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龙点睛 精心拟题

时间:2022-09-17 06:04:30

【摘 要】“题好一半文”,好的作文题目犹如文章拥有一双迷人的“眼睛”,给人以新颖脱俗之感。本文认为中学生应该采用修辞法、引用法、符号法、悬念法等多种拟题方法,不仅让自己的作文题目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精神,更要使人一见就有为之一震的感觉。

【关键词】初中作文 拟题 修辞 引用 符号 悬念

近几年来,无论是高考,还是中考,作文命题的思路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命题者为考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话题,提供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写作自由。那么,话题作文如何为自己的“文章”巧施“脂粉”,使其呈现富有表现力的清新面孔呢?笔者认为这首先应该体现在文章的题目上,因为标题是作文的眼睛。如果作文的题目能够新颖别致,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就很能吸引读者的眼球,激发读者读下去的兴趣。那么,初中生的语文作文教学,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拟题能力呢?

一、巧用修辞

修辞能够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生动鲜明地把意思表达出来。中学生对于修辞再熟悉不过了,如: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对比、双关、设问、反问等多种修辞。下面请看巧用修辞所拟题目。(1)比喻:《我渴望老师的“阳光”》以“阳光”比喻暖人的关爱,简洁含蓄,如将喻体换成“热情帮助”之类,则索然无味;又如《我发现女孩也可以做“太阳”》、《家,我们成长的避风港》,这些设喻佳题也都富于文学色彩。(2)比拟:《小树又快活了》、《读水千遍真有趣》前者运用拟人辞格让小树具有人的感情,后者把“水”拟作能“读”之物,用的是拟物辞格。(3)借代:一位考生紧扣母亲乌黑发丝中的白发展开叙写,揭示岁月无情、母爱无价这一真谛,给文章拟题目《黑白债》,借色彩代本体,又亮出线索,寄托深情;又如《人生需要掌声》,这一标题借“掌声”代“鼓励”,也很有创意。(4)对偶:《朋友最真,友情最贵》、《读智慧之书,做有用之才》这两例都将文旨浓缩在整齐对称的句子中,体现出考生善于推敲语言的功夫。(5)对比:《躺着读书,站着做人》“躺着”与“站着”形成姿势上的对比,使得标题包含哲理,令人回味。(6)双关:《我最需要一剂良药》文中“良药”既能治腿疾又能治心病,一语双关,内蕴丰富。(7)设问:《错?对!》先问后答,以简驭繁,又穿插标点,构思巧妙。(8)反问:《中国的教育家,您难道还没发现吗?》反问中饱含着摆脱应试教育重负的强烈愿望,观点鲜明,言辞恳切。各种修辞格的运用,增强了作文题目的感染力,使作文题目耳目一新。

二、善于引用

这里说的引用主要是指引用古诗文中的经典句子、观点,歌词等,从而使自己的作文题目显示出新意来。比如:(1)引用诗词,古典诗词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内涵底蕴,用它们来作题目,一是不落俗套,二是读者喜闻乐见,富有亲切感。如有学生要表现老师既爱学生,对学生的错误严厉批评时,把作文题目拟为《道是无情却有情》,就是活用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运用古诗词或成语典故来作标题,还可以显示出作者浑厚的文学素养和不同一般的写作功底,这是常用的一种拟题方法。(2)引用歌词,现在的流行音乐中,不少歌曲的歌名、歌词非常优美,借用它们作文章的标题,既显得活泼风趣,又容易把读者带入文章所创设的情境。如一位学生作文自拟的题目是《因为爱你》,见到这个题目,读者一定会惊讶不已,想不到还有这样大胆的学生!可当你阅读时,发现作者记叙的原来是一段与网络有关的故事,结尾时他又巧妙地引用歌曲里“因为爱你,更珍惜我自己”的歌词,全文可谓浑然天成。

三、借用符号

这里讲的符号主要是指常用的中文符号和数学符号,有时候也可以将两种符号相结合,表现学生的某种认识或思索。比如:(1)标点符号属无声的语言,用之拟写文题,清新活泼,形象生动,往往给人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如一考生所拟文题为“人生,丰富多彩!”,作者以感叹号为题,语势铿锵有力,形象地表明“人生没有固定的格式”,并点出只要“把握好手中的生活之舵,人生将丰富多彩”这一主旨。(2)数学符号,借以昭示所要表达的主旨,具有直观、醒目、富有哲理、吸引人等特点,往往收到出奇制胜之效。近年来正悄悄兴起于全国各类报刊,话题作文的拟题亦不妨借用之。如一考生以“10-1=……”为题,巧用数学符号组成等式,设置悬念,为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对生活中的“10减1”现象作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诠释,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四、故设悬念

文章的题目最忌“千人一面”。在标题里设置悬念,把文章一波三折的情节含蓄地展现出来,才能紧紧地抓住读者的心,这种方法简单、易学。同时,一个富有悬念的题目,也会让你觉得有话可说。如《女生传来的纸条》这个题目就很典型:这位女生为什么要给男生写纸条呢?纸条上都写了些什么话呢?结局又会如何?又如新闻标题《当列车驶来》也属于这一类。列车驶来时发生了什么情况?有人受伤了吗?又将会怎么处理呢?读者一看题目,便有了这么多要弄明白的问题,自然会产生读下去的强烈愿望。整个文章行文的过程也就成了“释疑”的过程,作者的思路就能跟着作者的引导一步步走下去,就像走迷宫一样,最终豁然开朗。但是绝不能东拉西扯,至文章结尾也解不开谜团,这样就适得其反了。

总之,使文章标题新颖、曲折、吸引人的方法有很多。不管我们选用哪一种方法,都要注意一定要“不窘于题而又不失其题”,既能切合题意,又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同学们若能认真注意到这些方面,必将得到可喜的收获。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六合区实验初级中学。

上一篇:谈语文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模式的构建 下一篇:生成性阅读教学中的教师引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