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思史上封谥事

时间:2022-09-01 10:17:18

【前言】重思史上封谥事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这里,我们再看看关老爷。 他活着的时候并没有那么大的影响,被封的爵位是“汉寿亭侯”。当时,侯分3等:县侯、乡侯、亭侯。可以说,他的爵位是比较低的。关公的地位与声望发生里程碑性的变化,是他死后41年的事了,也就是公元260年,正值他诞辰100周年。那时,蜀国已经处于风...

(一)

封谥,用现在的话来说,大概就是“树典型”了。中国历朝历代的当政者,都喜欢将封谥作为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形式,绵延了几千年,可见这种做法的历史悠远和根深蒂固。

这里,先说说孔子。他生前惶惶如丧家之犬,各处游说,希望能得到一个平台,一个治理国家的机会。但是偏偏生不逢时,难以遂愿。那时,大大小小的国君都不吃他那一套,更谈不上重用他了。可是,仕途不幸书家幸,战国时期的现实对活生生的孔子来说是残酷的,但对他身后的地位与声望却是幸运的。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鲁哀公有诔文称孔子为“尼父”。这是一个礼节性的尊称,不是什么正式敕封。孔子有封号,是自公元元年开始的!那时,汉平帝褒扬他为“宣尼公”。孔子生前没有当上什么官,但他创立的思想学说很符合官员的要求,封建政治就需要这样一个虚幻的孔子。

到了汉武帝时期,著名儒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随着儒学思想的地位不断升高,孔子的地位也水涨船高,历代帝王不断给孔子各种封谥。就是到了民国年间,各级政府还不断派员祭孔,祭文仍称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被政治化、道德化、宗教化、意识形态化的孔子,就是这样被逐渐膨胀得神圣无比。

这里,我们再看看关老爷。

他活着的时候并没有那么大的影响,被封的爵位是“汉寿亭侯”。当时,侯分3等:县侯、乡侯、亭侯。可以说,他的爵位是比较低的。关公的地位与声望发生里程碑性的变化,是他死后41年的事了,也就是公元260年,正值他诞辰100周年。那时,蜀国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江山朝不保夕。后主刘禅虽然弱智了些,但对危及他龙椅的事儿也绝不会漠然置之。他明知自己无能扭转乾坤,便希望再出现一个忠、义、勇、武的关公。有鉴于此,他决定追谥这位义叔为“壮穆侯”,号召大家向他学习。

在风云变幻,国家有难的时候,帝王喜欢用封谥的方式来求神护国。北宋末年,北方契丹的辽和女真的金不断入侵,朝廷需要一个像关羽这样所向无敌的大将来对付入侵者,于是多次开展向关公学习的活动,启发人们自觉地去实践、去效仿。

数千年风雨走过,诞生于中华大地上的具有原创性的文武二圣,被到处塑造成了立体的雕像,内注了个性、血肉,永远地、活生生地站在人们的心头。孔子和关公之所以如此走上神坛,成为历史上中国最大的两个典型人物,很大程度上是历代帝王将相坚持不懈树典型、搞宣传的结果,从而对人的思想观念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

封谥最大的特征,就是为政治服务。封谥价值的大小,要用政治需要这个天平来衡量。历史上,稍有点政治智慧的帝王,无不把封谥当作自己的艺术品来雕刻。有时为了政治的需要,被封谥的人物就得像一个面团,由着当政者揉捏。明清两代对袁崇焕的毁誉之举,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明末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袁崇焕,于公元1628年被崇祯皇帝任命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在战争为主题的时代,能够让一个外族人担任这样的要职,可见朝廷对他的信任与器重。史载,崇祯曾多次召见这位袁尚书,密谋复辽计划,并赐尚方宝剑予以鼓励。正当袁崇焕大展宏图,建功立业之际,没想到向来坦率、直爽的草原之子皇太极也耍起了花花肠子,施起了歹毒的反间计。崇祯皇帝中了反间计,不经任何侦查,以谋反之名为袁崇焕定罪。1630年,袁崇焕以“通虏谋叛”、“擅主和议”、“专戮大帅”的罪名“磔”死。一夜间,袁崇焕由皇帝身边的红人成为“通虏谋叛”的反面典型,并且激起了被蒙在鼓里的国人的非议、指责、谩骂。

后来,到了清朝乾隆时期,袁崇焕又一夜之间被了,并追认为“明朝最大的忠臣”。这听起来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但原因十分明确:政治需要!翻开一部清朝史就知道,这个政权从开始到结束,民间反清复明的政治口号此起彼伏,这是清朝历代最高领导层内挥之不去的巨大心病。为了肃清这种影响,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开动宣传机器,不遗余力地非议、贬低明王朝,从而证明他们建立的这个王朝是合法的。为达到这个目的,乾隆挖空心思,打起了袁崇焕的主意。这样,就可说明崇祯枉杀忠良、暴戾无道,清朝取代明朝也就是取之有道,上顺天心,下合民意了。

在封谥方面,文武兼备的乾隆皇帝真不愧是个高手,在他任职期间还大捧特捧了岳飞大将军。这位千古一帝最看中岳飞什么呢?说到底是他的10个字――“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因为康雍乾盛世的后期,腐败之风在朝野日盛。岳飞在民间已有精忠报国、英勇神武的认同基础,再把他树立为“廉洁自律的模范”,就更能发挥典型人物的示范和导向作用。于是,他亲自题词赞颂他“两言臣则师千古,百战兵威震一时”,号召各级官员都向他学习。

由于历史的选择,也就有了后人眼中的完美无缺、形象高大的岳飞。原本是出于敬慕,后来又涂上了一层信仰的油彩。于是这位大将军便在香烟缭绕中开启了他的仙家岁月。

(三)

封谥是古代中国人文生态中的一种特产吗?从一定意义上讲,回答是肯定的。当然,这种人文特产来源于自然生态。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特殊的地理位置总是孕育出了人类生存发展的特殊文化。

在长期处于农耕文明的国度里,大家都生活在一起,子子孙孙囿于这块土地,彼此了解对方祖宗八代的事情。在熟人的生活圈子里,名誉就成了另一种生活的财富,生前身后都要把光宗耀祖看作人生的头等大事。被封谥,就代表了这样一种评价,同时折射出人们对风云人物业绩的一种歌颂和赞美,也是对自己未来生活的热盼与企求。官方的封谥,那是皇上或朝廷代表国家给的评价,民间认可的典型,那是民间对你人品的最终认可。客观上讲,能够被封谥,得到的并非都是虚的,有时还会给人带来升官发财的机会。既然被封谥能够名利双收,诱惑随之增大,争取封谥、崇拜典型,自然成为中国人的习俗。

谥法,在朝廷和民间的功能是各不相同的。朝廷将它作为对官吏奖惩的一种重要方式。封建时代朝廷所树的典型是自上而下的,它的第一要义坚持什么主义,服从帝王的意志,遵奉什么道德,成为一种实质奖善罚劣的方式。而在民间,儒家有意识地把谥法作为以礼教褒贬人物,挽救社会风气,调整人际关系的手段。各种宗教组织和社会组织利用人类天生对自己的未来十分敬畏的心理,顺水推舟,因势利导,为那些拜祭典型定下了许多隆重的仪式,从而让老百姓吃上这样的“迷信套餐”。

(四)

历史上,一些特殊人物被“圣”化,我们在批判集权统治的时候,往往会把责任一股脑儿地推到统治阶级本身,殊不知正是崇拜皇权的民族心理,构成了封谥人物初具圣化的土壤。在充斥着私欲、虚伪、腐败的政治环境里,对于老百姓来说,向往清明政治,就是希望所有吃政治饭的人,都无比高尚、无私,希望他们像圣人、婴儿一样纯洁、善良,甚至容不得他们有任何功利的算计。因而,用典型人物进行教化,不只是在树立一个什么标杆或灌输某种感情,而是引导一种有价值意义和目的内容的价值认同,并通过大家积极参与实践的行为,来体现这种认同和实现这些价值。这种崇拜情结,很大程度上带着浓厚的拜权主义和人本主义色彩。

就像诸葛亮被当成道德楷模,至圣先师,而曹操成为一代奸雄,声名狼藉,两者在民间的声望如此反差,真可谓是天壤之别。事实上,诸葛亮主要是一出师、二出师,对帝王的尽忠远比对民间的关心要多得多。而曹操还是比较关注民生的,留下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样忧国忧民的诗句。而他俩在民间的声望落差又有多大呢?这个问号又有谁能拉直呢!

对于有些封谥人物,后来读了大量历史文献,尤其是一些公正客观的资料,才知道原来历史是另一个样子,先前是受了不真实文本的引导,由此碾碎了长久形成的“崇拜物”。那种用欺骗的手段去教化老百姓,让他们真信真学,慢慢地成为大观园里的奴才。老百姓也一点一点地膜拜着当政者树起的典型,在幻影里享受着奴性之乐。这种所谓的“封谥”,实质上是由帝王及其官僚体系,用专制权力不让老百姓思想独立的愚民把戏。

(五)

大凡每一个王朝建立初期,大多会使用酷刑管住那些不听招呼的人,往后从巩固权力需要出发,慢慢地用一些合情合理的方法去感化民众,把他们引导成禁锢而非启发思想的教化。封谥是代表,是方向,是楷模,是希望,是力量。通过封谥起来的典型人物的道德力量,所起到的教化民众的作用,具有低成本,高产出的特点,封谥者得到了比被封者更多的好处和利益。

世上许多事情是过犹不及的。有时恰是过于沸腾躁动的感性投入,让封谥人物负荷超载,典型就成了一个高高在上的符号,渐渐走上了图腾化甚至泡沫化的世俗岔道。历史上有些朝代过多、过滥地进行封谥,最容易忽略制度建设,从而亵渎了人们崇高的精神追求,搞乱了人们的价值观,大大恶化了现实的政治空气,也使尊严、严谨、诚实等品质丧失殆尽。这一切在那时是不能阻止的,因为它的身后是整整一个王朝的制度。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需要信仰的,而信仰常常需要注入于精神偶像上,寄予这个民族的气节、力量、人格高度、宽阔胸襟以及理想主义。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封谥人物,就是坚定信仰的标本。崇拜这些典型人物,就是看护人的信仰灵魂,铸成普遍的价值基础,形成人们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体系。不管社会如何变迁,这种典型人物都会深入人的心灵。活在思念中的人,远比获得应景式封谥的人更能永垂不朽。(摘自《中国作家》)

上一篇:官吏们的“行货” 下一篇:李师师的风月政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