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世界课程资源共享的先河――MIT OCW项目评析

时间:2022-10-10 05:34:36

开启世界课程资源共享的先河――MIT OCW项目评析

【摘要】MIT OCW作为世界开放课程运动的先驱,不仅使得全世界的开放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也让全世界的学习者受益匪浅,并促使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机构开始紧随其后。文章系统回顾了MIT OCW的时代,从课程建设、共享、评价三个方面对MIT OCW的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和挖掘,透过对其成功经验的剖析,从中得到一些对我国精品课程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 OCW;开放课程;国家精品课程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4―0014―05

MIT OCW作为世界开放课程运动的先驱,以一个大学的师资力量开启了世界课程资源免费共享的先河。它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其所倡导的“卓越、创新、领袖”的价值取向,并引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开放教育运动的发展。正如MIT OCW网站主页上所书写的那样,“开放知识、赋予思想”(unlocking knowledge, empowering minds),的确,它所传播的不仅是学科知识,更是开放的教育理念。MIT OCW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表面看来是因为外界对其的大力支持,但归根结底还在于其开放共享的课程建设理念和运行机制,这些不仅拓宽了开放教育运动的发展空间,而且深受全世界学习者的喜爱。

言开放课程,必谈MIT OCW,足见其重要性和成功之处。在开放课程方面,我国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基础,虽然做出了不菲的成绩;然而,与MIT OCW相比,我国的精品课程建设还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MIT OCW的建设理念和运行机制对我国的精品课程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和挖掘MIT OCW的运行机制,以期为我国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 MIT OCW的时代

MIT OCW,是麻省理工学院开放式课件的简称,其宗旨是把MIT几乎全部的、在教学实践中使用的本科及研究生课程资源通过互联网,供全球所有学习者免费使用。

1 项目的发起

OCW的开端源于1999年MIT教务长Robert A. Brown的提议,即让该校教员委员会就MIT如何在远程教育和e-learning环境下发挥应有的作用进行战略性和方向性的讨论,讨论结果便是进行MIT OCW项目的建设。2001年4月,MIT校长Charles M. Vest宣布启动MIT OCW项目,计划用10年的时间在互联网上公开MIT所有的课程资源,供所有人免费使用。截止2010年7月,MIT OCW网络课程总数已经达到2000门。

2 项目的目标

MIT OCW项目的目标是尝试为在线学习建立一个高效的、基于标准的典范,希望其他有兴趣提供在线学习课程的院校效仿,并为他们提供经验和帮助,公开并共享各自的课程材料,共同推动课程创新运动[1]。因此,学习者无需注册登记即可免费使用所有课程资源,然而,它不是一个授予学位的远程教育项目,不为用户提供任何形式的证书和学位,也不提供和校内教师教学交互的支持。当然,MIT欢迎使用者就课程资料本身的问题向有关老师反馈,但不保证这些反馈一定会得到回应。

3 项目面向的对象

由MIT OCW项目2005年和2009年评估报告使用状况的调查数据可知,其用户大致可分为三类:教师、学生以及自学者。

(1)教师使用目的:扩展个人知识、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将OCW用作自己的教学材料、向学生提供所学课程建议、为本院系开发新的课程;(2) 学生应用目的:提高个人知识、作为正在修的一门课的补充材料、规划要学的课程;(3) 自学者应用目的:探索现从事职业以外的感兴趣的知识、复习领域的基本概念、规划未来学习、掌握领域内最新知识、完成工作相关的项目或任务。

4 项目的运转方式

MIT OCW每年耗资约350万美元,每一门课程的都严格按照一定的流程进行,平均耗时100小时。现在备受欢迎的视频内容资料,其制作成本更是昂贵。当然,如此庞大的项目得以顺利运转离不开外界的支持。例如,项目启动初期得到William和Flora Hewlett基金会、Andrew W. Mellon基金会的大力支持。此外,马萨诸塞州的主基金会、Dirk和Charlene基金会等也提供了资金支持;贝恩公司、谷歌、化学计算集团、希捷公司以及联合国发展计划等则提供非资金支持。

MIT OCW也得到了个人的支持。任何访问者都可以通过网页上的捐助热线为开放教育运动捐献一份力量。如果访问者通过MIT OCW链接的亚马逊网购买了图书,那么10%的购书款将捐献给MIT OCW建设,但购书成本不会增加。

5 项目的团队建设

MIT OCW直接由教务长负责,主要由执行团队、联络部和顾问委员会三大部分及大量的合作者组成(如图1所示)。执行团队主要是负责课程的制订开发,并对课程材料的知识产权进行监督和协调。联络部的成员主要被分配到各个学院负责联络教育人员,作为项目的管理者、协调人员,与教育人员和院系的领导一起完成教学资源的工作[2]。评估顾问委员会主要负责收集各界专家对OCW项目及相关进程的建议指导。由此看来,其成员总人数并不多,但他们分工明确,有效的组织管理机制以及高效合作的团队精神是OCW项目顺利运作的前提。

二 MIT OCW课程资源的三大运作机制

目前,OCW涉及MIT建筑及城市规划学院、工程学院、维泰克健康科学技术学院、人文及社会科学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理学院等6个学院的课程,涵盖了主要项目和交叉学科的课程内容,并于2007年9月宣布启动“聚焦高中”(Highlights for High School)计划。数量如此巨大的课程资源得以成功共享,得益于其“T&OT”式课程建设机制、“学习者至上”的共享机制以及精确细化的评价机制。

1 “T&OT”式课程资源建设机制

MIT OCW起初主要开放学校所有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提供高等教育。随着开放教育运动的发展,MIT OCW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除了提供高等教育外,开始提供面向高中教育阶段的课程,将MIT与高中合作的一些项目作为切入点,针对高中教育的特点设计了高中课程,作为MIT OCW运动的拓展与深化。

(1)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程建设

自从2002年开始共享50门课程以来,MIT一直采用“T&OT”式资源建设机制,这是实现课程共享的保证,同时也是课程资源高质量的保证。“T&OT”式(“T”代表teacher,教师;“OT”代表OCW Team,开放课件团队)资源建设机制,是指课程制作始终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负责组织课程内容、提供资源,OCW的专门负责人员则协助教师进行课程的规划、建设、以及后续支持,课程的反馈信息经过专门人员整理后,才提交给课程教师。由此可见,课程资源的建设主要由教师和OCW团队成员组成,资源使用者并不直接参与其中。但他们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反馈信息,由团队成员整理后提交给教师,这很好地保护了教师的知识产权。

这种“T&OT”式资源建设机制分工明确,保证了2000门课程在形式、风格和知识产权上的统一。其建设流程虽分五步,即“登记―规划―开发――支持”,但教师只需专心负责课程核心内容的组织架构、资源提供,不需参与其他方面如知识版权、课程等工作,这样就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可以让其专业学术和教学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而OCW 团队则承担课程的规划、版权协议、、反馈信息整理等一系列支持服务,确保了课程资源能够简单有效地供学习者使用。

(2)“聚焦高中”(highlights for high school)

“聚焦高中”是2007年启动的面向高中教育的计划,是OCW在课程开放上的拓展。该计划提供的开放课程与MIT OCW面向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开放课程在建设上最大的不同在于课程资源的来源。

“T&OT”仅限于教师,但“聚焦高中”的课程资源来源不再单是教师,而是有着三种渠道:①与MIT相关的各种项目和机构,这些项目或者机构会将它们的研究进展、成果有选择性地进行介绍;②教师专门为高中阶段的教育制作的课程;③教师通过educational Studies Program平台教授的课程,包括从人类学到自然科学等各种主题。显然,“聚焦高中”拓宽了“T&OT”课程建设机制,面向本科生与研究生的课程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MIT OCW的发展却不会止步,高中教育给予了MIT OCW新的发展空间。

在课程资源的规划上,“聚焦高中”开设了6个专栏,MIT课程介绍、备考、高中课程、实践性学习、活动式学习、其他高中课程。“聚焦高中”的开放课程面向的主要对象是高中教育阶段的教师和学生,对教师来说,该计划提供的一系列教学材料,能够帮助他们了解MIT的科学实验;能为他们提供可供参考的概念解释来加强学生的认识;能引导学生解决额外的家庭作业问题和练习考试案例;以及补充相关的知识。对学生(高中生)来说,该计划有助于他们准备AP考试,学到更多的技能和概念,以及大致了解将来在大学可能要学习的知识。

2 “学习者至上”的课程资源共享机制

自从2001年MIT OCW项目启动以来,共享的网络课程的数量逐年上升,且保持一定的增长水平。截止2010年7月,课程数量达到2000门之多,这种成功得益于一直以来所遵循的课程资源共享机制,即“学习者至上”的共享机制。

(1)开放课程的分类与组织

MIT将开放课程按照学院进行一级分类,然后根据学院下属的系别进行二级分类,每个系别又将课程分为本科生课程与研究生课程。这样的资源分类,便于学习者根据学科领域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由此也可以看到MIT对学科的建设规划,以及对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学术的培养计划。

根据学科的需要,MIT OCW了多种类型的材料,例如,讲课笔记、图片、多媒体内容、在线练习册、考试与解答等,这些是MIT OCW里的课程特色(course features)。具体的课程前面会有相应的图标提示,而且每门课程都会按照统一的结构进行组织,其组织结构如图2所示。

该结构图只是粗略描述了MIT OCW的基本课程组织架构,并非所有课程都包含这些内容,有些课程没有阅读材料或者考试题,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而定。学习者可以根据教学大纲、作业、考试等开展自我学习;教育工作者可以参考教学日历、讲义等组织课程教学。深入分析这些子项,发现每一项都有其独特的组织结构。

MIT OCW的课程组织要求教师按照一定的模式提供相关资料和信息,同时也留给教师自由发挥的空间。统一的模板和页面风格,让学习者能很方便地获取这些教学课程。同时,MIT OCW提供了课程资源打包下载的服务,学习者可以将课程的所有资料下载到本地电脑使用。

(2)MIT OCW的知识产权

MIT向全世界宣布:在网上的课程对世界各地的教师、学生以及个体学习者和研究者都是免费开放的,而且不需要注册。它采用CC(Creative Commons)的开放与共享协议,在鼓励共享的同时,它要求在使用OCW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三个原则:①不得用于商业目的,任何人可以复制、下载、编辑、任意使用资源,但禁止谋利;②引用OCW课程需要注明出处,所有对这些数据的使用或者重复利用,包括改写都必须注明数据的来源,如果原始数据中有原作者的名字,引用时,也必须注明;③同意共享,对MIT OCW原始资源的改编、,包括翻译、印刷、网上都必须符合MIT开放这些数据的规范,支持共享。这些要求既能保证教师的知识产权不被侵犯,又能最大限度地共享课程资源,体现了MIT OCW的“学习者至上”的共享理念。

(3)MIT OCW的技术支持

MIT OCW采用分布式网络资源,利用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物理服务器共同提供访问服务,并通过在不同地区建立镜像服务器的方式提高访问速度,解决资源获取的瓶颈。只需普通的浏览器,世界各地的学习者就可以方便快捷地访问MIT OCW课程。

MIT OCW的技术支持主要包括课程前期的内容管理系统(CMS)的规划工具、内容管理系统和内容系统。MIT OCW组成了专门的技术支持专家负责系统管理、用户支持、技术支持、系统升级和维护等工作。课程建设的每个环节都得到了各大网络技术公司的支持。

前期规划工具使用 FileMaker 开发的一个自定义应用程序,负责跟踪课程的知识产权等;课程内容的管理与使用微软的内容管理系统(CMS 2002);通过Akamai公司的网络体系 EdgeSuite平台提供课程内容的发送和传输;采用Akamai公司的sitewise产品进行网站流量分析和Netraker进行网站调查等[4]。

强而有力的后台支持系统使得MIT OCW的前台能够便捷、顺利地呈现MIT OCW课程,MIT OCW简洁、清晰明了的前台网站结构能够使学习者很方便、轻松地获取MIT OCW课程信息和资源。MIT OCW网站结构如图3所示。其中,说明页面主要包括“有关OCW”、“帮助”、“捐助”等页面,是对MIT OCW的介绍和说明。每门课程都由一个或多个章节组成,每个章节都有各自的html页面,包括的资源有文档、视音频文件、多媒体文件等。

3 精确细化的评价机制

MIT OCW课程资源的建设和共享都是其主要的评价对象,透过课程建设和共享可以了解到MIT OCW的应用效果。MIT OCW的评价指标体系非常精细,内容涉及到OCW应用的所有方面。本文主要从框架上对其评价机制进行介绍。

(1)评价对象

评价对象主要是开放课程的获取、使用和影响。

① 获取:访问者的教育角色和个人信息,地理位置,登陆网站所处的技术条件。② 应用:访问者使用网站的教育目的,帮助访问者达成目的的课程材料,访问者达到教育目的完成程度。③ 影响:网站对个体访问者教育体验的不同影响,网站是如何影响全世界教育实践的[5]。

(2)评价主体

MIT OCW的评价主体是全世界使用OCW的访问者,他们是开放课程的服务对象。因此,从这些访问者中获取的信息,是对OCW评价的主要数据来源。这些访问者非常庞大且复杂,他们的身份、地域、年龄、学习目的差异很大,MIT OCW的评价指标体系全面而又详细地对此作了分析。

为了提高评价的科学性,OCW组建了评价监控的第三方机构――评价咨询委员会。该委员会由研究咨询公司负责人、MIT高级讲师并主管教学的主任、其他研究型大学教授和MIT杰出校友组成。评价咨询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在于:审阅评价策略和计划,提供反馈信息和建议;建议应用评价结果改进评价方式;提供关于OCW的评价策略的继续建议等[6]。

(3)评价方式

MIT OCW制定了详细的评价指标,每年都会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对OCW的课程应用进行评估报告,以此来推进MIT OCW课程的改进和完善。MIT OCW收集评估数据的渠道多样,例如,①由开放课件内容的网络设置公司Akamai提供尖端分析工具WebTrends,统计分析网页浏览、目标浏览、用户地区分布等数据。②通过网上调查方式,使用调查工具对随机确定的MIT OCW用户进行网上调查,主要是通过电子邮件形式向OCW的访问者或潜在的使用者了解情况。③访谈,MIT OCW 评价委员会会对反馈信息和提出问题的用户进行采访,收集信息。④反馈信息,MIT OCW已经建立了一套数据库,它能够对用户电子邮件反馈信息进行编辑和分析,并能提供用户的角色、地理位置等信息,而且可以对电子邮件进行分类。⑤MIT社团调查,包括MIT的本科生、研究生、教师和校友[7]。

MIT OCW拥有专业的评价委员会,详细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功能强大的评估工具,这些是其评价体制可靠的保证。此外,MIT OCW会向外界公布评估报告,数据资料真实而又全面,对MIT OCW的完善和发展均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 对我国精品课程建设的启示

从全世界学习者对MIT OCW的赞扬和认同来看,MIT OCW是非常成功的。其资源建设、共享和评价机制的许多经验,对我国的精品课程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1继续秉持开放共享的理念,营造共享创新的氛围

企业家兼“技术投资之父”Gruber在2006年指出,“MIT OCW是一种最不同凡响的理念,史前从未有人这样做过。”[8]的确,MIT OCW以“开放共享”的核心理念冲击着全球教育领域,为全世界的学习者和教育工作者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洗礼。其上线课程从2002年的50门,增加至2010年的2000门,访问量也突破了一百万[9]。从中可以反映出,这种“开放共享”绝非子虚乌有,而是真正地面向于全世界。虽然,我国的精品课程数量不断地增加,已形成了“校―省―国家”三级体系,但这种“开放共享”的程度还不够。既为精品,就应当立足世界,让精品真正地走向全球,实现全面地“开放共享”。在继续秉持开放共享理念的同时,应当有效利用我国的开放教育资源协会(CORE)这一平台,发挥其作为MIT OCW的特许支持成员(Charter Sustaining Members)的优势,进一步加强与MIT的沟通,营造全球共享创新的氛围,以期在课程共享和创新方面有所突破。

2教师主导,组建“流水作业式”的课程开发团队

MIT OCW的课程数量众多,却能有条不紊地成功上线,且运作良好,这与其权责分明的团队是密不可分的。其成员人数并不多,但各司其职,严格遵守“登记-规划-开发--支持”这一流程。在这个“流水作业式”的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始终是主导,不仅保障了教师的知识产权,而且使得课程资源得以高效、顺利地上线。相比之下,我国“采取学校先行建设、省区市择优推荐、教育部组织评审、授予荣誉称号、后补助建设经费的方式”[10]进行精品课程的建设,虽然也有着严格的规定,但是这种开发流程更多的是以“评审”为中心,教师的主导地位难以凸显。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应该始终以教师为主导,真正地将权利还给教师,让学习者能够切身地享受高质量的课程资源,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共享。

3以点带面,实行“口碑式”推广战略

MIT OCW进行项目推广的措施主要包括两种:第一,授权某些机构和组织进行资源的本土化,如与中国开放教育资源协会合作;第二,召开开放教育发展的国际研讨会,建立一个“How-To”网站分享其实践经验,通过媒体推送项目的进展信息。[11][12][13]前期主要通过“以点带面”的推广方式,使得该项目及其“开放共享”的理念逐步为大家所知晓和接受,进而依靠用户的口碑宣传,实现“口碑式”的推广,进军全球。我国的精品课程主要立足于国内,缺乏相应的宣传和推广。鉴于此,在保证我国精品课程质量的同时,应该加大与国际的交流力度,进一步加快项目建设的国际化步伐。

4与网络技术公司分工合作,确保课程的动态发展

任何一门课程的开发和维护都是一项巨大的工程,MIT OCW亦如此。但MIT的明智之举在于,它并非一肩挑,而是“与Sapient、Maxtor、Microsoft、Akamai、NetRaker、Hewlett-Packard几大公司建立商业合作伙伴关系,让这些公司负责MIT OCW的网站设计、运行、内容管理、出版结构、编纂服务、高质简便网络传输与储存、支持镜像网址、网络音像服务、用户对MIT OCW的反馈评估等各种服务。”[14]这样,权责分明,不仅减轻了MIT OCW项目成员的负担,也保证了课程的动态更新,使得用户能够轻松、便捷地享受最新的课程。虽然,我国的精品课程也注重课程资源的更新和完善,但与MIT OCW相比,还远远不够。因此,在课程更新和维护方面,可以尝试与国内的一些网络技术公司合作。一方面要让课程资源不断发展扩充,另一方面又要保障教师的知识产权,将主动权真正地还给教师。

5 以学习者为中心,形成多元的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保障课程的质量

MIT OCW不仅对OCW的使用效果进行评价,而且对其整个运作流程有一个全面的评估。其评价主体主要涉及学习者、教师等课程访问者,并组织了评价监控的第三方机构――评价咨询委员会,对这些主体进行评价。其成员包括研究咨询公司负责人、MIT主管教学和高级讲师的主任,其他研究型大学教授和MIT杰出校友等[15]。他们通过不同的形式,如web测量、网上调查、现场调查访问、网上反馈、MIT社团调查等,给予OCW反馈信息[16]。MIT以此为基础,对这些反馈信息进行编程和分析,确保评价信息的真实性。相比而言,我国的精品课程采取同行评价和学生评价的方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评价主体所反馈的信息并未得到系统的分析,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单一的局限性仍然会对精品课程的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对精品课程进行评价的时候,可以学习MIT OCW的一些成功经验,在丰富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的同时,保障精品课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3] 丁兴富,王龙.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件运动评述[J].中国电化教育,2004,(10):74-78.

[2] 刘莹,聂钢.MIT开放网络课程述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1):85-87.

[4] Technology:MIT OpenCourseWare’s Approach[EB/OL].

[5] 2005 Program Evaluation Findings Report[EB/OL].

[6][15]周燕.MIT OCW效果评价对我国精品课程评价的启示[J].黑龙江教育,2009.(4):89-90.

[7][14][16] 谭凤.MIT OCW的成功之道对我国精品课程建设的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08,(2):168-170.

[8] Gruber. MIT OpenCourseWare was a most distinct idea [EB/OL].

[9] Our History[EB/OL].

[10]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Z].教高厅[2003]3号.

[11]Anne H. Margulies.Implementing Opencourseware: Executive Summary[DB/OL].

[12] Stephen Carson. MIT OCW 2005 Program Evaluation Findings Report [EB/OL].

[13] 王龙. 创新推广理论视角下的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件项目[J].中国远程教育,2008,(1):20-24.

The Pioneer of Sharing Course Resources in the world - Analysis of MIT OCW Project

DU Wen-chaoHE Qiu-lin JIANG Li-jun

(School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Guangdong 510631, China)

Abstract: As the pioneer of opening courses in the world, MIT OCW not only elevates the opening education into a new stage, but also makes the learners worldwide to be benefited a lot, which makes others countries and areas to come after.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reviews the age of MIT OCW, and then deeply analyzes the mechanism of MIT OCW from the construction, sharing and assessment of courses. After exploring the reasons of success about MIT OCW, we can get a lot of enlightenment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courses of excellence in China.

Keywords: OCW; open courses; national courses of excellence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再生与应用共享机制研究”(课题批准号:CIA080224)的研究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11年3月3日

上一篇:移动学习的系统服务环境研究 下一篇:湖南会堂采用TAIDEN高速大型表决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