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七宗罪”

时间:2022-09-01 11:21:47

课堂提问“七宗罪”

摘 要: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提问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高效与否。现实教学中,许多问题设置很不科学、很不合理,就此谈了认识。

关键词:课堂教学;问题设置;高效课堂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教师往往使尽浑身解数循循善诱,换来的只是学生的沉默无语。课堂提问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高效与否。可现实教学中经常发现许多教师的问题设置很不科学、很不合理,下面就来谈谈几种不恰当的课堂提问。

一、脱离语文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是许多教师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一节《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公开课上,教师花了大半堂课来讨论我国有哪些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哪些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值得保留。可此课的重点不该是明确这两个概念,而是品析议论文论证方法的运用和语言的缜密逻辑。所以,课堂提问不能只关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而忽视其工具性,绝不能让语文课成为政治课。

二、大而无当

如,有个教师教学《月迹》时,设置了一个问题:画出文中有关月亮的词语,并品析其中的妙处。请注意,《月迹》是七年级上学期的一篇课文,授课的对象是才进初中的“小不点”,他们显然不知道如何来品析文章语言的妙处。所以提问大而无当!教师不妨化整为零,一个大问题变成几个小问题:“请同学们说说,文中哪些描写月亮的句子比较优美?运用了什么修辞?从哪一个角度来描写的?哪些词语用得最好?为什么?”给学生一个方向和抓手,他们才会不迷路,才能有学习语文的成就感。

三、形式单一

囿于习惯思维,写作课要用到纸和笔,课堂提问似乎只用嘴巴,所以“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一不小心就成了教师和少数优生的对话。其实教师心里都想对全体学生负责,可总有一些绕不过去的“难问题”最终还是垂青于思维敏捷和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如,教学《山居秋暝》时,大部分学生很难做到稍加思考就用精准的语言描绘出诗歌空灵幽静的意境。这时不妨请学生拿出纸来,让诉诸书面的表达来训练全体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这样的提问有效且公平。

四、缺少生成

有些课堂提问几个问题环环相套,学生能够准确回答。可学生根本没有豁然开朗的喜悦和成就。一位年轻教师教学《幽静悲剧》时,开篇设计了一个重磅问题:“季老功成名就,可却说自己是个没出息的人,他真没出息吗?”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人人都积极从文中寻找不同的答案依据,有效的生成使得课堂精彩连连。

五、细碎杂乱

一个点击率很高的《江城子》的教案,竟然设计了十多个问题,如,上阕写的是梦吗?是否删除?(名家名篇当然不能删改)“无处”是何意?话的是什么“凄凉”?(稍思考就可得到答案)为何“无言”?(阴阳相隔,当然无言)……非常细碎杂乱,古典诗词的唯美含蓄全被糟蹋了。其实提问不在多而在精,最理想的提问应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六、虚假繁荣

有的教师喜欢问:……是不是(或……对不对)呀?全班齐呼:是(或对)!课堂很是热闹。可仔细想想,聪明的学生能从提问语气中猜到答案,提问无效!教学《台阶》时,教师提问:“如果给一次机会给你帮‘父亲’选择,你会选择健康还是台阶?”学生回答很踊跃,探究式的提问效果似乎很好。可仔细想想,回答选择“健康”的孩子根本没读懂课文,没有理解文中父亲一辈子只想造房子的心理。如果真正读懂了课文,答案则是唯一的。这个貌似高质量的探究提问,表面上调起了学生的积极性,实则是伪提问,课堂气氛的热烈是虚假的。

七、过于急躁

有教师不能忍受课堂的沉闷,不能适当等待,提问后了30秒就揭示答案。高效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张力和穿透力,可每个人的思维会因为个体特征的不同而产生速度和深度的差异,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是保证学生充分思考的必要条件,切不能因为课堂的“冷场”而“越俎代庖”。再者,学习本来就是一种内省式的心智行为,静静思考是学习的常态,过于热闹反而不正常。所以教师提问后,一定要有耐心来等待。

以上七种误区我戏称为课堂提问“七宗罪”,因为它们确实损伤了学生的思维健康,影响了课堂的高效有序。教育要以学生为本,每个教师都要扪心自问:心里到底有没有学生?是否只满足于自己的教,而没有注重于学生的学?是否有时自己连文本都没有吃透,就提了一大堆问题?离孩子们近些,离真正的教育就近些;离简洁有力、具体明确、激发兴趣、启发思维的提问近些,离孩子们、离高效的课堂教学就近了些。

(作者单位 江苏省扬州中学集团树人学校)

上一篇:美术课堂的精彩源自生活体验 下一篇:在课外阅读中收获阅读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