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雅言传承文明,用经典浸润人生

时间:2022-09-01 06:24:45

让雅言传承文明,用经典浸润人生

【摘 要】本文从“正确认识阅读名著的真正目的”、“指导阅读经典的灵活方式”、“激发阅读名著兴趣的有效途径”、“实现为人师者的神圣使命”等几方面浅谈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名著,从而引导学生传承文明,用文化把学生的人生变得多姿多彩,完成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为师者的神圣使命。

【关键词】雅言 文明 经典 阅读 名著

说到名著阅读,我想首先引发思考的是这样的问题:“我们让学生阅读经典的目的是什么呢?”然后我们不妨继续追问:“我们引导学生读书时目的是否正确?”“是否把我们的想法强加在学生的身上?”“学生们有兴趣吗?我们了解他们的感受吗”?我认为解决了这些问题后,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有时候,我们缺乏的不是方法和手段,而是人文的底蕴。

一、人文素养,人文关怀——正确认识阅读名著的真正目的

我曾在《沧桑,际天而来;历史,铭记心间》一文中提到过:“毋庸讳言,这是个功利性很强的时代,就连被称为‘圣地’的教育也同样沾染了许多”。许多老师在安排布置学生读名著时目的性很明确——应付考试。这不能怪我们老师,老师也是人,而且是个情感丰富的凡人,不能拿“神”和“圣”的标准来苛求。但是很显然这不是我们真正的初衷和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和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主要特点之一就是重视语文教育的丰富内涵,重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人文素养的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而非灌输。在这点上,名著经典的阅读恰恰给学生提供了这样的机会。我们都知道语文强调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但它绝不是工具性加上人文性,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不是简单的相加。语文最基本的性质是它的人文性,其次才是它的工具性。这正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与“教书匠”的区别。我们要让学生明白:读书的过程是精神享受的过程,是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只要把名著阅读的教学当成是学生精神享受的过程,那么人文性也就达到了。

二、百花齐放,不拘一格——指导阅读经典的灵活方式

语文教学的最佳境界不是单单追求教师自己的愉悦感和满足感,而是让学生获得一种愉悦感和满足感。

在教学中不拘泥于形式,使课堂变成生命间的对话与交流这是我始终坚持的目标。针对学生们不愿意背诵古诗的情况,我给学生们在课前五分钟内安排“每日一诗”,由每个小组轮流交流,小组内分工合作,每天向大家推荐一首诗,写到黑板上进行朗读赏析。坚持不懈,即使上公开课也照样进行。日子久了,学生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分工合作能力、朗诵能力、语言鉴赏能力又何愁不能提高呢?汶川大地震后,我在班里又搞起了“新闻播报”,每天由一个小组轮流播报抗震救灾的最新进展情况,每天向大家介绍感人的故事,朗颂感人的诗歌或者自己的创作的诗作。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他们不仅出色的完成了播报,而且还制作成了精美的课件。为了播报出彩,同学生阅读报纸,浏览新闻的习惯悄然养成。这不就是很好地体现了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高度统一吗?学习童话阅读时,我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出乎意料的是一个原本沉默寡言成绩很差的女生因为成功扮演了丑小鸭一角而变得充满自信,语文成绩更是节节拔高。自此孩子们对童话阅读的兴趣无须再言,明显提高。

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使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而且教师自己的思维也在学生的激发下而更加活跃起来。对于名著阅读来讲,我想同样如此,何必非得“书声琅琅响彻天”抑或是“默默无语两眼泪”呢?百花齐放,不拘一格更精彩!

三、结合实际,主动探究——激发阅读名著兴趣的有效途径

北师大心理健康研究所的伍新春教授在谈到“社会发展与学习方式变革”时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学习就像旅游的四种方式,姑且借鉴一下来谈我们的名著阅读。

其一,想象游(看地图册):在内容等等方面不进行细致的讨论,也不去记笔记,只要有所感、有所悟就可以了。

其二,观光游(跟团游览):老师把目标告诉学生,不需要操心,记住要求,跟着走就可以了。好处是省心,不用动脑子,效率高。但是过一段时间后可能就忘了,因为体验不深刻。

第三,自助游(自助旅游):当然可能会参考自己的某个习惯,但是很有可能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自己的计划。有了自己的参与,体验更深刻,印象不太容易磨灭。但效率可能会低一些,阅读的角度和视野狭窄。

第四,探险游(徒步探险):学生自己独步前行,主动探究。当然在出发之前,需要更多的时间去规划、组织。即使考虑的很多了,还是有很多的可能性。对于经历者来说,印象会非常深刻,对这次过程可能会终身难忘。

“相对来说,现在更多的是看旅游册和观光游的交集,现在是对学生的有时间限制的神游,带着学生在神游,老师是导游,效率高,步调一致,比较快。比较好的是自助游,以及在尽可能保证安全的过程中的探险游,怎样使得学生的学习,从前两种方式向后两种发展这应当是现在的教师需要考虑的”。

实际上,学生在阅读之前并非空着脑袋进书本,他们已经有自己的生活体验。女孩子比较柔婉,那就不妨引导她们去探求《诗经》中的美妙;男孩子喜欢阳刚,那就不妨引导他们从《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中寻求自己崇拜的英雄;中学生容易早恋,那我们为何不引导他们探究《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凄艳爱情呢?曾在几年前看过崂山六中曲君老师的一堂名著阅读的课,她的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从摄影、书法、朗读、表演等等各方面展示自己读书的方式和成果。

试想,当一个学生把书中的某个角色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现得惟妙惟肖之际,你还有必要去问“你读懂了吗”?

四、传承文明,浸润人生——实现为人师者的神圣使命

中国文化最有价值的部分应当就是它的人文精神。古代长篇名著中多是作者倾其毕生精力呕心沥血之作,字里行间透出对乡土的眷恋,对家国的深情,对人生的感悟,对百姓苦难的关心,对人生不幸的反映,对现实黑暗的抨击,对于公正的呼唤……学习名著就是为了激发我们热爱我们的民族、热爱我们的民族文化的感情。从经典中认识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感受人类优秀文化的影响。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柔美;“长太息以掩涕兮”的悲悯;“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美;“倚们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娇羞;“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孤独;“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感慨;“古道西风瘦马”的苍凉;“我自横刀向天笑”的快意;“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我们的中华文明就在我们的身边!而传承这些文明,用文化把学生的人生变得多姿多彩,正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为师者的神圣使命。

让我们共同读好经典,读好名著,让雅言传承文明,用经典浸润人生!

作者单位:山东青岛市崂山区第三中学。

上一篇:农村高中古诗词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下一篇:从人本主义角度比较中外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