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时间:2022-09-01 06:55:27

论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摘要】实践能力是目前学生比较缺乏的素质之一,而实戏能力对学生今后就业和适应社会生活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育学教学中,应充分结合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的实戏动机,让学生学会观察,以及在真实的情境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教育学 教学 培养 学生 实践能力

当前,在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学教学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单一、被动的问题,学生缺少自主探索、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教师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脱离“从书本中来,再到书本中去”,现行课堂灌输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实践经验的获得,也不利于学生将来适应社会生活。著名教育家陶行之曾经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在教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实践动机,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学校教育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必须引起教育学专业教师的高度重视。

1.学生实践能力的现状分析

学前教育学教学只是将教育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还是使其对教育实践发挥作用,取决于教育者对教育价值观的理解。长期以来,学前教育学教学强调突出“教育理论”的特点,强化理论知识成为课堂教学中心目标的现实,使学生的学习往往局限于接受已有的理论和知识,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养成,学生的实践能力相对薄弱。分析其原因,主要是:一是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这种被动的学习使学生养成了一些不良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如自学能力差、缺乏探索精神等等。这种学习方式既影响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也阻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二是教师片面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多年来,在教育学教材中理论知识量多点散,教育学的课时安排仅能完成课堂知识的讲授,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育学教学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使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发展;三是学校管理制度的限制,也在客观上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一般来说,学生在校期间要走出课堂,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会受到学校许多制度和因素的制约,如受到教学时间、实践场所的限制等,这些都大大增加了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难度。因而,许多教师只能采取“满堂灌”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活动,使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落不到实处。

2.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策略

实践是激发学生思维的一种手段,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感知学习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其学习能力,从而保证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前教育学教学要重视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

2.1 激发学生的实践动机。

实践动机是学生个体从事实践活动的原动力。它促使学生把对任务目标的认识从外部诱因转化为内部需要。没有相应的实践动机,个体就不可能从事实践活动。教育学作为“教育实践理论”,其教学的目的旨在让学生学习掌握教育学的内容、原则和方法等,而学生对这些知识掌握的效果如何,取决于学生能否将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运用相结合,通过实践不断强化学生对理论的掌握。因此,激发学生的实践动机,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必不可少的条件。首先,要给学生适度的实践压力,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相应的实践活动。在学前教育学教学中,应安排一定比例的课外实践活动时间,并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次数及质量作为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能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科的实践活动,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又在实践中不断思考、总结,进而升华为系统的理论。其次,要保护学生参与实践的热情。在学生实践动机和实践能力普遍较差的情况之下,保护学生的实践热情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初次参与实践活动对教师要求以外的活动产生浓厚兴趣,对此教师应当适当引导而不是生硬的制止。

2.2 在观察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观察力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也是他们所必备的专项实践能力。如在“幼儿游戏观察”这一章节的教学中,学生了解了观察的价值认识到观察不仅是教师游戏准备工作的基础,也为教师指导游戏、评价游戏提供了前提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观察的策略以及如何进行观察记录,还可以积累感性认识。只有将学到的观察策略、方法等运用到实践中,学生才能真正学会观察。为此,教师应有效组织学生在实践中观察、记录幼儿游戏活动情况,并对教师的指导活动进行真实客观的分析与评价。

2.3 在真实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具体情境中解决真实问题,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因为真实问题往往受诸多条件的限制和影响。在教学中学生虽然多次参与过幼儿园的实践活动,但那是一个相对单纯的环境。为了更进一步的提高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及“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等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走出校门到社会这个真实的情境中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需为学生确定了每组必须完成的调查任务,在活动之后要求每组呈交一份调查报告。学生在调查过程中可能会经历失败也会经历尴尬,而他们却从中学会了协作,学会了对人的观察和了解。如初次进行调查时,学生们见谁问谁,或半天无法确定调查对象,继而学会了根据年龄来选择调查对象。开始问卷调查时,学生们将调查对象围得水泄不通,七嘴八舌,让人无从答起,而后他们调整了策略方法,分工协作,圆满地完成了调查任务。参加这样的调查活动,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在调查实践中,学生要亲自设计问卷,解决胆怯、经验不足等困难,还要考虑怎样选定调查目标等。这些在活动开始时学生们都是模糊不清的,这就促使他们要在反复的实践中对自生的能力与具体的情境关系进行恰当分析,对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作出详尽的预案,才能对实践中的突发问题做出准确地判断和决策。因此,向学生提供各种丰富的问题情境,让他们在切实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其实践能力。实践是认识的源泉,通过在学前教育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增加实践活动的机会,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的,使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再是被动地吸取课本上的知识,而是成为学生亲自参与并进行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

因此,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学的改革,要围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这一主要目的,最终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香,傅维利.实戏能力:含义、结构及培养对策[J].教育科学,2005.(22).

[2] 陈桂生.“教育实践关系的再认识”[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1).

[3] 李伟胜.试析使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因素[J].教育理论与实戏,2(X)4.1.

上一篇: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安全意识的培养 下一篇:谈谈版课标对文体称谓的新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