铿锵有声灵石人,苍翠欲滴翠峰村

时间:2022-09-29 03:00:55

党的“十六大”的召开,让九亿农民感到非常振奋,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蓝图。日下,正在央视六套热播的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讲述了晋商昔日走过的繁荣之路,好像也昭告着山西大地将再次步入鼎盛与辉煌。

新农村将带给农民什么样的生活?农民在期待什么样的日子?

在“两会”召开前夕,笔者来到了与山西省省会太原毗邻的晋中市灵石县。虽然只是短短两天的探访,但是这里却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王家大院”晋商的辉煌

灵石县地处晋中盆地与临汾盆地之间的隆起带上,由于长期受到汾河水的分割,形成了境内多山少路的状况。徜徉在县城繁华的路段,举目四望,几平方公里之外,都是山峦。几条铁路线和一条宽阔的高速公路,把县城与外面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其实在100多年前,晋商就已闯出山坳,走出了一条通向外面世界的路。

中国近代金融业是在晋商手中诞生的。山西人开的“票号”左右了大清朝200余年的金融市场,连慈禧太后也曾向晋商借过银子。这些发了财的晋商衣锦还乡,极尽奢华地建宅子,于是就有了这些“大院”。有“华夏民居第一宅”美誉的全国最大的古民居建筑群――王家大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资寿寺等都是灵石县的王牌旅游景点。

王家大院是晋商宅院中对游人开放最晚的,但也是一个后来居上的大院奇迹。王家老祖是元朝末年来自太原的佃农,明清两代,成为亦商亦儒亦官的灵石望族,大院选址于北傍高坡,南望开阔,高出平地约八九米的台地上。从外面看,大院层层叠叠,一眼望不到头。有资料说,这里的面积比北京的故宫还要大。步入王家大院,感到建筑群不仅在气势上震人心魄,其文化内涵以及底蕴也触动人心。有一个石雕,是一个妇女把自己的乳汁喂给饥饿的老人,而用拨浪鼓哄逗在一旁饿得大哭的儿子。

还有那些励志读书者的楹联,如“青灯一盏文章铺锦绣,苦心几番诗词发春华”、“善行孝义不欺天不欺人不欺自己,无忘仁慈须顾礼须顾信须顾先德”等等,大大小小的门柱上,到处都是对子与楹联。这些楹联,每副都对仗工整,或是引经据典,或是蕴含丰富的哲理。置身其中,笔者不由得将这些楹联背了又背,一路下来也记住了二十几个对子。大院虽是商人所建、所居,却使人强烈地感受到这里的官气、文气、书卷气要多于商气。

现在,王家大院对游人开放的总面积已达31956平方米。若不到王家大院走一走,看一看,确实让人难以置信,在这块黄土高坡上,会建有这样一座可与皇宫一比气宇的大院。

灵石县以古迹浩大,真品众多而闻名。全县共有文物古迹46处。王家大院兴建于清朝乾隆、嘉庆年间,以其宏大的规模,雄伟的气势,独特的“三雕”艺术成为晋商文化旅游之中的代表作。曾经有一个台湾商人,在国外看到从王家大院流落出去的“十八罗汉头像”,几经周折,花巨资买了回来。现在正永久保存并展示在灵石县资寿寺内。

“力群美术馆”在灵石

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安振禄是位性格开朗、谈吐幽默的人。一开口,他就把县里的“宝贝”从文化图书中心大楼扩建、影剧院改造、广电中心搬迁,到王家大院、石膏山、红崖沟等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等等,如数家珍地介绍了一遍。其中他还讲述的一件令人感动的事。

九十多岁的力群老先生作为中国目前最年长的版画家,就是出生在灵石县的。至今他仍保持着灵石老家每晚喝小米南瓜粥的习惯。力群老先生的作品套色木刻《黎明》现收藏于英国陈列馆,《瓜叶菊》存于南斯拉夫博物馆,《林间》为法国国立图书馆收藏。他的木刻作品曾先后在前苏联、法国、美国等50多个国家展出。1988年日中艺术交流中心为他颁发了“贡献金奖”,1991年中国美协向他颁发了“中国新兴版画杰出贡献奖”。

为将力群老先生的作品永久陈列保存在灵石,安振禄三年中来回奔波往返于灵石和北京的路途上,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2005年9月,“力群美术馆”终于在灵石县王家大院古建筑群内落成并隆重开馆。为了加快灵石县旅游产业的发展,他带领宣传部门的同志跑遍全县各个旅游景点,并组织写出了数十篇切合实际、有参考价值的文章。同时,他还挤出时间,撰写出许多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文章,其中《创新领导方式为民多办实事》一文,被评为全国优秀作品二等奖,并被选编入大型丛书“走进新世纪《中国世纪坛》卷”。2005年1月,安振禄被山西省委宣传部授予“新时期优秀宣传部长”的称号。面对这样的宣传干部,会让人感受到在新农村建设的历程中,他们所付出的努力与汗水。

安振禄颇为自豪地告诉我们说:“这几年是灵石县文化设施和旅游产业投资力度最大的几年。”从县城一路走过,四层楼高的图书馆里面举办着各种各样的学习班,影剧院里在放映着国产大片《神话》。

夜晚,文化广场里霓虹灯光闪烁,老人和孩子们三三两两地在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这里还有200多人组成的“星光艺术合唱团”,以及为推进群众文化生活而组织的“书架工程”活动,涌现出50个学习型集体、75个学习型文明户;还成立了5个文化下乡放映队,演出了300余场。

新型的农村生活令人感到清新与向往。随后,我们驱车来到了翠峰山脚下的翠峰村……

翠峰山下的翠峰村

翠峰村紧临灵石县,从灵石驱车沿着平坦的柏油路,不过十几分钟就到了翠峰山

顶。放眼望去,是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林海。村党支部书记张灵芝、村委主任祝利安当了十五年的村干部。祝利安是由一千多村民投票“海选”出来的,至今已经连任五届。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对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有深远的意义。历史上,翠峰山曾是灵石“八景”之一的“翠峰耸秀”。但是,由于风沙的侵蚀,人为的破坏,翠峰美景早已荡然无存,“乱石遍地走,坟茔满山头”是这里真实的写照。汛期一到,洪水暴发,给居民的工作、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翠峰村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退耕还林3600亩,开垦荒地200多亩,小地变大地、坡地变平地1000多亩。

翠峰公园的山顶公园建设在灵石县翠峰山的山顶,工程历时六年,分儿童游乐区、体育活动区、休闲娱乐区、文化旅游区四大区域,修建桥、涵、渠、坝一百五十余条,建各种亭、台、楼、阁、榭、廊、花架十五处,另有喷泉广场、假山、清泉流石瀑布、翠湖等景点。公园种植草坪二万四千平方米,乔灌花卉十四万余株,新植大树二万余株。同时,建成的翠峰山庄是集住宿、餐饮、娱乐为一体的三星级宾馆。投资七百余万元建成的文化广场是翠峰公园的点睛之笔,占地二万平方米,由文化艺术墙、滴水广场、暗喷泉广场、古罗马柱、茶舍等组建而成,场地、道路采用花岗岩、卵石、水泥砖铺设连接,并配备有庭院灯、草坪灯和泛光,整个广场高雅宽阔,美观大方。

如今的翠峰山,又恢复了往日的秀美。既保护了环境,又美化了城市,也满足了群众娱乐休闲的愿望。

人们都说:“要想富,先修路”。

在“村村通柏油公路”工程中,翠峰村村委会一班人马亲自设计、规划,实施了全长6公里的柏油路工程,为翠峰公园的开发以及翠峰山文化广场和翠峰山庄的落成打下了基础,不仅为自己的文化生活,也为县城的文化生活提供了一流的设施和场所。同时,老百姓们也踊跃参与,积极支持。因为“修路困难一时、不修路困难一世”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他们“宁愿苦干、不愿苦熬”。

走在山下的小村庄里,山西特有的窑洞民居已基本被砖瓦房所替代,不时地还可以看到路旁伫立着小洋楼。这里的农民很会“花钱”,把钱投资在孩子的教育上,许多农民把孩子送到西安、北京学习,良好的教育使很多孩子考上了大学。还有很多农民买了小汽车,在公路上,巷子里到处是来来往往的车辆,看得出这里出行很是方便。

多年来,村领导凭着智慧和对这片土地的深情,用自己的劳动和汗水为翠峰村赢得了多项荣誉,他们多次获得省市县授予的“文明村”和“优秀村委会”称号。

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新农村、新生活的建设。“两会”召开在即,那么在农民们的心中,理想的新农村、新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他又希望代表们在新农村建设的哪些方面提出议案呢?翠峰村的领导说:“我们希望农民的日子越来越好,生活富裕、安定。今年,我们将对翠峰公园到苻子坪沟进行改造,到时候环境、卫生都会好起来。”,“国家的一系列政策对农村已经很不错啦!农业税已经免了嘛!农村的‘低保’工作我们也在着手做,解决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费及医保是当务之急。希望‘两会’代表继续关注农村关心农村的建设。”

从县城走出来,回望这片土地,耳畔似乎响着一种铿锵之音。

据资料记载:灵石县是以天外飞来的陨石而得名。相传1400多年前,隋文帝杨坚因为要北巡塞外,于是挖河开道,获一巨石,似铁非铁,似石非石,色苍声铮,以为灵瑞,遂命名为“灵石”。近年来,科学工作者对“灵石”进行了科学分析,发现它是一块天外飞来的陨石,并是迄今为止的中国第二大陨石。

灵石县的人爱看成龙主演的电影大片《神话》,其实,他们自己又何尝不是创造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 “神话”的人呢?

责编:雪 石于 淼

上一篇:从市场理论看中国图书对外出版 下一篇:汉语,把我引向一个美丽的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