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动画电影《僵尸新娘》谈哥特风格中的隐喻

时间:2022-09-01 02:35:36

从动画电影《僵尸新娘》谈哥特风格中的隐喻

[摘 要] 《僵尸新娘》采用了蒂姆•伯顿一贯的哥特风格,是一部不同于传统路线而从另类角度进行视觉呈现的动画电影。它的成功在于阴暗表象下所折射出的人类的心理世界。而表象与本质之间的转化依赖于隐喻。现代研究认为隐喻作为一种认知现象能够应用于多个领域并具有指导意义。从动画电影《僵尸新娘》入手,在对哥特风格的由来及特色的认知基础上,通过哥特式建筑、文学和电影来探讨哥特风格中的隐喻,证实隐喻对于哥特风格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僵尸新娘》;哥特风格;隐喻

一、从动画电影《僵尸新娘》谈起

美国人蒂姆•伯顿导演的动画电影《僵尸新娘》在2005年一经上映便引起了强烈反响,仅一周时间票房便攀升至全美第二,并获得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片奖提名。

这部长篇定格动画的独特之处在于三个方面。(1)制作。每一个登场人偶都是用铝材、不锈钢衔接而成的骨骼以及硅胶皮肤组成,偶形精致且逼真。同时制作人员在人偶的头部内安装了精密的机械来操控表情变化,营造出以假乱真的视觉效果。(2)表现手法。蒂姆•伯顿运用了黑色幽默的手法,讲述了在一场包办的婚姻中,暴发户儿子维克多即将迎娶没落贵族后裔维多利亚,而阴差阳错下维克多将婚戒戴在了已故的僵尸新娘艾米莉的手上,并来到了地下世界从而引发的一系列故事。(3)风格。典型的哥特风格。哥特氛围弥漫于整部影片,从角色造型、背景道具设计,到主题表现上。

二、哥特风格

哥特风格(Gothic)源于欧洲中世纪时期的艺术风格。最初是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用于表达对中世纪文化的否定态度的术语。现在因为它独特的魅力而被大众文化所青睐。从建筑到文学,再到各个艺术领域,哥特风格被不断拓展。“对黑色的偏爱,拥有着吸血鬼之类的异端形象符号以及黑暗、死亡、阴郁、神秘的内涵”[1]可以作为当今哥特风格的一个简单涵盖。

早期的哥特风格是一种建筑形式,由罗马式建筑发展而来,主要见于天主教堂,如闻名遐迩的巴黎圣母院。大教堂高峻尖峭的外观、顶部直立的尖塔以及四周狭长的尖拱花窗和内部数十米高的拱顶,体现着以高、直、尖和具有强烈向上动势为特征的造型风格。在《僵尸新娘》中,维多利亚的家以及教堂便具有这种建筑造型风格的特点。门窗、拱顶和建筑的细节都是尖的,教堂同样拥有着尖细的钟塔和花窗。在崇尚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文艺复兴思想家眼里,脱离了罗马艺术形式的哥特建筑代表着落后、野蛮和黑暗。而哥特文学的产生彻底将哥特风格与黑暗、恐怖联系在一起。

哥特风格的小说通常利用阴森的场景、怪诞的人物形象以及惊悚离奇的情感故事来体现恐怖、死亡、悲痛的感觉。如卡森•麦卡勒斯的《伤心咖啡馆之歌》中荒凉的小镇、残破的废墟、孤僻阴险的主人公以及他们被所爱的人出卖、唾弃的悲凉故事无不展示着人类自身阴暗的一面。被认为是19世纪美国哥特文学的巅峰之作的爱伦•坡的小说中更是充斥着一切和恐怖相关的元素,古堡与坟墓、鬼怪与死尸、谋杀与复仇等。爱伦•坡曾指出一个美丽的女子的死亡无疑是世界上最具有诗意的主题。《僵尸新娘》的内容讲述深受其影响,在片中艾米莉正是一个遭遇谋杀的美人。而动画中也不乏幽暗诡异的场景运用,形体比例怪异且心怀鬼胎的人物塑造,以及死人要与活人结合的离奇情节。可以说《僵尸新娘》是哥特风格的完全视觉再现,既不忌讳暴力血腥的使用和表现,又能以哥特的独有形式体现自己的特色。

三、哥特风格与隐喻

从表象上看哥特文学之后的哥特风格似乎在宣扬堕落和罪恶。但事实上,在迷恋死亡的气息及离奇怪诞的表象之下,哥特在用自己的方式剖析人性与社会的悲哀。就如同著名哥特小说创作者弗兰纳里•奥康纳所说:“对于耳背的人,你要大声疾呼;对于视力不清的人,你不得不画出大而惊人的人物。”[2]只有对阴暗事物进行夸大并强有力地渲染,才能触及人的内心并产生瞬间被征服的体验,激起对生命、死亡、欢乐、痛苦、永生、孤独等哲学命题的思考,而这也正是创作者真正的意图。哥特电影《夜访吸血鬼》刻画了残忍麻木的吸血鬼形象,他们只为满足胸腔中迸发的欲望而活,唯有吸血鬼路易不愿成为贪欲的傀儡而在道德和良心中挣扎。人们借由他的眼睛看到灵魂丧失后的空虚和可悲,并领悟到影片是对精神已死的现代人的影射。“这种领悟并非是电影直白地叙述出来的,而是‘画外之音’。隐喻是这种画外音获得的极为重要的途径。” 通过隐喻的使用,表象的事物和某种思想内容相联系,从而蕴含着另外的意义。

在《僵尸新娘》中,隐喻被巧妙地使用在动画的叙事策略中。动画塑造了两个世界――地上人世和地下鬼界。地上世界满是带有笔直线条、狭长门窗的灰色建筑,它们与空旷的空间形成的对比似乎在诉说着不近人情、严肃以及刻板的生活现状,人与人之间没有感情和温度可言。地下鬼界的黑色古堡,则是倾斜的线条、扭曲的门窗,充满动感。打破常规的还有本该令人毛骨悚然的鬼怪们,他们穿着鲜艳的衣服,在酒吧中喧嚣和歌唱,充满无限幽默和活力。生者虽拥有血肉,但却充满死寂和绝望;死者虽化为白骨,但却真正热情和美好。常理的颠覆并没有阻碍观众的理解,因为构成两个世界的概念都是我们认知经验中的一种极端折光。隐喻作为人的一种基本思维方式,是“跨概念域的对应”[3],能够在不同概念之间形成关联,它如同一把梭子将这两种意象对接和叠加,用生或死的部分概念结构来构造了另一个概念。观众也正是借助隐喻思维将这两个看似全新的概念相联系并得出合理的解释:死亡、鬼怪等一切不可知的事物并不是真正可怖的源头,真正可怕悲凉的是人性感情的缺失。

回过头来看哥特式建筑,众多哥特风格的教堂之所以成为人类历史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不仅仅在于它独特的外观和精湛的技术,而是在建筑的形态、装饰等组成部分中所赋予的意义。例如,哥特式教堂的宽高比为1∶3,造成了惊人的垂直效果,喻指连接天堂,而圣坛高处的花窗将绚烂的光线引入暗淡的殿内,喻指天堂之光从这里洒下,就是这样一个富含宗教语言并突破传统的哥特式建筑,使人们沐浴在不同以往的明亮且优雅的氛围内,符合了人们追求光明、崇高和自由的意念。哥特式教堂本身作为一种隐喻“在与现实世界、物质与精神、实体与虚无、神启与希望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4]。《僵尸新娘》中的建筑造型也是有其用意所在,尤其是动画中的那座和小镇有一桥之隔的教堂,没有一丝光亮的它与阴云密布的夜晚融为一体。虽然拥有着哥特式教堂尖顶窗、尖拱和尖钟塔的基本特征,但在外形上却显得低矮笨重,不具备哥特式教堂升腾的气势,仿佛是剔除了崇高信仰的空壳,又仿佛是有意突出 “尖”的特点,给人以尖利不可靠近之感。贴合了动画中的神父形象。那位神父有着尖隆的后背、尖细的鼻子和尖长的下巴。本应传播教义、辩护真理且慈爱服众的他却言语刻薄、待人傲慢且道貌岸然。这里隐含的意向便是连接信仰的教堂已失去了它的意义所在,阴暗的心灵无法被感化。

同样,哥特风格的小说之所以确立其在文学体裁中的地位也不仅仅在于迎合人类猎奇的心理,而是其中所注入的对人性的挖掘和内心的探索。《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的艾米莉并不只是一个怪诞人物,“怪诞人物虽然作为个体在小说中存在,他们往往隐喻某一种类型的人的共性。”[5]她代表的是美国那些经历内战创伤内心无法调和不肯面对现实的南方人,她的最终死亡也暗示了旧南方以消亡而告终的历史命运。《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的荒凉小镇同样连接着现实世界,暗示的是20世纪美国南方社会的精神荒原。这些哥特小说通过个别人的悲剧故事隐喻着整个时代的悲怆之处,从而打动读者引起心灵的共鸣。《僵尸新娘》中将儿女婚姻当做交易砝码的父母,虽出身贵族却心灵败落;借结婚的名义诈取钱财的假公爵虽举止绅士却灵魂龌龊,他们均可在现实中找到原型,他们所生存的世界是现代社会缺乏信仰的集中体现。

哥特风格作为一种创作手法,如果只是凭借它复古的神秘和黑暗的诡异,是不足以深入人心的,更无法获得延续和肯定。它的吸引力更多源自它对事物深层次的思考和发掘,发挥能动性将特殊意义赋予创造物来表达思想与情感。无论是哥特风格的建筑、文学还是电影,留存于世并熠熠生辉的作品均驻足于对人类自身的关注,将信仰和精神内涵隐喻其中,用强而有力的疾呼唤醒心灵,这才是它们拥有持久魅力和价值的原因所在。

四、结 语

Quintilian赞赏隐喻是“点缀在风格上的最高饰物”[6]。正是在隐喻的精心妆点下哥特风格才更具震撼力。异常高耸的尖顶建筑也好,充满未知和古怪事物的故事也好,哥特风格中不寻常的想象是令人震慑而瞬间凝神的根源所在。而真正将震慑深植于心的是人们通过已有经验来认知奇特事物获得启示的那一刹那。尖与高是为了直指上苍宣扬希望,黑与恶是为了警示世人回归本我。可以说隐喻为创造物注入了灵魂,向世人阐述了它之所以存在的意义和想要传达的信息。相反,那些只注重外在手段而缺乏心灵追逐的作品只能遭人遗忘,再花哨独特的风格若没有充实的内在相依托,也只能成为虚张声势的噱头。例如,13世纪末的哥特式教堂,因过分注重细节装潢,失去了无形信仰与有形建筑之间的和谐而走向没落。哥特风格将黑的一面极力放大是为了使那点点光明显得越加璀璨。无论读者从死亡主调中清醒过来,还是观众从惊悚镜头中缓过神来,体会到的是内心的升华与净化,激起的是对自我的反思与美好的渴望。正如《僵尸新娘》中的阴郁更加加深了片尾童话诗意的温馨与感动。表象之下的本质才最值得发现与关注,痛苦过后的快乐才最使人留恋和珍惜。这便是哥特风格的创作者所希望带给我们的感受,让这来之不易的温暖直抵心灵。

[参考文献]

[1] 白天佑.当代哥特艺术设计的风格和价值意义[J].美与时代,2010(02).

[2] [美]苏珊•巴莱.弗兰纳里•奥康纳:南方文学的先[M].秋海,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

[3] 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4] 余太星.论哥特式教堂建筑结构与玻璃花窗的宗教寓┮猓J].学术探索,2006(02).

[5] 齐天蛮.《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哥特式风格[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6] 方伟琴.修辞隐喻、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2003(03).

[作者简介] 曾新(1969― ),男,湖南郴州人,中南大学艺术学院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数字艺术、信息可视化艺术与设计及多媒体及交互式虚拟环境技术与应用;陈文静(1985― ),女,河南郑州人,中南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数字艺术与信息设计及动画。

上一篇:从《死亡诗社》谈人生和教育 下一篇:《苔丝》中哈代用典与宿命情结的思与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