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功至伟袁隆平:我是人民农学家

时间:2022-09-01 01:49:32

大功至伟袁隆平:我是人民农学家

编者按:8月22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组织科研、教学、推广、统计等专家,对全国8个袁隆平超级稻第四期攻关示范点之一——桂林市灌阳县袁隆平超级稻第四期攻关示范片进行现场测产验收结果显示,这个示范片今年最高亩产达911.27公斤,平均亩产达879.9公斤。袁隆平超级稻第四期再次突破亩产900公斤。为此,我们在为袁隆平院士为国家作出的贡献赞叹不已的同时,本期特别选编关于袁隆平院士一文,以通过他在科研道路上艰辛历程,感受他的追求新知,为国奉献的科学精神。

提起袁隆平,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他是赫赫有名的世界‘杂交水稻之父’,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确实,作为在世界上倍受尊重的“杂交水稻之父”,作为“中国最著名的农民”,作为农民兄弟眼中的“米菩萨”,作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可谓是大功至伟。但是,当记者问他怎么看待网民尊称他为“人民科学家”时,这位77岁的世界科学大师却谦虚地说:“‘人民科学家’谈不上,我只是一名科技工作者。如果要说什么家,我觉得农学家最合适。”

为了让人民不再挨饿挑战权威 发现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1960年,天灾人祸带来了全国性的,袁隆平和他的学生们也同样面临着饥饿的威胁。一天中午,走出校门,他远远地看到马路边围了一堆人,走近一看,路边横躺着两具骨瘦如柴的尸体,围观的人都脸上堆满了忧伤。袁隆平目睹了严酷的现实,感到了“饿殍”两个字的刺痛。他深切地体会到什么叫“民以食为天”,他觉得自己应该也必须做点什么。

当时,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无性杂交可以改良品种,创造新品种”的传统论断垄断着科学界。袁隆平继续做了许多试验,依然没有任何头绪。他开始怀疑“无性杂交”的一贯正确性,决定改变方向,沿着当时被批判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和染色体学说进行探索,研究水稻杂交。而在当时,作为自花授粉的水稻被认为根本没有杂交优势。“别人都讲我是‘鬼五十七’(长沙方言,意为不务正业),我也不理。”从此,他义无反顾地选定了杂交水稻这道科研课题。

1960年7月,盛夏的一天,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早稻田中,袁隆平像往常一样下课后挽起裤腿到稻田查看。突然,他发现了一株植株高大、颗粒饱满的水稻“鹤立鸡群”。他如获至宝,马上用布条加以标记,反复观察,并采集花药进行镜检。

第二年,他把收获的种子种下去,结果长出的水稻高的高、矮的矮。“当时我非常失望地坐在田埂上……突然灵感来了,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不会出现性状分离,所以这一定是个天然杂交种!”

袁隆平马上想到,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个品种的花粉,就能得到有杂交优势的种子了!但单凭人力不可能大量生产这样的种子,如果专门培育一种雄花退化的水稻,将其和其他的品种混种在一起,用竹竿一赶花粉就落在雌花上了,就能大量生产杂交稻种了!

想到这里,袁隆平欣喜若狂,也更加充满信心。接下来几年的夏天,水稻扬花吐穗的时候,他都拿着放大镜,顶着烈日在田间苦苦寻觅。1964年7月5日,他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的洞庭早籼稻田中找到一株奇异的“天然雄性不育株”,这是国内首次发现。经人工授粉,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的种子。

1965年7月,又在安江农校附近稻田的南特号、早粳4号、胜利籼等品种中,逐穗检查14000多个稻穗,连同上年发现的不育株,共计找到6株。经过连续两年春播与翻秋,共有4株繁殖了1~2代。

1966年2月28日,袁隆平发表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刊登在中国科学院主编的《科学通报》半月刊第17卷第4期上。这是他关于杂交水稻的第一篇论文,直击。

10年历经艰辛坎坷在世界上首次育成三系杂交水稻

正当袁隆平打算大干一场的时候,的暴风雨袭来。造反派把“自由散漫,典型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袁隆平的试验田搅和得一片狼藉,并准备把他关进“牛棚”。他郑重地告诉结婚不久的妻子邓哲要做好分手的准备,但邓哲的话给了他最大的安慰:“大不了,我和你一起当农民。”这让他下定决心,再苦再难也要坚持下去。

1968年5月18日,这是一个袁隆平终生都不会忘记的日子。这一天,他视为自己生命的试验田里的秧苗竟然全部被人连根拔起,整个试验田被彻底破坏。事发后第4天,痛不欲生的袁隆平才在学校的一口废井里找到残存的5根秧苗,继续坚持试验。

时间终于到了1971年11月23日,在海南岛茫茫野生稻丛里,袁隆平的两位助手——他的学生李必湖和南红农场的技术员冯克珊发现了一株雄花败育的天然野生稻!袁隆平仔细观察后,又采集了稻花样品,放在显微镜下进行检验,最终确认这确实是一株十分难得的野生稻雄性不育株。鉴于它是一株碘败型花粉败育的野生稻,袁隆平当即高兴地命名为“野败”,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

最令人感动的是,袁隆平他们还把“野败”材料贡献出来,组织全国性的攻关。1971年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成立杂交稻研究协作组,袁隆平调省农业科学院杂交稻研究协作组工作。1972年3月,国家科委把杂交稻列为全国重点科研项目,组织全国协作攻关。袁隆平将“野败”材料分发到全国10多个省、市的30多个科研单位,用了上千个品种与“野败”进行了上万个测交和回交转育的试验,扩大了选择概率,加快了三系配套进程……就在这一年,袁隆平选育成了中国第一个应用于生产的不育系二九南1号。

1973年,在突破了“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基础上,广大科技人员广泛选用长江流域、华南、东南亚、非洲、美洲、欧洲等地的1000多个品种,进行测交筛选,找到了100多个具有恢复能力的品种。43岁的袁隆平和他的助手在世界上首次育成三系杂交水稻,将水稻产量从每亩300公斤提高到每亩500公斤以上。当年10月,袁隆平在苏州召开的全国水稻科研会议上,发表了《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一文,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原来有人预言,“三系三系,三代人也搞不成器”。而事实上,袁隆平及其同行们只用了短短3年时间就攻克了杂交水稻这道世界难题。

“杂交水稻之父”赢得世界敬重更造福世界

1979年4月,袁隆平首次走出国门,赴国际水稻研究所的所在地——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市远郊的洛斯巴洛斯镇——参加一次重要的国际水稻科研会议。这次会议有20多个国家的200多名科学家参加。同行的中国水稻专家共4人,袁隆平是应邀在会议上宣读了他用英文写的《中国杂交水稻育种》的论文并即席答辩,与会者一致公认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处于领先地位。

1981年6月6日,袁隆平和籼型杂交水稻获国内第一个特等发明奖。这不仅在国内引起轰动,也引起了世界的极大关注。

袁隆平在国际水稻领域首次亮相后的第三年——1982年的秋天,国际水稻研究所召开的又一次学术讨论会上,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森先生庄重地引领袁隆平走向主席台。同时,投影机在屏幕上打出了袁隆平的巨幅头像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英文字幕。顿时会场为之欢声雷动,来自世界各国不同肤色的学者和专家一致起立,向袁隆平鼓掌致意。

曾担任过印度的农业部长的斯瓦米纳森也是著名的水稻专家,他在发言中说:“今天,我十分荣幸地在这里向你们郑重介绍我的伟大的朋友、杰出的中国科学家、我们国际水稻研究所的特邀客座研究员——袁隆平先生!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当之无愧的!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世界带来了福音!”

这次会议期间,菲律宾报纸头版刊登了袁隆平的照片和“杂交水稻之父”的大字标题。从此,袁隆平在国内和国际上赢得了当之无愧的“杂交水稻之父”的称号,这也是袁隆平非常珍惜的一个荣誉。

1985年10月15日,袁隆平首次获国际大奖: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发明和创造”金质奖章和荣誉证书。

1986年10月,国际水稻研究所和湖南省科委、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联合在长沙举办了世界首届杂交水稻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的专家共200多人参加了这次盛会。袁隆平作了题为《杂交水稻研究与发展现状》的学术报告,提出了今后杂交水稻发展的战略设想:通过“三系法”过渡到“两系法”,再向“一系法”发展。这一新颖的设想,让与会的代表深受鼓舞。

后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还举办了多期杂交水稻国际培训班,为印度、越南等国家培养了一批杂交水稻的专业人才。从1981年至今,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等机构共举办了20多期国际杂交水稻培训班,培训了来自30多个国家的500多名科技人员。袁隆平也先后应邀前往菲律宾、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德国、埃及、澳大利亚等国家传授技术,让世界各地的人们分享丰收的喜悦。

在中国的帮助下,越南和印度的杂交水稻发展很快,已应用于生产。2004年越南种植杂交水稻65万公顷,印度为56万公顷,并取得了比当地良种每公顷增产1.5~2.5吨的效果……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袁隆平带给他们的惠泽,很多人在告别饥饿的同时记住了袁隆平!1999年,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袁隆平星”,这颗小行星从此在浩瀚的宇宙中闪烁翱翔。

“中国超级稻计划”

“超级稻计划”又称水稻超高产育种计划,最早是由日本人于1980年提出实施的。日本计划用15年的时间,育成单产达到12吨/公顷的超高产水稻品种。1989年,国际水稻研究所提出培育“超级水稻”并定名为“新株型育种计划”,计划于2000年育成产量12吨/公顷的超级稻。此后,世界各水稻生产国竞相追随,提出并实施自己的“超级稻计划”。但由于技术路线选择失当,均未达到预期的目标。

1996年,中国农业部制定了“中国超级稻计划”。袁隆平把塑造优良的株叶型与杂种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旨在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超高产杂交水稻选育技术路线。1998年,这一项目受到国务院的高度重视,获总理基金1000万元资助,同时也被列入国家“863”计划。

经过5年的攻关,袁隆平终于在2000年达到了农业部制定的第一期目标——共有数十个百亩片和数个千亩片亩产700公斤以上。他的超级杂交稻研究论文再一次在国际水稻学术会议上引起轰动,各国专家纷纷向他表示祝贺:“中国人了不起!”

2004年,超级杂交稻又达到“中国超级稻计划”的第二期产量指标——亩产800公斤以上。目前,袁隆平亩产900公斤的第三期超级杂交稻已立项并启动,计划于2010年达标。同时,他提出了“种三产四”的丰产工程,即种三亩超级杂交稻,产出现有四亩地的粮食总产。5月11日,袁隆平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心中还有两个心愿要实现:“一是要在5年时间里实现6000万亩地产出8000万亩地的粮食,为国家节省2000万亩土地。二是要把杂交水稻推向国外,从现在的3000万亩扩大到2亿亩,增产的粮食要多养活1亿人口。”

但袁隆平的目标远不止这些,他第四期目标就是平均亩产1000公斤。“那个每亩1000多公斤产量的稻田,气势磅礴啊!我管它叫‘瀑布稻’!”并且,他告诉记者,按照理论产量打个对折,长沙地区一季稻的最高产量应该可以达到1500公斤,“我对实现这个目标也很有信心!”

我的钱够花就行,再多的钱都是属于国家的

袁隆平出名以后,尤其是隆平高科股市上市以后,在一些人眼里,袁隆平很有钱!一份颇具权威的评估机构报告也称,袁隆平的身价为一千多亿。但事实上,他每个月的全部收入连工资和补贴加起来总共4000多元钱。他乐呵呵地说,这些收入不低了,够我花的了。袁隆平对于金钱的观点,一是不吝啬,二是不奢侈。在他看来,金钱的多少,无非是一个数字。“钱是要有的,要生活,要生存,没有钱,饭都吃不上,是不能生存的。但钱够一般日常生活开销,再小有积蓄就行了,对钱不能看得太重。”

谈起自己获得过得那么多荣誉,袁隆平却总是说:“荣誉不属于我个人,属于整个中国!”他给记者讲一个故事:“1997年8月,我去墨西哥参加作物遗传与杂种优势利用的国际讨论会,并被授予先驱科学家荣誉称号。这次会议有60多个国家的600多位科学家参加,其中12位是中国人。我因为签证的关系,迟去了两天,在举行仪式的头一天下午才到。我到了后,其他同胞喜出望外地说,袁老师你终于来了,这下我们的地位就提高了。因为在5名被授予先驱科学家称号的人之中,其余4名都是美国人,我也感到很自豪。那一刻,我深深体会到,荣誉不属于我个人,属于整个中国!”(本刊综合)

上一篇:逆温天气来袭 大气污染勿忽视 下一篇:明星动态 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