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创新型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策略

时间:2022-09-01 01:42:41

浅析创新型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策略

摘 要: 创新教育作为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灵魂所在,在当前生源减少的背景下更加凸显出其独特的意义。创新教育应建立在熟知学生、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创建新型课堂,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 职业学校 语文教学 创新教育渗透

任何伟大的创造发明,都源于创新意识。有创新意识,才会有创新欲望和要求,才会有探索研究,才会有成功。那么何谓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对职业学校有何重要性?创新教育对职校老师又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面对原本就对文化课不太感兴趣的职业学校学生,我们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机、巧妙地渗透创新教育,给原本沉闷的语文课堂带来生机和活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

一、研究学生、教材,更新观念、创造和谐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学生是我们研究的主体,我们在接手新班级前,应主动熟悉学生,调查与了解学生的个体状况,主动地为学生建立起学科档案,收集学生的个人资料,为有效开展教学提供有效信息。

以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试用教材为例,这套教材要求我们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等方面。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施以影响,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1]职校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差异性较为明显,因此教师在关注个别成绩较好学生的同时,更应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习惯不好、学习热情不高的学生身上,帮助他们,使其能听得懂、跟得上、有提高。

二、创造性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

“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2]职高语文一星期每个专业大概只有五节课。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五节课,把这五节课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个载体、一个窗口,创建“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注重积累”、“注重语文实践”的新型课堂。[3]那么,在有限的时间内怎样安排无限的内容呢?听、说、读、写训练要交替进行,逐步提高能力,积累一定的素材,方能厚积薄发,为创新提供有力的物质基础。

三、以典故加强发散思维训练,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生活如万花筒,多姿多彩,且瞬息万变。每个人所处的环境、所遇到的情况都不相同,而创新思维往往是在特殊的情况下产生的,这就要求我们以各种方式去学习不同的思维方法。我国古代有众多智慧超常的精英,从名人典故中学习他们的思维方法,吸取经验,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曹冲称象”的故事不但给我们教育,而且给我们启发。曹冲那么小的年纪,面对难题不放弃、不退缩,而是积极思考,其精神应该重点学习。

我国古代文学中多智多谋的人物举不胜举,他们的思维方法很多是发散思维,有高超之处,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教师收集大量智慧闪光的事例,设计类似的题目,让学生反复练习,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和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语文教学中提出问题,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思考,因为“动机是由需要推动,达到一定目标的活动动力”。[4]在教学中让学生多提几个“为什么”,教师加以引导,让他们在课堂上争论,帮助他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可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调动积极性。比如《项链》一课的结局,令人感到悲哀和无奈,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写出千姿百态、千差万别的结局。

五、课外组织多种活动,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课外活动的开展可以以兴趣小组的形式进行,让学生研究生活中的语文,拓展他们的思维,开阔他们的眼界。如引导学生研究古典诗歌中的化学、物理现象,古人的哲学观念,等等。同时也可以与其他学科交叉进行,如对中外文学现象的比较研究等。

综上所述,要培养职校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给原本沉闷的语文课堂带来生机和活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就必须改变原有的“自古逢秋悲寂寥”的陈旧思维,多鼓励学生“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别具一格。

参考文献:

[1]袁振国主.当代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2002:84.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中学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3]蔡莱丽.语文素质论[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6:5.

[4]叶奕乾.心理学问题解答[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77.

上一篇:中职电子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下一篇:《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教学改革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