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语文课堂教学

时间:2022-09-01 04:42:38

如何做好语文课堂教学

教学是一门综合艺术、教师站在讲台上既是演员,又是导演。如何搞好课堂教学,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我长期思考的一个问题。经过长期的思考和不断的学习,笔者对语文课堂教学做如下尝试。

1精彩的导入

教师走进教室,站上讲台,用优美的语言、精彩的表演、有趣的谜语、生动的小故事、动听的音乐,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上好一堂课提供保障。

2合理的课堂教学设计

2.1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读,读不懂不开讲;让学生自己去想,想不好,教师不去点评。

2.2教师应把培养创新能力放入教学内容。

培养创新能力,教师的责任是用鼓励的语言激发学生创新情趣,通过设置情境,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带入创新境界,设身处地去思考,用准确语言把自己想法表达出来。

2.3课堂中应设计有空白。 课堂一味地活跃,学生气氛高涨,辩论抢答实际上只是表面形式好,教师问题设计简单,学生不用深入思考,没有得到深层的锻炼。教师设计问题,应有简单的抢答题,有一定难度的琢磨思考题,使课堂有张有弛,有起有伏,有激烈讨论,有冷静思考,精心地打造出几个小高潮。

2.4教师应充当好多种角色。 课堂中教师应是一个好建筑师,营造出愉悦的课堂气氛,设计出优美学习环境。

教师应是一个好催化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思维的火花。

教师应是一个演讲高手,几句话说透一个问题,一个眼神送给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一个动作可以控制好几十人的情绪。

2.5教师要巧妙设计问题。 在教学中善于找“题眼”找“文眼”,由此而发问,鼓励学生敢问、敢答,破除“惟书本”、“惟老师”、“惟答案”的迷信思想,从多角度探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变通思维,返其道而行之,培养随机应变和逆向思维能力,让学生大胆地去合理想象,训练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6老师设计问题应形式多样。

(1)老师提问-让个别学生回答、集体答、组答、抢答、挑战、互答。

(2)学生提问-老师答、学生答、学生请老师帮答,学生请学生帮答、集体答。

3合理地布置作业

教师布置作业应合理、灵活、难易适中,多少适当。既有课堂训练,又有课后巩固。既有书本作业,还有练习、思考。

作业过多,学生应付,或草草完成任务或照抄学生作业,过少则得不到训练提高。

课堂集体练习有利于综合能力的培养,课后作业,可以巩固已学过知识,练习思考题,有利于新知识预习。

教师在课堂上,要成为聪明的“合作者”,要当好教师,还要会当听众,要学当“记者”,还要当个好“伯乐”。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张正邦

(青海互助哈拉直沟中心小学青海互助810500)众所周知,有趣高效的语文课堂离不开提问。好的提问常常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学生,拨逗着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然而能真正把握提问艺术的老师并不多。笔者认为目前语文课堂提问主要存在以下一些误区:第一,接二连三的满堂问,不少老师把语文课堂变成了一个专门回答问题的场所,学生也感到十分厌倦。并且问题与问题之间的间隙太短,让学生忙得晕头转向、不知所云;第二,对问题的设计没有梯度,不能按照由易到难的逻辑顺序,并且问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是一样的问题;第三,学生难以理解问题本身,而老师又不能化直为曲,不善于用另一个问题来诱导学生;第四,把答案限制得太死。以上种种提问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了。

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另外,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

下面谈谈语文课堂提问的几点有效做法:

1提问要有精度

“学则须疑”,但并非问得越多越好。提问还得用心捕捉时机,选好突破口,选在要害处,要问得精当。一个好的提问往往能起到穿针引线,以一当十的作用。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一些知识的交叉点,关节点和枢纽点往往会变成理解和深化知识的拦路虎,如能在此处精心提问,激活思维引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去思考问题,就能迅速帮助学生实现新旧知识的联系,为掌握和深化知识扫除障碍,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率。如讲《孔乙己》这篇文章最后一句话:“现在大约的确已经死了”。有的同学可能一读而过,不假思索。在这时老师要善于发问:“‘大约’表示猜测,‘的确’表示肯定,两个相反的词用在同一句话中,而且指同一个人,不矛盾吗?一语惊醒梦中人,学生开始思索、思考。最后得到了答案:大约死了指从孔乙己最后一次走进咸亨酒店的窘况看,推测可能死了;但是从孔乙己生活在那个趋炎附势,世态炎凉的社会中,从他的恶习不改中注定是逃脱不掉死亡的悲剧,所以用了“的确”。

2提问要有梯度

学生的认知结构有一个符合逻辑的“序”——由已知到未知,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即由认识的低层次向认识的高层次过渡和发展,所以课堂提问也必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循序渐进,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认知的新高度。当学生回答一个小问题成功并得到鼓励时,他们会认真思考,更愿意回答更多更难的题,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收到意料不到的效果。如对一篇文章未作分析就直接问该文的思想意义及写作特色,学生定会觉得云里雾里,久而久之会认为语文深不可测而拒学习于千里之外了。

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见风使舵"。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再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 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上一篇:浅谈如何通过总复习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 下一篇: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快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