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曼在天猫的三大“劫”

时间:2022-09-01 01:19:34

茵曼的真正飞速增长是从2010开始的。到2012年,茵曼年销售额将近有三个亿。2013年茵曼一季度已经超过一个亿,是2012年同期的五六倍。别人说我们运气好,做得很顺利。实际上,前前后后我心理上至少经历了三大坎儿。

第一关,2010年底把赚钱的外贸彻底砍掉,全力做看不透的天猫。如果我不放弃外贸工厂,茵曼不死最后只能是一家普通的小店铺。

淘宝第一波浪潮是大学生创业;第二波浪潮是有些创业基础的人进入,这两个阶段基本是看销量。到了2012年,天猫商城是一个企业级的竞争平台。我不算最早的一批,算是第二批,我们占了早期进入的优势,企业级竞争不多,有发展机会。而现在开始做品牌的人,要与传统几十亿上百亿资产的企业进行竞争,这得有多难。

第二关,定好位之后,我坚持住了。

“棉麻艺术家”的定位想好之后,我就一直专心坚持。2011年底,将工厂全部外包,后来将物流管理外包。外包看起来成本高了,比如物流外包比自营高了10%,但是却缩小了无形的损失,他们比我们更专业,错误率大大降低。更重要的是,我们的主要精力可以放在做品牌上,在同品类中我们上新是最快最多的。

坚持定位不变对茵曼非常重要,让我们积累了一群稳定客户群,回头率在50%以上,等到了天猫2010年之后的机会。而其它类似定位的卖家变来变去,最后都消失了。

2010年“双11”我们卖了680万,公司软件系统崩溃了,超卖了很多订单,遇到了地震一样的灾难。那个时候,我们公司发展快不快?不快,我们那一年只卖了1000万。而“双11”一天就卖了大半年的订单量,为此我们所有的员工一共加班了大概20天。如果不是靠大家在一起克服困难的精神,那一次“双11”我们就垮了。

第三关,2012年之后,我们忍住了贪心,

2012年之后,淘宝卖家被广泛关注,有些卖家一下子做了十多个品牌。事实上,他的老板也许自己都叫不清楚这么多品牌的名字,后面肯定就碰到问题了。此外,从2010年开始就有人认为淘品牌一年两三个亿就很难跨越了,许多人开始走线下渠道。

那时候,我也在怀疑,是不是天猫真有天花板?出于各种考虑,我没有用多品牌应对天花板,但开了一些线下店。对比线上100%~300%发展,线下店的收效甚微。后来我觉得天花板这个问题考虑得太早了,因为线上增长速度放在那儿,所以很快调整关了线下店。

在品类扩张上,我也比较保守,到2012年只做了一点服装配饰。后面证明,不冒进对于我们来说是对的,如果一下子扩充很多品牌和品类,现在的茵曼还承受不起。不过在当时,这的确是诱惑。

经历了这么多考验与成长之后,我觉得自己变得心态更年轻了。之前做工厂,面对都是工人,上班的时间很长,从早上8点到晚上12点。现在面对80后和90后,自己从内到外的精神面貌都变了。虽然辛苦,但是开心。

上一篇:新地点 新期待 新高度 下一篇:组织学习智慧托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