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钢一高炉大修采用的长寿化技术分析

时间:2022-09-01 12:19:56

攀钢一高炉大修采用的长寿化技术分析

摘 要:文章从设计的角度从高炉炉型结构、死铁层厚度、炉体内衬、炉体冷却、增加出铁口等方面阐述了攀钢一高炉大修采用的长寿化技术,使冶炼钒钛磁铁矿高炉一代炉龄无中修寿命达到15 a,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炉;钒钛磁铁矿;长寿;设计

中图分类号:TF5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2)20-0114-02

高炉长寿技术一直是炼铁工作者研究的重点课题,一代炉龄使用寿命越长,就意味着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随着我国炼铁技术的进步,国内高炉逐渐向大型化发展,出现了沙钢5 800 m3世界第一大高炉以及首钢5 500 m3等大容积高炉,高炉的设计能力、装备水平、施工质量、管理维护层次和使用寿命等方面均有显著提高。但较之国外优秀高炉的长寿水平(无中修15~20 a),目前国内高炉的一代炉龄一般低于10年,仅少数高炉可实现10~15a的长寿目标。

攀钢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炉容1 000~2 000 m3,其一代炉龄寿命维持在8~10 a左右。由于原料的特殊性,炉容的扩大在当前攀钢冶炼技术及操作水平下已基本达到瓶颈,为了提高效益必须延长高炉寿命。

1 攀钢一高炉大修历史

攀钢一高炉为国内外第一座冶炼高钛型钒钛磁铁矿普通大型高炉。其设计有效炉容1 000 m3,1965年开工建设,1970年7月1日建成投产,采用攀枝花本地钒钛磁铁矿冶炼。其第一代炉役采取的主要长寿化措施有:

①普通粘土砖、大块碳砖相结合的复合结构炉底。

②炉体冷却第1~3段(炉底、炉缸部位)为光面冷却壁,第4~5段(炉腹、炉腰部位)为镶砖冷却壁,第6段(炉身下部)为光面冷却壁套支梁式水箱的复合结构,第7~11段(炉身中部)为四层支梁式水箱,第11段顶部到炉喉钢砖以下没有设计冷却结构,为全高铝砖砌筑。

1978年进行了第一次大修,炉容维持不变,炉底改为全粘土砖结构,炉身下部改为三段镶砖冷却壁。

1989年进行了第二次大修,炉容扩至1 200 m3,炉身下部改为三段带大头的镶砖冷却壁,炉身中部采用铸钢冷却水箱,炉体砖衬为粘土砖及高铝砖。

2002年进行了第三次大修,炉容扩至1 280 m3,炉体冷却第1~3段(炉底、炉缸部位)采用三段灰铸铁光面冷却壁,第4~5段(炉腹、炉腰部位)由两段镶砖冷却壁改为两段纯铜冷却壁,第6段(炉身中下部)采用乌克兰模块结构,炉身上部采用两段光面冷却壁;炉底为改进型全粘土砖炉底(3层致密粘土砖加6层超致密粘土砖)。

攀钢一高炉在第四代炉役中,由于新技术的应用,且在生产操作中加强管理、减少入炉原料粉末、提高矿石品位、加大喷煤量等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技术经济指标。2009~2011年利用系数达到了2.6,今年最高月利用系数达到了2.7的攀钢高炉最好水平。鉴于攀钢一高炉第四代炉役已近11a,且已达到第三次大修设计使用年限,将于2013年进行第四次大修。

2 攀钢一高炉大修采用的长寿化技术

2.1 优化的炉型结构

攀钢一高炉(1 280 m3)内型设计在结合攀钢二高炉(1200 m3)、三高炉(1 200 m3)、四高炉(1 350 m3)、新三高炉(2 000 m3)炉体内型改进经验,着重考虑冶炼钒钛磁铁矿特性、顺应高富氧大喷煤的发展趋势,兼顾炉体全冷却壁薄壁炉墙结构的要求,充分利用煤气化学能,改善料柱透气性,对炉体内型进行了优化。炉缸直径d=8.47 m,炉腰直径D=9.45 m,有效高度Hu=24.6 m,炉腹角β=80°43′25″,炉身角α=83°34′17″,高径比Hu/D=2.603。对比攀钢一期高炉高径比2.70,炉体更趋于矮胖型,以适应大风量和高压操作,符合高炉发展趋势。

2.2 增高死铁层厚度

死铁层的厚度直接影响出铁时铁水在炉缸的流动速度,直接影响铁水对炉底砖的冲刷程度。攀钢一高炉原设计死铁层厚度为825 mm,为炉缸直径的9.8%,而新建的优秀高炉死铁层厚度一般为炉缸直径的20%左右。根据2011年检测数据,炉底4点最高温度达到1010℃。根据莫依逊科公式计算:a=d/K1×1/u×lg(t1/t2),代入数据得出炉底剩余厚度233 mm,因为检测点在第3层砖顶部,3层炉底砖厚度1 200 mm,计算炉底剩余总厚度1 459 mm。炉底总共9层砖总厚度3 625 mm,减去计算结果得出炉底高温点最大侵蚀深度2 266 mm。由此可知,攀钢一高炉经过10 a的冶炼,其炉底侵蚀严重,炉底温度高。因此,大修设计死铁层厚度增加至1 600 mm,为炉缸直径的19%。增加死铁层厚度有利于炉缸死料柱上浮,减少铁水环流对炉缸侧壁砖衬的不利影响,死铁层厚度1 600 mm跟攀钢二高炉(1 200 m3)保持一致。

2.3 改进型复合结构炉底、炉缸

根据攀钢采用普通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的多年攻关经验,若炉底砖衬、炉缸结构、炉身下部与炉腰结合部过渡段冷却壁的寿命达到15 a,即可实现一代炉龄15 a的目标。

①采用改进型复合结构炉底。炉底砖衬结构在上代炉役基础上改进:减少一层超致密粘土砖,增加一层复合莫来石砖,砖衬共9层,总厚度3 609 mm。第l~2层采用半石墨大炭块,第3~4层采用超致密粘土砖,第5~7层采用复合莫来石砖,第8~9层采用超致密粘土砖。复合型结构炉底是在研究攀钢高炉炉底侵蚀特点基础上,经数次大修改进形成的专有长寿技术措施。

②采用全复合莫来石结构炉缸。为了延长炉缸寿命,增强抗渣铁冲刷能力,提高对高钛型渣铁侵蚀抗性,炉缸全部采用复合莫来石砖砌筑。18个风口采用棕刚玉异形组合砖,1个渣口、2个铁口采用黄刚玉异型组合砖。该种结构在攀钢高炉应用效果良好,实践证明完全胜任15年的长寿目标。

2.4 全冷却壁薄壁炉墙结构

攀钢一高炉(1 280 m3)本次大修采用全冷却壁薄壁炉墙结构,从炉底至炉喉共设计12段冷却壁。在炉底砖下埋设水冷管(间距500 mm)的炉底冷却形式。第1~3段(炉底、炉缸部位)设计3段光面冷却壁:第1段高度h1=2 500 mm,第2段高度h2=2 500 mm,第3段高度h3=2570 mm;光面冷却壁材质为灰铸铁(HT150),壁体厚度δ=120 mm,内铸φ44.5×6无缝钢管;其中2个铁口部位采用四小块异型双层水冷冷却壁,渣口、风口带采用双层冷却水管。第4-6段(炉腹、炉腰、炉身下部与炉腰结合部)为高热负荷区,需要高冷却强度,设计3段纯铜镶砖冷却壁。第4段高度h4=2 100 mm,共36块;第5段高度h5=2 200 mm,共36块;第6段高度h6=1 600 mm,共36块;纯铜冷却壁厚δ=125 mm,冷却壁热面开槽镶砖,槽深30 mm,冷镶Si3N4-SiC砖(或采用现场捣打碳化硅填料)。纯铜冷却壁有两种制造方法,一种为纯铜(99.5%)连铸板坯经轧制、钻孔加工、焊接铜密封塞子而成,质量较高,也是最早开发的制造方法;另一种是用铸造方法,该法可制造椭圆孔道,但制造质量难以保证。通过比较,设计推荐第4、5、6段采用轧制、水通道采用复合孔形设计,单面钻孔加工的铜冷却壁。第7~11段(炉身中部)设计5段镶砖铸铁冷却壁,每段高度h7-11=2 000 mm。镶砖铸铁冷却壁材质为铁素体球墨铸铁(QT400-18),壁体厚度δ=340 mm,热面镶Si3N4-SiC砖。第12段(炉身上部)设计一段带有“Г”形结构的过渡冷却壁,高度h12=2 180 mm,材质为铁素体球墨铸铁(QT400-18),壁体厚度δ=290 mm热面镶高铝砖。为了有效防止冷却元件结垢、减少检修次数、延长使用寿命,在冷却壁供水管路上设置管式超声波水过滤器和超声波防垢器。

上一篇:企业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综述 下一篇:COBLED全自动分选机研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