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高校个税筹划的新思路

时间:2022-09-01 07:52:22

探讨高校个税筹划的新思路

【摘要】 本文立足于高校普遍缺乏个税筹划意识的现状,从阐述税收筹划的内涵、合法性入手,对个税筹划的必要性、可行性方案、有效的实施途径及广泛的适应性等方面作了阐述。

高校发薪之日,常会听到教职工类似的抱怨:为什么本校总是扣掉如此多的个税,而某某高校与自己有同样收入的老师却扣税甚少或不扣税?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值得思考的方面便是某高校已成功进行了个税筹划,降低了税负。那么,什么是税收筹划?高校有无个税筹划的必要?要进行筹划,可行性方案又何在?

一、税收筹划及其合法性

税收筹划,是指纳税人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以适应政府税收政策为前提,充分利用税法所提供的优惠政策及可选择性的条款,对自身经营、投资和分配等财务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事先规划与安排,从而获得最大的节税利益的一种理财行为。从性质上讲,税收筹划属于合法行为,因为它是纳税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利用法规和政策做文章,取得节税利益,具有事前筹划特点;与偷税行为的欺诈性、虚假性和事后操作性特征有着本质的区别。从个税筹划作用来看,较高水平的筹划,更有助于实现个税在合理分配社会财富中的杠杆功能。即:进行税收筹划非但合法,而且有利于健全税制、完善税法。

二、进行高校个税筹划的必要性

高校教师的收入主要包括工资、课酬、学期奖和年终一次奖金等,其自然支付方式大致有三种:一是按月支付(如工资);二是按学期支付(如课酬、学期奖等);三是年终一次性支付(如一次支付数月奖金、年终加薪等)。税法已对不同的支付方式规定了不同的计税办法,使扣税工作有规可循,简单明了。如果高校不关注个税筹划,一味按照自然方式支付,又会给个人税负带来什么后果呢?

(一)自然支付方式下月收入的不均性会造成个人税负的增加

譬如:某高校张教授月工资收入为2600元,6月份、12月份分别取得本学期一次性支付的课酬质量奖21000元。其应纳个税如下:月薪计税75元((2600-1600)×10%-25);6月份、12月份取得的课酬分别计税3875元(21000×25%-1375),全年共计8650元(75×12+3875 ×2)。现将其进行个税筹划,将其年内收入先汇总再平均到12个月中支付,则每月应纳个税为550元{[(2600 ×12

+21000×2)÷12-1600 ]×15%-125},全年纳税6600元(550×12),共节税2050元(8650―6600)。原因在于:个人报酬的自然支付模式很有可能造成各月个人收入的不均衡,使部分收入适用低税率,而部分收入适用极高税率,那么,一年中适用低税率收入节省的税负不足抵销适用极高税率的收入造成的高税负时,就会导致全年税负的增加。

(二)年终一次性奖金计税方式本身就存在着不可草率逾越的“雷池”

年终一次性奖金计税已是一种公认的税收优惠,原因在于“先将雇员当月内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除以12,按其商数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此种税率选定方法显然降低了税率,进而可降低税负。那么是否利用该方式支付的个人报酬越多,得到的优惠越多呢?

现再做测算:前例中张教授年末取得一次性奖金6000元,由于当月工资大于1600元,6000除以12之商为500,故适用税率为5%,速扣为0,年终奖应计税300元(6000×5%);但如果年终奖上升1元,其除以12之商500.08大于500,故选用10%税率和25速扣数,应纳个税为575.1元(6001×10%-25)。仅1元之差,却要多付275.1元(575.1-300)的个税。让我们改变其支付方式:将6001元的年终奖分月支付,每月500.083元(6001÷12),适用税率虽仍为10%(假设分月支付数加上原月工资后仍适用10%税率),但本年计税增加300.1元[(500.083× 10%-25)×12]。在这两种方式下6001元收入税负之差为275元(575.1 -300.1),原因在于年终奖计税公式“袖中藏刀”――全年只准许一次性扣除一个速扣数,导致了税额的上升。可以断定:一定的收入分月支付和年终一次支付适用税率相同时,选用后者税负增加,增加的税额恰等于该税段速扣数×11(例如本例:275=25×11)。照此推算,类似500、2000、5000……这些税率界限的12倍收入6000、24000、60000……显然成为支付一次性年终奖时不可草率逾越的“雷池”。

三、据于个税新起征点探讨个税筹划的新思路

透析以上实例,便可得出高校个税筹划的新思路:其一,按年统筹收入,分月均衡支付;其二,当年薪(即全年收入,以下同称年薪)能分为月薪和一次性年终奖支付,并且使后者适用税率低于前者一个税率段时,应做先按低税段最大额支付年终奖,其余平分到月支付的筹划;其三,难点在于当年薪再度升高打破第二种条件,要求纳税人做出要么年终奖税率不变、增加月薪支付并升高其税率,要么月薪适用税率不变而增加年终奖支付并升高其税率与月薪相平选择时,筹划时必须考虑上述“雷池”:当年终奖支付额未跨越该税段“雷池”时应做第一种选择,即年终奖按原税段最大额支付,增加额平分到月薪;相反,应做第二种选择,即月薪按原税率段最大值支付,增加额由年终奖支付。因此,个税筹划可行性方案的核心就在于先遵循新思路挖掘那一系列能引起月薪和年终奖支付所适用税率发生变动的年薪分界点,再将实际年薪对号入座,筹划出月薪和年终奖支付额并逐一计税,实现全年税负最小化。

(一)个税筹划方案及其可行性、最佳性分析

遵循上述逻辑,笔者已测算出了那一系列年薪分界点(公式见注释),并设计出了一套个税筹划方案(见下页表)供大家参考。下面先借助张教授年薪来验证其可行性。其年薪79201元(2600×12+21000×2+6001),位居表中第7行年薪段,故可做如下筹划:先将24000元收入作为一次性年终奖支付,其余收入55201元(79201-24000)均作月薪4600.08元(55201÷ 12)支付,筹划后全年计税6275.12元{[(4600.08-1600) ×15%-125]×12+(24000×10%-25)},比前例自然方式支付计税9225.1元[75×12+3875×2 +(6001

×10%-25)]节税近2950元。

那么6275.12元是否是年薪79201元的最佳税额呢?不妨另做测试:

方案一:降低月薪适用税率,按3600元筹划,其他收入36001元作为年终奖,那么全年计税为7375.15元{[(3600-1600)×10%-25]×12+(36001×15%- 125)},大于6275.12元筹划税额。

方案二:降低一次性年终奖适用低税率,按6000元筹划,其他收入均为月薪6100.08元支付,则全年应付个税为6721.94元{[(6001.08-1600)×15%-125]×12+(6000×5%)},也大于6275.12元筹划税额。当然,打破平衡原则的自然支付方式更不在对比之列。

(二)个税筹划方案的实施

以上的测试已从理论上证实了税筹方案的可行性,但其实施还必须充分考虑高校个人报酬支付的具体程序及意外情况,找到实施的有效途径:

⒈ 改变高校个人报酬自然支付方式,实现均衡性支付,要求相关部门做如下协调:

(1)人事部门应熟悉相关政策,在考虑常规性调薪、内部调动、一次性年终奖等诸多变动因素的基础上,尽可能精确地提供每一职工下一年度全年的工薪预计数。

(2)教务部门同二级学院应联手强化课程建设并实现预先性统筹,责任到人,在新的年度到来前将课酬及最佳质量考核奖预计数上报至财务。财务以最佳考核奖进行个税筹划,目的在于鼓励教师取得优良成绩和最高报酬。

(3)财务部门在“暂存款”下设置“应付工资”二级科目并设定院系往来号。收到人事、教务部门上报收入后,先合并算出每位教师的年薪,分月列支时记“暂存款――应付工资”贷方;再将个人年薪在表中对号入座,找出月薪和年终奖支付额,实际支付时依次记入“暂存款――应付工资”借方。

⒉ 协调教学年度,肩挑两个自然年度造成的课酬支付周期与年薪计税周期的不一致。原因在于:如果周期不一致,一是很难将一学年的课酬及质量奖金在自然年度末准确地一分为二;二是要在本学年第一学期末就要做出位于下一自然年度后半年的新学年教学计划更是纸上谈兵。协调的方法很简单,仅需在计税时将年薪的起止点做一变通,始于7月而止于下年度6月。

⒊ 个人偶然性和超预算范围的一次性收入的发生可能导致原有筹划的失效,主要包括个人的稿酬、科研奖、非普调类工资上调以及其他奖项。对于此类收入应先辨认其是否属于上述方案的年薪范畴,并做如下处理:

(1)范畴外的收入应按个税的其他税目计税,如稿费、出版费、科研立项奖按稿筹计税。

(2)范畴内的收入应做分析再支付:其一,税法对此未做出特殊规定的,应先测算:假若将该项收入增加到年末一次奖金中或平分后增加到本年度剩余月份月薪中支付,不会引起税率增加,那么按增后的年终奖或月薪支付;否则重做筹划:首先需按注释中“年薪额分段”的计算公式重新计算“年薪额分界点”,但公式中的12月应改为“本年剩余月份数”;其二,税法已做出特殊规定的,例如:一次性补发数月工资、一次性补发数月奖金等,可将筹划后增加的个税额同按税法规定计税额比较,择低税负方式支付。

注释

①表中“年薪额分段”的计算公式:当税率L2=L1时,分界点Ri=(工薪所得九级税率第i税率段应税所得的界限+1600)×12

+第i税率段对应的年终奖各年应税所界限;当税率L2=L1-1时,分界点Ri=(工薪所得九级税率第i税率段应税所得的界限+1600)×12+第i-1税率段对应的年终奖各年应税所界限;当税率L2=L1-2时,分界点R从54700、125200、374200、959200…… 界限数中对号选择。

②其中: 54700、125200、374200、959200 收入界限均为在界定本来已比工薪计税率低一个级别年终奖计税率,在年薪额提高时,是选择方案一:月薪计税率再次升高,年终奖税率不变,还是选择方案二:年终奖税率提高,同月薪水计税率相等方案决策时要界定的一个年薪额。现拿54700元为例计算其由来:可设该年薪额为R,

方案一,一年内共应交纳个税A1={[(R-6000)/12-1600] ×15%-125}×12 + (6000×5%)

方案二,一年内共应交纳个税A2={[(R-24000)/12-1600] ×10%-25}×12 + (24000×10%-25)

令A1=A2,求得R=54700元

由于如本文所述年终一次奖计税潜在的“雷池效应”,故年薪额不超过该数先采用方案一。

③为了便于使用,本表已对近百万元年薪额做出了筹划,如果实际收入再超出时,高校可按照分界点公式计算更高段的年薪分界点,并按上述原则进行筹划。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两种债务法在税率变动时计算所得税的区别 下一篇:对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