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国外语文课程新理念提出的背景研究

时间:2022-09-01 06:50:04

试析国外语文课程新理念提出的背景研究

论文关键词:基础教育改革 母语课程改革 语文课程理念 背景

论文摘要:新世纪之初,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母语课程的改革,制订了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崭新的语文教育理念,为语文教育教学功能的充分发挥提供了理论指导。然而,新理念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一定原因的。

世纪之初,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母语课程的改革,纷纷制订了面向21世纪实际需要的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母语课程新理念。尽管各国的政治经济制度、文化教育制度和民风民俗等有很大差异,但他们的母语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大体一致的,归纳起来主要有:努力追求高质量的语文教育水平,以适应时展和参与国际竞争;重视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和其他属性,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国家观念,培养负责任的国家公民;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个性,为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多媒体使用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评价机制全面引入课程标准,努力提高语文教育教学效果等五个方面。国外母语教育理念提出,既是由于世界基础教育改革大潮的推动,又是母语教育自身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当前,对其产生的背景进行研究,对于我们全面了解国外母语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动向,对于进一步搞好我国的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价值。

一、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

(一)注重人的全面、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尽管世界各国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存在较大差异,但在基础教育改革方面都谋求一个共同的发展趋势,即追求人的全面、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指:不是仅仅关注少数人的发展,而是指向所有人;不是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而是更关注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情感和态度、价值观等全面发展;不是让学生都平庸而无特长地发展,而是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只是强调个人的发展,而更加关注个人与社会的健康而和谐的发展;不只是强调学生在学校阶段的发展,而更要关注对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第一,谋求学生的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世界各国在基础教育改革中,都不约而同地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关注学生的人格和情感的健康发展上面;都认为,传统课程只追求学术化、专门化,只关注学生学习了多少门课程、掌握了多少知识点,而忽略了学生的非学术性知识,如学生的生活环境、经验阅历等具有人格价值的要素,致使学生的人格扭曲、片面发展。因此,各国在世纪之交,实行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不仅要重视国家课程的开发,而且要重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要重视分科课程,而且也要重视整合课程;不仅要关注显性课程的运用,而且还要重视隐性课程的开发;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且更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而且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总之,通过课程的重新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改变、评价体系的重新定位,使学生在过程中充分运用已有的个人经验来整合知识,靠教师引领和个人努力来打通书本知识、个人经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从而增长个人生活的智慧,避免个人知识与精神建构的断裂,唯有此,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人格才能在智力的开发中得到健康而全面的发展。

第二,重视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目前,世界许多国家都认识到仅仅靠正规体系的学校教育方式传授间接经验的书本知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于时代的要求,于是纷纷把目光投向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上面。而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打破现在各级教育机构的相互割裂的局限,需要对教育制度进行不断的调整和改革,努力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培养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想象力、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不断向学习化社会迈进。比如,日本等国家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由关注学生的知识的学习而转向关注综合能力的培养。美国、英国等国家把解决现实问题引入课堂内外的教学实践中,并作为学校教学的中心,在合作、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三,努力实现个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l9世纪后半期以来,随着学校课程的体系化和制度化,学校科目成为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主体与核心。学校科目“科技至上”的原则,把儿童看作作和被控制的对象,把儿童长期禁锢于书本世界之中,与个人的经验世界、自然世界和社会生活长期的割裂开来,导致了个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对立,最终导致了个人与自然和社会的不和谐发展。世界多国都认识到,课程体系只有贯彻自然、社会与自我统一的原则才能实现整体人的发展目标。为此,都主张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把课程改革作为重点,强调新课程要突破学科疆域的束缚,并向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回归,把自然、社会与自我作为课程开发的基本来源。比如,广泛开设综合实践类课程,让学生在亲近与探索自然的过程中放弃主宰,自然的追求,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品质,成为自然意义的“揭示者”和“守护者”;在体验和融入社会中培养民主的观点,提升理解、宽容、同情等主体意识,发展批判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在认识与完善自我中正视人的尊严与价值,培养珍视与善待生命的德行,追求个性的张扬与解放。

(二)重视全球化视野下的国际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培养

由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影响,国际互联网的产生及其在政治、经济、教育、生活等各个领域的渗透,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如何应对这种变化,许多国家都纷纷作出对策,把国际视野、国际意识、国际观念、尊重文化多样性、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意识等作为本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比如,荷兰已将培养公民的国际素质列为义务教育的内容,要求公民必须掌握适应国际化倾向、多元化社会和全球经济以及与劳动市场相关的知识技能,在未来的社会里,能够适应国际化生活环境,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的公民。日本从1988年就开始基础教育的改革,改革的口号是培养自立于国际社会的日本人。如,强调让学生在广阔视野的基础上理解异质文化,培养无偏见的、自然的和不同文化、习惯的人交流以及共同生活的素质和能力。在课程结构方面,许多国家或独立开设有关全球化的课程,或在各门课程中渗透全球化观念,培养学生的国际观念和国际意识。如,美国许多学校设置全球教育课程,日本许多学校直接开设国际理解课程,此外,还通过主题、活动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全球化教育。在课程实施与教学方式方面,由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全球化的学习方式成为可能,如开放教室、远程教育等。再者,由于交通工具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到异国作业已成为不可争辩的事实。总之,随着时空的浓缩,地球变成了一个大村落,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越来越频繁,通过书本、互联网和到异国考察等了解异国的风俗、文化已成为现实。

全球化时代,许多国家不仅认识到培养学生国际精神的重要性,同样也认为在合作与交流中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必不可少。比如,各国为了加强对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都普遍加强了对道德教育课程或宗教课程的建设。德国、英国都开设有宗教课程,美国等都开设有公民课和文化课,旨在通过此类课程的知识灌输,使学生了解西方世界的文化,尤其是本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增加学生的民族认同感,进而发扬民族精神,为国家的发展作贡献。

(三)注重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整合

什么是生活世界,郭元祥在《生活与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础教育论纲》说:“生活世界是一个非课题性的、奠基性的、直观的人的生命存在的综合性世界,是人正经历着的世界,是由人构成的世界,也是一个人在其中的实体世界。”而科学世界,是指建立在数学、逻辑结构的基础上,由概念原理和规律规则构成的世界。二者是内在的、历史的统一。然而,回顾历史,审视现实,却发现科学世界对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起着主宰作用,日益被强化,导致了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割裂,导致了学校教育的非人性化现象。因此,世界上掀起的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运动,其指向是“人的回归意味着对人的生活的尊重。”基础教育需要回到人的生活世界之中去,在人的生活世界中沟通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基础教育如果完全把儿童置于课题化的、抽象化的科学世界中,而与儿童的生活世界隔离,那将不仅仅是儿童的悲哀,而且将是未来的悲哀。”因此,新基础教育改革运动,在尊重人的基础上,统整学生的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已是时代的必然。

第一,增加课程内容的生活化。增加课程内容的生活化,就是要删除繁琐、陈1日的知识内容,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世界的联系。目前,许多国家在教育改革中提倡课程内容的生活化,增加了生存教育、环境教育、信息技术、禁毒教育、两性教育、宇宙空间、能源科学等与现代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增加课程内容的生活化,就是要精选具有实际生活应用价值的教育内容。随着科技、文化、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成几何倍数日益增长,如果都将新的知识选人课程,势必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因此,如何选择内容,已为许多国家所关注。比如,美国促进科学协会的《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提出,改变学习内容不断膨胀的现象,必须“选择那些现在和数十年以后仍然应当知道的、影响重大的内容,并且不再讲授那些过时的技术或局限于一定科学领域的知识。尤其要选择为人生建造知识大厦的永久基础的那些概念。”

第二,凸现课程实施和组织方式的多样化。教育是儿童的教育,课程是儿童的课程,学习是儿童的学习,儿童的成长和学习是第一位的,因此,课程的适切性问题已为多国所关注。在课程实施上,改变了单一死板的局面,普遍的做法是,把整个课程结构分成几部分,其中有国家统一的课程,也有学校自己决定的课程,如日本致力于学校特色课程的开发;减少必修和共同的学习时间或内容,增加选修学习时间和内容;在选修课程领域,增加选修门类或科目;开设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如法国的个人实践活动、英国的实验与探究课程等。在课程组织形式上,各国为了适应个性化教育的需要,创作了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如芬兰及其他西方国家采用的无年级制、小班化教学、走班制、分层教学、网络教学及多功能教室等。

第三,课程体系的综合化。长期以来,各国开设的课程都是高度分化的学科,这样学到的知识很难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进行整合运用,因此,世界各国普遍认识到,学科该分科的分科,该综合的综合,这样才能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许多国家都对课程结构进行了重构,凸显了课程的综合性。比如,美国在各州的课程标准中,尽管没有统一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但各州都设计了具体的、不同类型的综合实践性活动课,主要有:自然与社会研究、设计学习、社会参与性学习。日本虽然没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名称,但在1998年l2月和1999年3月颁布的《学习指导纲要》中增设有“综合学习时间”。

“综合学习时间”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致力于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态度,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要求采取“综合体验l生学习”和“课题研究性学习”等不同的方式。要求学生通过理解、体验、感悟和探究自然、社会,形成综合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可见,在日本国家课程标准中,“综合学习时间”具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征。

(四)注重改进和完善课程管理和评价制度

世界各国都认为,有效的课程管理需要科学而合理的课程政策做支撑,为了保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功进行,许多国家都不约而同地把改革目标放在课程政策的改革上,都致力于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之间寻找适合本国情况的平衡点,以谋求教育产出的最大化。比如,过去的学校和地方分权的国家,现在开始注重制订国家和州立课程标准,如英国、美国等;而一些过去强调中央集权的国家,如日本、俄罗斯等,现在开始注重学校和地方的课程决策权力。

在教育评价方面,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改革都在致力于改进和完善教育评价制度,以建立公平、有效、科学的现代教育评价体系,使评价真正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欧美一些过去重考查的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始重视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学业成绩评价,如英国开始在义务教育的关键阶段实施全国统一的考试与评价,其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对教育质量的跟踪监控,以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过去在一些长期实行严格的考试制度的国家和地区,如俄罗斯等,开始改变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成绩乃至整个学校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的做法,通过提倡多元评价、质性评价、过程评价、互相评价等,全面衡量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意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世界母语教育质量下滑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许多国家的母语质量都面临着下滑的问题。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古典教育模式,长期以来一直重视文学熏陶和语法教学,这种方法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系统掌握语言知识很有利,但是由于学习内容脱离实际,因此,不利于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遭到了西欧各国教育工作者的强烈反对,因此,教育目标开始转向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学素养并重的轨道上来。而以美国为代表的现代语文教育模式,常常以社会生活的需要来组织教学单元,注重培养对学生实际有用的文字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但由于急功近利,忽视了经典作品的阅读、欣赏和训练,导致了学生的文学素养的低下。又由于出版商为了赚大钱编写的教材质量低、互联网技术的迅速传播,学生上网人数急剧增多,阅读书报等语言材料的人数减少,且阅读时间也得不到有效保证,这些因素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美国学生阅读能力的下降。比如,1983年美国“国家优异教育委员会”报告《国家在危机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指出:“根据最简单的日常阅读、书写和理解测验,约2300万美国成人是半文盲。”美国海军部认为,在2000年以后招收的新兵中,“四分之一的人阅读能力不到9年级水平,而9年级水平是看懂书面安全指令的起码要求。”报告特别指出:“参加编写教科书的有经验的教师和学者太少。在过去十年中,出版商把大量的教科书‘编得浅而又浅’,以适应越来越低的阅读水平和市场需要。”

我们知道,语文是工具学科,也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学科,因此,学生的母语能力下滑问题普遍受到了各国的重视。各国纷纷对传统的母语教学进行反思和改革,虽然改革的理念和背景有所不同,但改革的基本宗旨是一样的,即把发展教育,提高质量作为参与地区竞争、国际竞争的重要保证。课程改革的焦点是:第一,弘扬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关注学生的兴趣,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积极推进学生自主活动,努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第二,看重受教育者在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的发展,由此更为关注国民精神、民族精神的发扬和塑造,关注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战略性、批判性思想能力”,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和独立作出决定的能力。”第三,重视知识更新和综合运用,由此更加强调“具有挑战性”,重视学术前沿问题,重视学科整合、文理沟通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许多国家通过制订教育法规、课程标准推动母语课程的改革

近些年来,众多国家陆续采取了一系列课程改革举措,大力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以应对21世纪的国际竞争。如美国相继出台了国家优质教育委员会报告《国家在危机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普及科学——2061计划》《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这些法规为各州在各学习领域制订课程标准提供了指导,其课程改革的共同主旨是:美国学校要建立世界上最高的质量标准,“为使美国在21世纪能继续走在世界最前列,必须建立第一流的教育制度,培养世界一流的学生”。到2000年,“要使每一个8岁的儿童能顺利阅读,每一个12岁的儿童能利用互联网学习,每一个18岁的青年能上大学。”英国议会1988年《教育改革法案》规定,自1989年起,施行统一课程和课程标准,以保证每个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获得广泛、系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5~16岁的学生学习全国统一课程。根据标准,在学生学习的关键阶段(7、11、14、16岁)实施四次全国统考并公布全国排名。实施统一的课程标准,为统一评价提供了依据,其目的是通过竞争来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俄罗斯1997年颁布的《普通基础教育国家教育标准》,它确立了“普通基础教育的目的是:为个性的自我确定创设条件,形成具有一流水平的社会交往修养、公民的社会定向和具有现代水平的知识体系,从而使个人获得中等(完全)基础教育的权利得以实现,并为其能掌握职业教育大纲和有意识地选择职业奠定基础。”标准共分为七个领域:语言和文学领域、社会学科领域、自然学科领域、数学领域、工艺学领域、体育领域和艺术领域。这七大领域的教学大纲为实现基础教育的目的提供了保证。

综上所述,一些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都发起了面向新世纪的教育改革,母语是所有国家共同重视的核心课程,因此,成了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

上一篇:国外教师教育改革的经验与启示———兼议我国... 下一篇:试论赣鲫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规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