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祖六:尚未大功告成

时间:2022-09-19 01:39:34

对面临系统性风险的银行体系进行改革与重组,必须具备一系列与之相配合的外部环境条件,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没有适当的外部条件,许多造成系统性风险的原因将难以化解,银行改革的成效将大打折扣,即使取得一些阶段性成果,也可能只是昙花一现,银行问题卷土重来的威胁将会延续。

存在系统性风险的银行体系,与只面临局部问题的银行体系不同,它所需要的不只是局部的财务重组方案,而是要求全方位、深层次与制度性的改革。采用常规的行动,如引进私人投资者或政府直接注资、剥离处置不良贷款、债务重组、央行流动性支持、减免税赋等等,往往只是整体重组计划的一部分,可视为系统性改革的第一步,许多重要的举措必须同步或紧跟其后加以实施。因为系统性风险的始因既有银行体系内部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因素,有效的银行重组方案从设计到执行,都应充分考虑内外部因素如何互动;不仅着眼于解决当前的燃眉之急,而且要力求建立一个有利于银行业长远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

中国银行改革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既有有利的方面,也有不利的方面。强劲的宏观经济增长、雄厚的外汇储备、政府较轻的国债负担等,构成了银行改革的一些最积极的因素。但是,金融税收政策、利率费率政策、社会征信系统和债权人法律保护制度等方面的缺陷,给中国银行改革带来了重大的包袱。

首先,中国的税收制度和政策给银行业造成了特别不合理的负担。8%的营业税,无论从最优税收原理还是国际惯例而言,皆是一个极其不合理的税种。由于财政对银行坏账拨备计提与核销的苛刻限制,针对银行企业的所得税税基被人为放大,显著提高了银行业的税收负担。这种税收本质上是在抽出银行资本金,与中国普遍存在的商业银行资本金不足有直接关联。在国家动用外汇储备与财政资源注资后,如果迟迟不调整税收政策,就好比医生向病人紧急输血后,还继续从该未愈者身上不断抽血。

其次,风险管理薄弱是中国银行体系的通病。近年,银行机构在建立内部风险管理制度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努力。但是,政府对利率的行政管制,将继续削弱银行风险定价的能力。只要利率没有真正实现市场化,银行体系的信贷风险管理就不可能真正完善。在此轮宏观调控中,政府只能依靠传统行政手段,除了控制各类存贷利率,还试图直接控制银行的信贷规模与增幅,这只会加剧经济波动,对银行经营风险、资产质量与盈利造成不良影响。

最后,资本市场不发达、法制不健全,以及许多过时的监管条例与金融政策,严重限制了银行开拓新型业务,尤其是自营投资与收费业务。长期以来,中国银行业业务模式单一,主要依靠利差收入,而利息收入来源中又主要依靠公司贷款业务。只有多元化的业务与收入结构,才能保障银行在经济周期各个阶段皆有稳定持续的盈利能力,从根本上降低系统性风险。

近年来银行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阶段性成果有目共睹。但是,在许多必要的外部环境条件健全齐备之前,千万不能以为中国银行改革已经大功告成。■

上一篇:出售《信报》 下一篇:辨识央行加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