿沟。

断指其掌,创新就是不走寻常路

对于一种纺织品的深加工,实际上在大多数人眼中无非就是做成产品的过程。比如说,把土麻布加工成服装、床上用品等等。实际上,这种深加工方式也是很不错的。据了解,一匹土麻布加工成裙子之后再出售,其售价基本上是在原来一匹土麻布的10倍以上。除去必要的加工成本,其利润也比单纯卖出一匹土麻布涨了好多倍。但是,实事求是地说,深加工的进入门槛不高,也不存在有什么核心技术。比如说,过去在山东西南一些地方女孩子从小就跟随奶奶、母亲或姐姐纺线织布,今后嫁妆中的被面、褥面、床单、帐子、枕套,还有布包袱和四季衣料等,皆出自自己的手。织得多的自己一辈子穿用不完,又成了下一代女儿结婚的嫁妆。因此,仅仅依靠传统意义上的深加工显然无法体现出自己的特色,也就很难在市场上找到一块适合自己发展的土壤。

相对而言,盘龙镇在土布的深加工上既有传统带来的优势,同时又闯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路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荣昌折扇,其独特之处便在于扇面使用的是本地质量最高的土麻布。历朝历代巴蜀两地的名人雅士都偏爱使用这种折扇来作画、题诗等等,并且作为礼物馈赠亲友。前几年,时任台湾主席吴伯雄到重庆就曾经收到过政府送出的土麻布折扇礼物。因此,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方,这几年通过折扇加工高质量的土麻布获得了飞速的发展,质量越高的土麻布获得的利润也就越大。

不过,这种可以用来制作折扇的土麻布对于织造者的技术要求也很高。最后又是在高质量的土麻布中百里挑一甚至是千里挑一,才可以用到折扇上。因此,通过折扇销售的土布虽然利润大,但是数量十分有限。

可喜的是,文化元素偶然融入到传统土麻布中却几乎在一夜之间改变了它的命运。到现在已经无从考证究竟是哪一位“爱折腾”的画家,第一个尝试在土麻布上作画。但是,目前已经有一大批四川、重庆等地的画家在研究探索的基础上,将国画创作与土麻布艺术融为一体,别具一格,自成一景。

据说,在土麻布上面作画,用笔可以更凝练,着色效果和视觉效果也非常好。尤为称妙的是,与在绢、宣纸上作画不同,在土麻布上作画,可以利用传统手工技艺生产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色彩差异和肌理效果,营造独特的效果。

毋庸置疑的是,艺术家的思想跟普通人是不同的,所以艺术家的钱肯定会比普通老百姓更好赚。目前盘龙镇上,但凡是质量中等偏上土麻布,都以比较高的价格卖给了川渝两地的画家们作为画布使用。因为画家作画不是我们想象中那样,大笔一挥而就的。创作一幅作品往往数易其稿,所以他们对于土麻布的需求量是相当大的。画家们或者说是类画家的艺术家们对于土麻布的用量,目前基本上达到了当地产量的一半以上。

另外,当地的土麻布还被精加工成床上用品系列,以纯天然纤维材料、纯手工缝制等特色开始销往日韩等有使用土麻布传统的地区。当然,其附加值就远非土麻布可以同日而语的了。

事实证明,往日无人问津的土麻布已经初步完成了华丽转身。各地农村的妇女们一边摆着天南地北的龙门阵,一边拉动着木织机,梭子在经纬线中不断穿越,手指间的温度留在了布料里,推动着老土布产业的前进。

上一篇:麻纺行业发展趋于稳定且稳中有升 下一篇:新媒体广告的发展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