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以学生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理念

时间:2022-09-01 01:06:56

浅论“以学生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理念

摘要:有人说:“管理是一门神奇的综合艺术,管理就是生产力”然而学校面对的对象是学生,因此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应具有特殊性。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不能拿企业对员工的具体方式方法,高校的教学管理应更注重尊重学生,服务学生,关心学生,以学生为本;应切实抓好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学风建设,心理健康发展,贫困生扶助,后进生转化工作,充分发挥学校在教育中的动力、导向和保证作用。

关键词:以学生为本 工作重点 成人成才 管理

0 引言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在教育教学工作实施的过程中起中流砥柱作用,既是联系各科教师及学生的纽带,更是沟通学生与学校,社会的桥梁,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在教学管理工作中注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建立一套科学,规范,人文性的工作制度,对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校和学生的成长发展将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1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提出背景

高校教育本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文教育,但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却淡化了以学生为本的核心要素,而在管理上强化了知识的教育,专业的教育,以及学校的稳定,有些时候只注重工作成效,忽略了管理对学生的真实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中人才的竞争已非常激烈,作为高等教育者我们肩负着培养人才的艰巨任务,在当下我们必须调整教学管理思路,把培养出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用型人才,增强学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作为教学管理的目标。雅思贝说:“教育是人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以学生为本”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是根据大学生成长发展特点发掘他们智慧潜能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摒弃了过去老师在教学管理过程的个人权威,针对当代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实际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种片面的,不科学的管理理念提出的。

2 “以学生为本”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对于教育而言要“以人为本”在实施过程中就是要“以学生为本”把学生的成人成才当作教育的根本目的,在管理过程中以学生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同时兼顾学生心理健康实现成人成才的一系列管理活动。这种教学管理理念明确把以学生为本作为教育教学的最高价值取向,就是要在工作实施过程中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障碍,把服务学生的理念渗透到教学管理工作中去,着力创造和谐友爱的学习生活环境。当然以学生为本并不是说要溺爱学生,我们还要以学生为本建立起合理有效的约束机制,强调学生的自律,自重,自尊,自强符合广大学生的利益。

3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应突出工作重点

3.1 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 同志在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大学生群体有着较高的文化和思想道德水平,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很强,他们怀揣理想,有热情,有激情,同时由于他们缺乏在多种环境中的社会实践磨砺,眼界狭隘,追求短浅;对道德的认识水平也不高,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并因此导致身心健康受到伤害。因此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很值得关注,在教学管理中不断分析总结大学生成长发展特点,及时调整思想道德教育思维方式坚持以学生为本,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3.2 以成才为目标,增强学习意识,深化学风建设 作为一名学生其首要任务就是学习,笔者鼓励大学生在大学生涯中注重语言表达、人际交往、与人处事的培养,但大学生更应该注重的是专业技术和基本技能的学习。21世纪最重要的就是人才,只有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才能在当今人才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教学管理者要和班委一道共同深化学风建设,增强学风建设。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调动每个学生积极投入到良好的学风建设中去;在工作中在,抓重点,注意细节,讲究成效,把学风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在生活中,经常与学生互动交流,找问题,听意见,采纳好建议。在毕业之前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一项适合某项工作的专业技能。

3.3 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近些年来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人们面临的买房困难,工作难找,物价上涨等社会问题,都切实影响着还没有走出校门的学生。研究表明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的青年学生面对的诱惑比任何年代都多,同时心里承受的负荷比任何年代都重,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是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提不得不抓的一项工作,努力做好学生干部工作,建立有效心理健康预警机制,从他们那里及时获得学生生活学习情况,帮助广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学生各方面的心理适应能力。我们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人际关系,自我认识,情绪调控,环境调控,师生关系,交友恋爱等方面给予正确的指导,增强青年大学生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为学生在大学校园身心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3.4 关注贫困生的学习生活 目前国家已经形成了奖、助、贷、补、减的多元化大学生救助体系,我们工作的重点是让国家这些救助政策真正落实到需要的学生身上。一方面认真履行国家学校帮扶政策,另一方面拓宽勤工俭学的渠道,为贫困大学生勤工助学创造条件。此外对家庭特别困难的大学生我们要舍得想办法给予特殊的帮助,其实很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贫困生的人格尊严,在青春期的青年大学生对人格尊严有强烈的需要,因此我们开展的一切救助政策要充分尊重贫困大学生的人格尊严,确保贫困大学生像其他学生一样在校园健康成长顺利完成大学学业。

3.5 做好“后进生”教育引导工作 “后进生”就是那些在学习成绩不良,存在心理障碍,行为习惯异常,思想品德较一般学生发展相对滞后的学生。“后进生”的成因是有很多方面的,包括来自家庭的,学校的,社会的等长期复杂的综合因素。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笔者认为,对于后进生的教育要有信心,耐心,细心,爱心,切忌对他们有偏见,要像对待其他同学一样尊重其人格。“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于这些特殊群体,我们要正确地对待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他们沐浴在爱的阳光里尽快跟上大多数学生的步伐。

4 “以学生为本”教学管理模式的意义

学校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学生为本”是构建和谐校园,发展人文主义教育的需要;社会不断发展“以学生为本”更是变革传统学生管理模式,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新的世纪尊重人才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既包括德智体的发展,同时也包括心理、性格、兴趣、意志、气质等健全发展,“以学生为本”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以学生为本”把爱融入到教学管理工作中,增强了师生友谊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精神。

5 结束语

学生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肩负教育学生,管理学生,服务学生的辅导员管理工作始终要以学生为本的学生工作理念,耐于听学生的心声,协调学生,老师,学校,社会,家庭以学生为本,为社会培养教育出有知识,有能力,身心健康的社会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

[2]胡近,陈洁琦.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M].

[3]范才生,钟志贤著.素质教育:中国基础教育的使命[M].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1997.YOZOSOFT.

上一篇:阳煤二电2#发电机励磁系统故障分析与处理 下一篇:煤巷断层区顶板破断机制分析及支护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