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路牌书写规范的若干思考

时间:2022-09-01 04:34:24

街道路牌书写规范的若干思考

摘要:通过对公共场所双语标志规范地方标准及相关文件的对比研究,指出在街道路牌的通名部分使用拼音还是意译、通名意译面临的尴尬处境、地名罗马字母大小写、街道路牌的规范工作中民政部门和质监部门的权属以及协调、采用国际化策略还是本地化策略等五个方面,还存在着认识不统一、标准不严谨,甚至违背国家法规及相关强制性标准等问题,对此进行了厘清与论述,希望能对道路交通双语标志规范的标准制定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街道路牌,双语标志,规范

中图分类号:N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1)04―0045―06

为了迎接2008年奥运会、2010年世博会、第16届亚运会、2011年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重大赛事,满足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山东、江苏等地都已出台或正在酝酿出台城市双语标志英文译法规范的地方标准,涵盖医疗卫生、体育场馆、道路交通、旅游景区、商业服务等诸多领域。其中的道路交通部分都涉及街道路牌的书写规范问题。在对上述六省、市地方标准中关于街道路牌的书写标准进行对比研究后,笔者发现,在以下五个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包括:地名标志中的通名部分到底应该翻译(即通常说的意译)还是用汉语拼音、通名意译的不同译法及不同处理方式、中文地名标志的罗马字母拼写的大小写、地名标志规范过程中的权属问题,以及地名标志罗马拼写法的本地化和国际化策略。本文拟对此逐一进行分析,希望能对相关争论和街道路牌的书写起到借鉴作用。

1.街道路牌中的通名部分:意译还是使用汉语拼音,它们真的是水火不容吗?

长期以来,提到通名到底应该意译还是用汉语拼音,人们往往各执一端、据理力争。通名英译论者认为,只有通名英译,才算得上是与国际接轨,才是“名副其实”的“双语”;认为通名应该采用汉语拼音的一方则认为,英文标注国内地名是对国家地名标准化原则与地名国际标准化原则的践踏与歪曲,使国家与民族尊严受到侵害。实际上,它们之间并不是相互对立、水火不容,而是互补共存、使用领域各有侧重的问题。

作为地名标志的街道路牌,其罗马字母拼写方式应采用汉语拼音,这是毋庸置疑的。从1958年2月全国人大颁布的《汉语拼音方案》到2008年的GB 17733-2008《地名标志》国家标准,在中国地名标志的罗马字母书写必须采用汉语拼音这一点上从未动摇过。因为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我国地名的罗马字母拼写统一规范是经联合国第三届地名标准化会议通过的国际标准,也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标准,符合1972年第二届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作出的决议,要求各国、各地区在国际交往中都使用罗马(拉丁)字母拼写,做到每个地名只有一种罗马字母的拼写形式,即单一罗马化,而目前常见的“专名拼音,通名英译”模式因为其中既有汉语的罗马字母拼写法,又有英语的罗马字母拼写法,很显然违背了单一罗马化原则。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民政部2008年在《关于做好国家标准宣传贯彻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作为强制性国家标准,《地名标志》“明确了街牌、巷牌、楼牌等标示的汉字名称、汉语拼音要求,特别是对地名中汉语拼音的拼写做出了规定”。

然而不无遗憾的是,各地在制定双语标志规范的相关标准时,往往忽略了国家关于地名标志的各种规定。北京市和山东省的《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英文译法》规定:“地名通名通常采用英文直接翻译”;成都市的《公共场所双语标志英文译法》(道路交通和旅游景点部分)也与北京、山东如出一辙,“道路交通和旅游景点双语标志的英文译法基本模式一般为:地名专名(音译)+地名通名(意译)”。值得庆幸的是,也有部分地方标准严格遵守了国家强制标准《地名标志》。江苏省《公共场所标志英文译写规范》(交通部分)明确指出:“路、街、巷等指示牌信息根据GB 17733-2008(即《地名标志》国家标准,笔者注)采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形式”;广东省《公共标志英文译法规范》则开宗明义:“本标准适用于广东省内除地名标志以外的其他公共标志的英文翻译”,在“迎亚运”广州贯彻实施《公共标志英文译法规范》新闻会上,相关人员再次强调了这一点,并指出,地名标志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GB 17733-2008《地名标志》执行,从而把双语标志的翻译与地名标志的拼音书写截然分开。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地名在对外交流中都要用汉语拼音呢?其实不然。郭建中在论及街道路牌的书写问题时也提到了区别对待的问题,即街道路牌中的通名必须严格遵循汉语拼音和单一罗马化的原则,单位或个人通讯地址,以及文学作品中的街道名称则可以略作变通,适当灵活处理。英汉词典在收录中国地名时也可采用两种不同策略:专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通名(英语意译),这种表达法适用于词典、图书、报刊、旅游地图、文学作品、文献资料等;专名和通名一律采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法,这种表达法适用于地图、地名标志上的地名、条约、协定和其他法律文件,英汉词典可将前者收作词条,而将后者括注在其后。

把作为地名标志的街道路牌的拼写与文学作品、双语词典以及翻译教学中地名通名的翻译区别对待,也是解决地名拼写的国家法规与翻译业界“专名音译,通名意译”的行规长期纠缠不清、僵持不下这一问题的关键。地名通名给“翻译教师带来的两难境地”随着上述关系的厘清,也可以得到有效解决。

2.通名意译面临的尴尬处境:如何做到本地区内及各地区间的统一?

目前已出台或公布关于街道双语标志中通名处理方案的北京、深圳、成都、山东和广东、江苏六地中,除广东和江苏明确坚持了用汉语拼音标注的国家标准外,其余四地都采用了通名意译的策略(详见表1):

但是,详加比对就可发现,采用了同一意译标准的北京、深圳、成都、山东四地,在具体细节上,还存在诸多问题:

深圳的“梅林一村”全部用拼音拼出,“MeilinYicun”,但一些自然村中的“村”仍采用“Village”来意译;

北京市《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英文译法》(道路交通部分)提出街道通名中的“里”用汉语拼音,但成都市《公共场所双语标志英文译法》(道路交通和旅游景点部分)则把通名中的“里”翻译为“Lane”。

由此可以看出,即使是在“通名意译”的大方针下,也存在着同一城市同一通名不同“译”/拼法(如深圳“梅林一村”和一些自然村中的“村”的不同处理方法),以及同一通名,甲地用拼音,乙地意译(如北京地名中的“里”用拼音,成都则译作“Lane”)、各地采用不同英译(如成都与山东将“立交桥”分别译为“FLYOVER”和“Bridge”)的问题。

此外,“通名意译”针对的主要是诸如“街”“路”等英译不存在争议的通名,其他通名如“区”“村”“园”“坊”等则采用拼音。由此可见,所谓

“通名意译”也只是相对意义上的“意译”,通名可译者,易译者,意译;费解者,难译者,则用拼音。因此,“通名意译”的实践与国际接轨的初衷之间还存在着一定距离。

3.街道路名:专名和通名哪些部分应该大写?

在各地的双语标志译法中,街道路名的罗马字母大小写也出现“各自为政”、不够统一的局面(详见表2):

从上表可以看出,街道路名的大小写存在着以下三种模式:

(1)专名拼音全部大写,通名英文仅首字母大写(如北京,山东);

(2)专名拼音全部大写,通名英文也全部大写(如成都);

(3)专名拼音仅首字母大写,通名部分也仅首字母大写(如深圳)。

街道路名的大小写混乱,可能与以下两个文件中关于地名拼写的不同规定有关:

《中国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法》(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国家测绘总局1976年9月制定)第10条规定:“地名中的专名和通名分写,自然村镇名称不区分专名和通名;地名的头一个字母大写,地名分写为几段的,每段的头一个字母都大写等。”

1981年12月,中地办在给河南地名办《关于城镇路牌地名汉语拼音书写形式的复函》中指出,“路牌上地名的汉语拼音书写形式是汉语拼音中书写地名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制作城镇等路牌时,路牌上地名的汉语拼音除按规定进行分段外,可全用印刷体大写字母书写,不标注声调,但不能省略隔音符号等”。

笔者建议采用国家《地名标志》(GB 17733―2008)附录A“汉语拼音字母字样”和附录B“地名标志版面示例”中所采用的全部黑体大写,以便统一。

4.街道路牌书写规范谁更有发言权:民政部门还是质监部门?

街道路牌标志目前出现的混乱状况也与长期以来相关部门之间权属不清、职责不明有关。“从事地名管理,参与联合国地名标准化建设工作”本来就是民政部门的职责所在,但民政部门在行使职权时,往往遇到来自双语标志规范标准的制定者――质监及其他部门的阻力,同时也存在着各方相互推诿责任的情况。试比较上海、广州和成都三地在这一问题上相关报道(见表3):

表3清楚地表明,一方面,具有街道路牌书写规范制定和监督权力的民政部门在行使职权时往往被架空(如上海和广州两地),另一方面,也存在民政部门推卸责任的情况(如成都)。如何协调两个部门在这一问题上的权属关系,成了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

5.街道路牌书写规范中的文化之争:本地化还是国际化?

正如前文所述,街道路牌标志中通名部分的拼音派和意译派僵持已久。后者更是高举“让外国人看得懂、与国际接轨”的国际化旗帜,声势浩大;在国门大开和国人英语水平逐步提高的当下,风头强劲,一呼百应。甚至认为,用汉语拼音拼写是一种文化中心主义。笔者认为,把这样一个牵涉国家、民族尊严、国际国家标准、法律法规、国家语言政策ul川等诸多层面的问题简单归结为民族主义、文化中心主义、本土主义有失偏颇。在街道路牌双语标志这个问题上,本地化(即用拼音标注)就是不折不扣的国际化,因为它符合第三届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1977年)通过的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中国地名罗马拼写法的提案。本地化才是一种真正开放的心态,一种与国际对话的心态,而绝不是所谓的“民族中心主义”。这和时下有些学者倡导把“龙”在英语中正名为拼音“Loang”的论调与心态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结束语

从1977年第三届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决定采用汉语拼音拼写中国地名这一国际标准的确立,到2008年重新修订的《地名标志》国家强制标准的出台,汉语拼音作为中国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方式的主导思想一直未变。然而正如本文所分析的,由于对相关法规和国际、国家标准的漠视,一味追求与“国际接轨”的盲目跟风心态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的权责界定模糊甚至推诿扯皮,街道路牌书写这一本来并不复杂的问题,却背上了沉重的学术纷争、文化心态定位以及职权归属等多重包袱,进退维谷,步履蹒跚。希望本文能廓清重重迷雾,使街道路牌书写能朝着既定的方向轻装前进,一“路”(Lu,不是road)走好。

参考文献

[1]薛光.坚决刹住用英语标注地名标志的歪风[J].中国地名,2006(4):23

[2]郭建中.关于路名标识的拼写问题[J].中国翻译,2003(5):84

[3]郭建中.再谈街道名称的书写法[J].中国翻译,2005(6):37

[4]连益,连真然.关于双语词典收录中国地名的几点思考[J].辞书研究,1999(4):65

上一篇:谈谈开展科技名词工作法规建设的必要性 下一篇:谈谈英语军语的汉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