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地区灾害的新特点和发展趋势刍议

时间:2022-09-01 09:35:18

东亚地区灾害的新特点和发展趋势刍议

摘要:随着对灾害教训的总结和认识水平的提高,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均已经认识到现代意义上的灾害,己经超出了传统自然灾害的范畴。而东亚地区即是全球经济的发动机,又是全球灾害的重灾区。本文就近年来东亚灾害展现出的新特点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对加强灾害管理国际合作做出思考。

关键字:东亚;灾害;国际合作

中图分类号:B845.6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前言

《现代汉语词典》对“东亚”的解释是“亚洲东部,包括中国、朝鲜、韩国、蒙古和日本等国”,是一个地理区域的概念。对政治学领域的“东亚”的阐述,笔者倾向于张蕴岭先生的观点,即东亚包括东北亚5国(中、日、韩、朝、蒙)和东盟10国。而对于“灾害”概念,笔者将其界定为具备一定规模和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以及某些特殊的人为灾害(如核事故、海难、空难等),同时包含一系列由此产生的、不可预知的次生灾害。

二、东亚地区灾害概况

东亚地区地理的主要特征,表现为自然地理诸要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其一,东亚地区的海域复杂多样,东临太平洋,南濒印度洋,北临北冰洋,且多为边缘海;其二,东亚地区的大陆组成多样,差异较大,既有海拔最高的山脉,又有水网密布的平原地区;其三,东亚地区处于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频繁的地壳运动致使地震的频率和强度远远高于其他地区。正是由于这种多样性和复杂性,直接导致洪水、热带气旋、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海啸等自然灾害均有较高的发生几率和破坏力。通过表1,我们可以发现近40年东亚地区自然灾害的频率和所造成的人员伤亡远远大于其他地区。

三、近年来东亚地区灾害的新特点和发展趋势

近年来,尤其是2004年印度洋海啸灾害爆发至今,东亚地区的灾害情况呈现出了以下新特点和发展趋势:

1、灾害的不确定性增强——各国政府过分看重经济发展速度,对环境的破坏加剧,导致发生灾害的诱因更加复杂,灾害的发生时间、发生地点、运动轨迹和成长趋势强度等因素的不确定性增强,大大增加了灾害预测和预防的难度。以2011年泰国大洪水为例。泰国地势为北高南低,北方的雨水通过河流向南排出大海。由于气候适宜种植水稻,近年来南部农民围湖造田之风盛行,致使河流的蓄洪调节能力下降,洪水进入南方平原地区后无法及时排泄,爆发了50年未遇的洪灾。最终洪水倒灌首都,甚至有议员上交了迁都议案。

2、群死群伤的概率增大——在东亚各国经济水平提高的同时,各国的人口数量,尤其是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见表2),且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一数字还将继续提高(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超过50%)。伴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人口密度不断增大,但相应的城市硬件建设和制度建设却相对滞后。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发生地震、火灾等突发性灾害,极易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即便是暴雨、台风等可提前预测的灾害同样能造成大量人员的意外伤亡,例如前不久发生的北京7·21特大暴雨灾害。

3、极端气候频繁出现——世界气象组织规定,如果某个(些)气候要素的时、日、月、年值达到25年以上一遇,或者与其相应的30年平均值的“差”超过了二倍均方差时,这个(些)气候要素值就属于“异常”气候值,出现"异常"气候值的气候就称为“极端气候”。东亚地区由于自身地理要素多样复杂的特点,极端气候发生的频率和带来的危害更加严重,既包括中小尺度极端天气事件(如台风快速加强发展)对沿海地区的侵扰,又包括大尺度极端气候事件(如中国和东盟各国极端降水长期变化的趋势)。近年来,东亚地区因极端气候引发的灾难有:厄尔尼诺现象致导致东南亚各国在少雨季节频繁出现大规模降雨、2008年中国南方冰冻雨雪灾害、2010年9月韩国台风、强降雨灾害等。由于人们应对此类灾害的准备和经验,往往一个破坏力并不强的灾害反而能造成惨痛的损失。

4、灾害多样性的加剧——许多自然灾害,特别是等级高、强度大的自然灾害发生以后,常常诱发出一连串的其他灾害接连发生,这种现象叫灾害链。灾害链中最早发生的起作用的灾害称为“原生灾害”;而由“原生灾害”所诱导出来的灾害则称为“次生灾害”。次生灾害的威力和预测难度往往甚于原生灾害,这是近年来东亚灾害的显著特征,其中的典型是事例就是2011年日本3·11地震海啸灾害。此次灾害的“原生灾害”是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的里氏9.0级地震,“次生灾害”主要有岩手、宫城、福岛诸县沿岸遭受的海啸、福岛核事故以及其他火灾爆炸等。一年后回顾灾害过程,最初的地震灾害只造成少量的人员伤亡,但海啸却夺走了两万多人的生命和巨大的社会财产损失,而福岛核事故更是对国家安全产生了严重威胁。可见,原生灾害而引发的次生灾害增多,破坏力增强,且难以判断和预防是东亚灾害的新特点之一,这类灾害往往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地震、海啸、洪水等的自然灾害,具备“复合连锁危机”的特点。

5、各国难以独立应对——某些灾害,如洪水、台风、流行性疾病、突发性环境污染等,不仅会对原发国造成损失,而且极易蔓延和影响其邻国,面对这种波及范围广泛,发展趋势和后果难以预料的灾害,需要相关国家的一致行动。近年来,此类跨领域灾害爱东亚地区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例如,2005年爆发的中国松花江流域水污染事件,就要求中俄两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加强水质监控等方面的合作,确保松花江流域“休养生息”计划的顺利完成。

四、关于加强灾害管理国际合作的几点思考

1、加强灾害信息共享,建立应急信息沟通机制。东亚各国在发展自身的灾害信息预警、处理、存储系统的同时,还应加强对灾害信息的共享,通过政府间的双边、多边合作,建立类似欧盟CECIS系统的东亚灾害应急信息沟通机制。

2、加强专业国际救援队伍的建设。对于中日韩三国,现阶段的目标应当是加强国际救援队伍的专业人员和特种装备的扩充,以及针对具体科目的实兵演练;对于东亚其他国家,现阶段的目标应当是基础装备和人员基本技能方面向他国学习,并通过演练和小型灾害救援积累经验。

3、加强自然灾害科学的研究,形成有东亚特色的灾害科学理论体系。灾害科学作为一门综合叉科学,涉及理学、工学、管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作为自然灾害的重灾区,东亚各国(除日本外)自然灾害科学的研究水平普遍不高,导致在整体上暴露出缺乏地域特色的灾害科学理论体系的弊病。

参考文献:

[1] 张蕴岭,东亚地区合作的进程及前瞻[J],求是:2002年第24期,第55页

[2] [日]竹中平藏,船桥洋一编,林光江等译:《日本3•11大地震的启示——复合型灾害与危机管理》,新华出版社,2012年版,第1页,第3页

[3] 数据整理自:em-dat,www.emdat.be/advanced-search/

[4] 数据整理自:国家统计局,/tjsj/qtsj/gjsj/

作者简介:

汪振飞,男,1984年出生,研究生学历,武警通信总站;

2、孙博,女,1984年出生,研究生学历,武警通信总站。

上一篇:发电厂的防雷措施 下一篇:对提高汽车行驶安全性措施的理解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