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中的电影音乐探析

时间:2022-09-01 12:47:40

《唐山大地震》中的电影音乐探析

[摘 要] 《唐山大地震》是一部由徐帆、张静初、李晨主演、冯小刚导演、王黎光任音乐主创的电影。自2010年7月22日全球公映以来,3天的票房就超过了1亿人民币;这部电影中使用的30多段音乐,全部都是歌唱性的音乐,给历史事件赋予了强大的力量。本文试从电影音乐的呈现形式来分析《唐山大地震》中的音乐表达,明确电影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阐述《唐山大地震》中音乐给电影赋予的无限力量和源泉。

[关键词] 《唐山大地震》;电影音乐;王黎光

1976年7月28日发生在中国唐山的里氏7.8级的大地震让中国人记忆深刻,同时也是世界地震史上的一次大灾难。30多年过去了,地震留下的创伤还历历在目。2010年冯小刚再次将这个题材搬上银幕,拍摄了《唐山大地震》,并聘王黎光做音乐主创。这部电影自2010年7月22日全球公映以来,3天的票房就超过了1亿人民币。

电影《唐山大地震》的主旋律讲的是1976年的地震中,母亲与女儿、儿子三人之间纠结的故事,当时的营救,母亲只能二选一,要不女儿,要不儿子,母亲最终选择了儿子,但女儿却奇迹般生还,还被部队收养,32年后这一家人意外重逢,他们一家人之间因为地震震出的裂痕等待他们去修补,他们之间的恩恩怨怨,他们之间的误会与理解,将人们带回到那个时代。

影片总共使用了30多段音乐,这些音乐全部采用歌唱性的音乐,给历史事件赋予了强大力量,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究其原因,电影音乐创作不同于纯音乐创作,它需要更严谨一些,音乐主创要根据导演的总体构思、影片情节、画面等发挥自己的音乐思维。王黎光做到了这一点,他通过自己的音乐提升了音乐本身的内涵,同时也提升了电影所要表达的意境。

一、电影音乐

我们经常说电影来源于生活,的确,电影这种艺术形式反映我们的思想、道德、情感,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经常在电影里来表达我们的爱与恨、生与死等相对立的事物,当然我们也用电影来表达我们对生活的向往。而音乐也同样能表达我们的思想、道德和情感。

电影音乐,可以直义地理解为是电影和音乐的产物,理所当然也就是音乐范畴中的一个分支,它与电影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正因为有了电影与音乐的结合,才使得电影更有欣赏的价值。但电影音乐与单纯音乐形式有很大的差别,电影音乐要与电影主题、主人公的思想情绪、场景等相结合,是一种全新的音乐形式。电影音乐的作用是其他艺术形式不能替代的,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与电影的关系是多重的。它能解释、烘托和提示电影视觉效果,对画面等平面效果的东西进行更好地解释等。电影音乐还具有放大情感、补充情节等作用。此外,电影音乐还能够反映人物内心的丰富情感,营造一种特定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等。

一般来说,一部艺术作品总是被用来表达人们的现实生活、主人翁的命运思想、情感等。当然也反映出导演、编导、演员等参与创作人员的思想立场和感情态度。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在表达艺术作品时所达到的效果也不一样。当人们心情不好或很好的时候总喜欢用音乐来表达,这说明音乐是最能够也是最喜欢表达人物的感情和内心世界的。能够高度概括人们内心最深处的隐痛,最细致的心理差异。而另外的艺术形式在这点上恐怕无法比拟。而说到电影音乐除了有音乐的属性和物质外,它在主人翁形象、电影主题思想、与场景的协调等方面做得更突出。不仅如此,电影音乐还能传递人物的心灵感觉,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强化主人公的某种动作和动态,对于全面表达电影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起到促进作用。推动着整个故事情节,控制故事发生的节奏。

二、电影音乐呈现形式

(一)音乐的替代性

音乐的产生源于要替代其他艺术形式。音乐可以替代语言,音乐可以替代人的心情,音乐也可以替代导演要表达的情景等。音乐也可以调动起人的其他感观,让观众有非常直观的效果。电影加上音乐以后,电影音乐就更加活灵活现了,我们可以用音乐来替代事情发展的进程,我们可以用音乐来烘托人物的内心世界。当面对地震时,那种无助,那种对生命的渴望都可以在音乐中体现,在这个时候语言就显得苍白得多。

(二)音乐的重复性和变奏性

电影音乐像电影一样经常使用重复性的场景或重复性的音乐来表现人物的生存状况和内心世界,有时为了重点突出某个事件,也会反复使用某一段音乐,而且音乐创作人员还会使用重复性音乐(包括出现次数的重复或曲式的重复)让观众对电影事件有较深的印象。当然电影音乐更多的是用变奏来表达某种叙事和讯息。

(三)音乐的多义性

“音乐,不但是气氛营造的需要,也可以让人想起某个年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电影音乐除了本身能表达电影外,还能让人想得很多事、很多人。这就是电影音乐的特殊性,电影音乐具有多义性。电影音乐可以体现电影创造的那个时代,具有时代背景。在我们心里,总是为某一时代的电影音乐所感动。时而联想到那个时代的事、那个时代的人。

(四)音乐的渲染性

电影音乐是电影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渲染气氛方面有特殊作用,通过这种听觉手段能为影片创造某种气氛,能够利用特定的音乐元素,来营造时代感,让观众在听觉气氛中进入到电影情景,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只要我们好好运用电影音乐,就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戏剧效果。当然这种渲染也可以与地方民族音乐、地方戏曲文化相结合。

三、《唐山大地震》中的电影音乐

(一)双簧管与圆号交替

双簧管在音乐乐器中被评为美人乐器,有时能起到震慑人内心的效果。在《唐山大地震》中多处反复应用双簧管。地震过后,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人们都惊呆了,全世界都凝固了,天与地之间的一切万事万物似乎都静止了。人们突然之间变得没有思维了,眼前只有废墟,在天与地之间只有最为美丽的乐器双簧管和圆号交替歌唱。在另一场戏中也是如此使用的。元妮那只手为了丈夫不停地搬啊,挖啊,但于事无补,一切的努力只换回一种无奈,一种对老天爷的不公情绪。“老天爷,你个王八蛋!”伴随着元妮的这种嘶喊,天空中回荡着圆号的独奏声,随后音乐声又戛然而止。双簧管的音色是很美妙的,是很青春的,它的穿透力是非常强的,本片意在运用这种美来唤起人们对生活和生命的渴望。而圆号同样也表达出人的一种力量,一种抗拒灾难和向往生存的一种本能。

(二)大调式的音乐旋法的使用

在表达音乐上,经常会用两种旋法,一种是小调式,一种是大调式,小调式音乐通常用于表达比较细腻的东西,而大调式通常用于表达思想意志方面的东西,例如,表达坚强的信念、生命的可贵等。大调式音乐能起到超强的效果。有时为了表达电影剧情需要比较重的感染力,大调式音乐旋法最好不过了。在《唐山大地震》中到处都有这样的影子。

在当儿子喊出“妈妈”的一刹那,大调式音乐开始了,接着母亲再呼唤“儿子”……然后音乐就响起来了。这样用音乐去呼唤一种力量的做法就是大调式的音乐旋法的使用,这种做法是观众最能接受的一种方式。而当观众一旦与音乐产生了共鸣,那这个故事或角色就顺其自然地被观众接受了,同时也就接受了故事本身所赋予的情感,也就达到了教育和交流的效果。

(三)小段落音乐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前面讲到大调式音乐对电影音乐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有时不到一分钟的音乐也能让人潸然泪下,能起到整个故事,甚至一个大角色起不到的作用和效果。运用简单、基础的作曲技法,把握人的内心世界,精心设计和安排小段音乐也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描述母亲第一次送儿子远行杭州闯荡天下时,母亲那种想让儿子出去,但又担心地震落下的后遗症会让孩子在外面辛苦的这种想法以及儿子为了将来的生活所需要的那种独立,电影很难去表达。而这个时候音乐创作王黎光就恰到好处地运用小调式音乐,最小的曲式结构来描写这个时空。而在父亲知道女儿因为怀孕退学的时候,父亲的那种无奈,那种牵挂的复杂心情,文字或画面都显得很苍白。一小段淡淡的钢琴就恰如其分地表达出了这种感情。这几个片段的音乐都只用了30多秒的时间,很短暂,但都很精彩,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休止也是一种美

运用反传统做法,音乐不跟情绪同步,而当情绪在影片中宣泄到一定程度时,再用音乐来哄托。利用音乐与场景不一致的做法,给观众一个思考的过程,当观众的情绪跟上了,思考完了,将思绪一下宣泄出来。这是一种反传统的做法,需要好好地把握、思考。

当女儿在自己养母的病榻前,一个母亲为养育一个小孩那种辛酸、那种无私的奉献历历在目,我们谁都会真正为之感动,而当女儿喊出“妈妈,对不起”时,每个观众又都不敢多看几眼画面,因为那样的情绪真是让人难以控制。而当女儿再次反复连续地说“对不起,对不起”。这个时候是没有音乐做衬托的,一切都是无声无息的,让观众去思考,去尽情地思考。音乐没有跟情绪同步,但当较长时间的静场后,音乐从人声和后来钢琴的祈祷中淡淡地进入,到交响乐队的音响充实到整个画面时达到整个影片的高潮,音乐弥漫到唐山所有遇难24万人的人名纪念碑。这种休止,让人们表达了所有的情绪,包括对整个灾难的回忆。对死者的思考、祝福;对力量的感动、珍惜等。

电影音乐本身就是要根据电影的主旋律来确定音乐的风格、音乐的布局和音乐的设置,然后将音乐、电影台词、场景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正确处理电影中每段音乐的起止,完整地配合主人公的情绪起伏,处理好与场景画面的承接关系,这样的音乐对电影是起渲染和深化作用的。《唐山大地震》中总共用了30多段音乐,这些音乐中有大调式的,也有小调式的,使用的方法也是多样的。这30多段音乐中,用音乐咏叹着人们珍爱生命的感动和追求生存的坚韧。音乐不仅催人泪下,也让人有强大的力量和生存下来的勇气。音乐是一种大众最能接受、最容易传播的艺术形式。王黎光先生正是应用了这种特征,整个音乐中基本上都是最容易听懂、最容易哼唱的歌曲。如果问起《唐山大地震》给你最深刻的印象,恐怕很多观众都会说是音乐。

[参考文献]

[1] 电影《唐山大地震》的突破与超越[J].当代电影,2010(08).

[2] 张宏森.电影《唐山大地震》的启示与思考――兼答《当代电影》记者问[J].当代电影,2010(08).

[作者简介] 王云(1975― ),女,江西分宜人,硕士研究生,新余学院音乐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舞蹈学与舞蹈训练;袁宇平(1969― ),女,江西分宜人,新余学院音乐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学与音乐理论。

上一篇:对新世纪中国电影大片的思考 下一篇:我国影视动画现状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