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之诗·英雄之诗·隐士之诗

时间:2022-09-01 12:34:56

高中语文课本第七课《诗三首》,选了《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曹操的《短歌行》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三首诗歌。从情感的角度看,三首诗都写了忧。但是,忧的原因却很不相同。

释迦牟尼35岁的时候在菩提树下沉思默想七天七夜,总结出人生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五蕴盛。除都受到生老病死的压迫之外,三首诗歌忧的原因分别为:《涉江采芙蓉》是爱别离,即“同心而离居。”《短歌行》是求不得,即“明明如月,何时可辍?”《归园田居》是怨憎会,主要体现在“俗”、“尘网”、“羁”、“池”、“樊笼”等字词。

三首诗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这和作者的身份密切相关。《涉江采芙蓉》的作者是文人,《短歌行》的作者曹操是英雄,《归园田居(其一)》的作者陶渊明是隐士。可以这样说,《诗三首》分别是文人之诗、英雄之诗和隐士之诗的代表作品。我们通过学习这三首诗歌,不仅可以汲取丰富的文学营养,同时也可以洞悉文人、英雄和隐士各自不同的精神境界。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可以把这三首诗的作者作为榜样,在需要的时候从他们身上吸取力量。

什么是文人?文人的标志是情感。情感总在不顾一切地尝试着突出重围,攀登欲望的顶峰,达到完美的境界。但是,情感没有顶峰,即使攀登到了顶峰也会再次跌入痛苦的万丈深渊。《涉江采芙蓉》试图追求爱的完美。但是,爱怎么会完美呢?没有爱的时候痛苦;有了爱,却“所思在远道”,也痛苦;不能在一起痛苦,在一起以后又因为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而痛苦。最后,文人除了“忧伤以终老”外,别无选择。所以,文人大多具有忧郁气质,总是在生老病死的压迫之下,不断抒发着难以排遣的哀伤。于是,诗歌就诞生了。欧阳修说:“诗穷而后工。”德国哲学家尼采说:“诗人写诗就如同母鸡下蛋,是痛苦使然。”所以,《涉江采芙蓉》这首文人之诗,以爱为起点,最终却以“忧伤”为终点。那么,表达忧伤的意义何在呢?忧伤一旦表达,就获得释放,人生的重压就获得缓解。诗歌犹如安全阀,当你被痛苦折磨得无法忍受的时候,就去做一个忧伤的诗人吧。

如果你想超越忧伤,就应该学习曹操。曹操首先也是一个文人,必然也体验到生老病死的痛苦。所以,在《短歌行》开头,表达了对人生深沉的慨叹。慨叹生命短暂,生命像早晨的露珠一样,虽然美丽却很快就不可避免地消失。死亡是一个巨大的虚无,人在面对死亡的时候都会产生无法克服的忧惧,而文学、哲学、宗教等从最高层次上讲都是在帮助人克服死亡,这也就是哲学家常说的终极关怀。曹操“何以解忧?”忧的就是死亡。说“唯有杜康”,表达的不过是忧的深重,而不是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如果《短歌行》只是写到这里的话,就仅仅是一首不错的文人之诗。而曹操不仅是文人,还是一个英雄。所以,他要想办法,超越死亡。怎么超越呢?就是去做一个英雄。《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的时候,曹操曾给英雄下过这样一个定义:“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曹操的选择就是建功立业,用行动在这个世界上留下自己永远也无法抹杀的痕迹,从而获得永恒。所以,才有下面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他要建立周公那样的不朽事业,却深感人才的不足。所以,在这首诗歌中他才那样渴望贤才。其实,渴望贤才只是手段,曹操的终极目的是通过事业而超越死亡。初中课本上曹操的那首《龟虽寿》,抒发的也是这样的思想。“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都是在表达死亡的沉重压力。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一样都是在用名垂千古的事业来超越死亡。曹操也因此而成为英雄,《短歌行》因此而和其他文人诗不同,成为一首慷慨激昂的英雄之诗。文人的忧伤之诗容易让我们的灵魂产生共鸣,但也让我们变得柔弱萎靡,变得缺乏阳刚之气。这时候,再吸收一下英雄之诗的营养,就可以给灵魂加钙,让我们的胸怀变得宽广,让我们的脚步变得矫健,让我们在坎坷和挫折面前能够勇往直前。

可是,如果你既不想痛苦,又没有当英雄的环境,怎么办呢?你可以学习陶渊明。陶渊明也是文人,也同样感受到了生老病死的压迫。但是,陶渊明站在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人为什么喜欢金钱?其实喜欢的不是钱本身,而是钱可能带来的快乐。人为什么喜欢权力?其实不是喜欢权力本身,而是喜欢权力可能带来的满足。人为什么喜欢爱情?其实喜欢的也不是爱情,而是喜欢爱情可能带来的幸福。但是,最终的结果却产生了异化,也就是走向了反面。追求金钱的人为金钱而痛苦,追求权力的人为权力而痛苦,追求爱情的人为爱情而痛苦。陶渊明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说:“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他要拆掉金钱、权力、爱情这些通往快乐的桥梁,而直接飞往快乐的彼岸。怎样飞呢?就是归隐,就是田园之乐。在这里,归隐是桥梁,是外在形式;本质是“自然”,是对悠悠万事的超越。陶渊明说:“复得返自然。”自然是一个形而上学的境界,是一个“玄之又玄”的境界。用一个字概括, 就是道。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自然”是语言所无法描绘的。简单一点说,就是忘我,就是不执着。不执着于富,也不执着于贵贱;不执着于爱;不执着于生死。用陶渊明的话说,就是与物推移,乐夫天命。陶渊明与其说是一个隐士,不如说是一个哲学家,并且是一个践行派哲学家。陶渊明也是英雄,只不过是精神领域的英雄。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歌,我们不仅可以欣赏中国古典诗歌所特有的艺术之美,而且可以领略中国历史上这些最具智慧的人物所特有的精神风貌,感悟他们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深沉的哲学思考,可以看到他们在苦难面前如何探索、如何选择、如何不断克服死亡的压迫、如何创造绚丽的人生,我们也可以从中获得丰富而深刻的启迪。

(作者单位: 濮阳外国语学校)

上一篇:注重影视欣赏 优化阅读教学 下一篇:文言文教学中的归纳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