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 OCW经验及其对我国启示

时间:2022-09-01 03:58:29

摘 要:MIT在精品课程、开放式课程、现代教育资源建设以及数字资源建设方面都有着先进的经验,对我国相关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在精品课程开发上要突出大学教师的学术水平,开放式课程要体现时效性,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开发都要融入现代技术,进一步实现开发和交流。

关键词:MIT;精品课程;教学资源

MIT开放式课程的发展,源于MIT教务长 RobertA. Brown 于 1999 年要求 MIT 教育科技委员会针对远距离教学与网络学习环境提出 MIT自我定位的相关策略与计划。MIT原本的目的是提出可营利的线上学习资源方式,营利的标准设定为损益平衡 。MIT在进行竞争者与使用者需求调查后,发现利用网络课程获利并不容易,进而由收费的网络课程模式,转向免费分享教材的开放式课程模式。

一、MIT OCW经验

(一)精品课程建设

在课程建设方面,从项目的启动背景来看,作为世界开放教育资源的先驱,MIT OCW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其教学资源开放共享的全局观念,导致全球性的深刻反思。从课程流程来看,MIT的效率是很高的,并不需要多级冗长的评估,以这样一个高效的流水线操作模式,不仅成本低,而且开发的资源将能够免费为所有学习者使用不至于浪费。从资源支持平台看看,MIT OCW充分利用现有的成熟的IT网络技术,所有的课程可以成功地访问,这些课程的界面是统一的,对教师的技术要求相对较低,他们可以集中在资源准备,教学设计工作和其他工作。这些为中国正在发展的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

(二)开放式课程

MIT 在开放式课程网站的设计中,尽量使课件制作过程简化,使教师能将已存在的素材转化于开放式课程,如此便能使教师节省重新制作的时间及减少不必要的投入 。MIT 开放式课程使用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的 SCORM物件后设资料标准,以满足课程学习物件在技术性、结构性以及描述性上的需求。除此之外,在设立开放式课程的时侯,统一了所有文件的档案格式和档名,便于后续归类整理。在MIT 开始准备开放式课程时,老师们最大的顾虑就是:把自己的教材上传到网站后,是否还拥有该作品的知识产权,以及会不会侵犯到第三方的知识产权?第一个问题可以做出明确的回答,即使把课程到网站供大家使用,他们依然享有属于自己知识产权。针对第二个问题,MIT的作法是必须删除所有可能侵权的部分,并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 或引用资料以帮助学习者自行搜寻与参照 。而MIT自行拥有版权的部分,便一律采用 CC(Creative Commons) 授权,也就是说只要在转载上标明出处,以及不被作为商业用途,或者遵照相同的方式分享等,都可以自行取用。

(三)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建设

信息技术的发展赋予了网络时代学习新的特点,同时也呼唤着远程教育时代的到来。免费公开全部课程的核心资源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和当前世界倡导的知识共享运动的理念不谋而合,致力于降低资源获取的门槛 。MIT OCW应对问题措施:

1.权威学术的科研支撑和共建共享的研究机制;

2.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设计原则和精巧灵活的共享体系;

3.开放的技术架构与良好的交互设计;

4.开放的理念与适度的定位。

(四)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

对于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应该以促进交叉学科交流和人才培养、在同领域同学科分享教育资源、为全民终身教育和高等教育服务作为指导思想。MIT OCW除了遵循这个指导思想外,在以下三方面的管理措施也是其获得成功的原因:

1.一定意义上, OCW 的成功源于其人员合作分工的成功;

2.MIT OCW 使用目录管理系统来管理的全过程,严密的程序是其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3.完整、连续的评价和反馈策略, 是 MIT OCW 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MIT OCW启示

(一)我国的精品课程建设

从全世界学习者对 MIT OCW 的认同和赞扬来看,MIT OCW 是非常成功的。其资源建设、共享和评价机制等经验,对我国的精品课程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

1.网络技术公司分工合作

在课程的更新和完善方面,我们可以尝试着和国内一些知名的网络技术公司分工合作,不仅要保障教师的知识产权,真正地把主动权归还给老师,还要让课程资源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扩充。

2.以教师主导,组建流线型课程开发团队

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应该始终以教师为主导,将开放团队组建成流水型的一体式,节约资源和时间,让学习者能够切身享受到高质量的课程资源。

3.形成多元的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

在对精品课程进行评价的时候,可以学习 MIT OCW 的一些成功经验,丰富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保障精品课程的质量。

(二)我国开放式课程发展

1. 建立有效的课程搜寻方式与规范

MIT OCW使用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 (IEEE) 的 SCORM物件后设资料标准,满足了课程学习物件在结构性、描述性以及技术性上的需求。 除此之外, 在进行课程开放时,把所有文件的档名与档案格式统一,便于后续归类整理。

2.降低与实体课程的冲突

开放式课程可能从一开始并不能得到所有人的支持,有反对者人物这会对实体校园的招生产生负面影响,并可能降低学生进入实体学校就读的意愿。MIT的开放式课程网站也强调,该课程不提供任何相关的学分和证书,且并非 MIT 教学的替代品,所涵盖内容也并未包含所有校园中授课的内容, 取得开放式课程的素材并不等于取得 MIT 的学位,而且学习经验也截然不同。 我们在进行开放式课程时也应着力降低与实体课程的冲突。

(三)我国远程教育课程建设

1. 以学生为中心,融合传统面授方式

MIT OCW奉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资源设计原则,同样应该成为我国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的主线。

2. 合理渗透信息技术

对于现代远程教育来说,信息技术无处不在,它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远程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和要素。以多媒体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出现,让我们不得不将其合理地渗透到远程教育中。

3. 提高教师参与水平

远程教育的课程资源建设较多地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和学习支持服务,对整体师资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信息素养、网络教学、学习支持、虚拟管理、科学评价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除了学科专业研究之外,远程教育机构的教师应同时承担起教学改革和远程教育等多重科研任务,积极地参与到大发展的潮流中。

(四)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

目前, 我国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正在发展与探索中, 比如各高校的教学资源建设——精品课程建设, “211 工程”重点学科信息资源建设等,MIT OCW的开放式资源共享模式能给我国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一定的启示。

1. 突出共享与利用

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利用, 将改变我国整个高等教育的面貌。由于互联网的出现,实现资源共享已经国际化。从教学角度来看,通过网络进行资源共享,使我们可以学习和享受最先进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教学资源的共享,可以缩短我国与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也可以缩短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

2. 确定原则, 统一认识

在教育资源建设当中首先要确定一个原则: 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布实施、重点突破、先易后难、采用成熟软件。只有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才能加快高校教育资源建设的步伐,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和满足学校的整体发展。其次,要在全校做好宣传工作,统一全体师生对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是一项基础性、经常性和长期性工作的认识,为丰富的数字化教育资源打好基础,给全校师生和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3.加强数字化教育资源库的建设

人们正期待着建立数字化教育资源库以适应我国教育的改革和教育技术的发展。在教育资源库建设中, 只有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手段, 将宝贵的教学资源网络化、信息化、电子化, 这些宝贵的教学资源才能更科学、更高效、更广泛地为学科建设服务,成为可以共享、可以再生、可以充分利用的优质资源。

4. 开放和交流

在开放中更大地发展教育和科研是MIT OCW的目的之一。因此,更快、更广泛和更深层的交流是获得发展根本不能被动摇。这在MIT OCW的及时反馈和迅速更新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另外, MIT OCW 在课目的建设上教育提供人员注重结构的开放性,对于同一知识内容, 提供不同角度的描述和解释,让学生有交叉思维能力,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Vest C. Why MIT decided to give away all its coursematerials via the Internet [J].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2004,50(21).

[2]Matkin G. OpenCourseWare: An important resource for minority students and minority-serving institu-tions [J]. Diverse: Issues in Higher Education,2009.26(18).

[3]杜文超,何秋琳,江丽君.开启世界课程资源共享的先河——MIT OCW项目评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1,(04).

[4]王立.MIT OCW经验:开放课程与大学教师发展[J].江苏高教,2011,(05).

[5]孙爱萍.对我国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的若干思考[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05).

[6]罗双兰,李文华.国家精品课程与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程的比较与思考[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6,(02)

[7]李桦.MIT的开放式课程建设及其启示[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2,(02)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 北碚 400715)

上一篇: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茶叶出口贸易的影响 下一篇:班级管理中的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