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应用的腾飞和运营商角色的弱化

时间:2022-09-01 12:37:04

移动应用的腾飞和运营商角色的弱化

随着无线互联开放接入格局的巩固,运营商只有顺应大势。为个人开发者提供更多有利支持,才能在未来的无线互联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常常听到无线互联缺乏应用的说法,证据似乎还很充分:日本的NTT DoCoMo早在1999年就推出了无线互联网服务i-mode,号称推出了一千种应用。但i-mode没有sP合作模式,所有的合作伙伴都只是提供内容,所以其实等于推出了一千本不同的杂志而已。中国移动的无线互联服务品牌“移动梦网”从2000年上市迄今也已有了十个年头,虽然号称有十多万独立WAP网站,但基本是基于WAP1.2技术标准,功能有限,内容也是大量重复,在去年下半年手机扫黄专项行动之前,大量这类网站甚至沦为涉黄的重灾区。

然而,无线互联应用缺乏的格局却突然被打破了:

当地时间2007年6月29日上午,第一款iPhone在美国上市。2008年7月10日,在3G版iPhone推出当天,iPhone的软件商店App Store正式上线。接下来的事情就有点匪夷所思了:到2008年年底,在AppStore上线后不到五个月的时间,App Store的应用已经超过了一万个,下载次数超过了三亿次。而到了2009年11月4日,App Store的应用更是跨越了十万大关,平均每天推出新软件超过200款。迄今,APPStore的应用数量已达到18.5万个。

无独有偶,谷歌的Android平台推出后,应用数量的增长同样迅猛。Android于2007年11月正式推出,基于Android操作系统的第一款手机于2008年10月在美国上市。之后又是一个迅猛发展的故事:2009年10月单月新增Android应用突破2000个;本月尚未结束,新增应用已经达到9613个,很可能2010年4月Android新增应用会突破1万个。Android应用总数也有望在四月内突破5万大关。

在移动应用腾飞的背后,两个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第一,前后反差如此巨大,说明了无线互联开发中遵循市场规律和利用个人开发者的重要性。纵观IT应用开发的历史,很多伟大的企业无不是从一两个个人开发者开始的,外国有微软的比尔・盖茨、苹果的史蒂夫・乔布斯、谷歌的拉里・佩奇和塞吉・格林、Facebook的马克・扎克伯格,中国有新浪的王志东、网易的丁磊、腾讯的马化腾……原来的无线互联之所以不够繁荣,是因为在运营商提供的简单功能平台上,个人开发者无用武之地,而手机制式的复杂,使得针对不同机型的适配变成了应用开发中的头等大事。这样一来,创新者望而却步,应用开发自然变成了低水平重复。而iPhone和Android把终端功能调用统一了起来,开发者不需要考虑适配问题,可以直接面对一个统一的大市场,自然格外踊跃,应用的丰富自然不足为怪了。

第二,对于保障无线互联市场的繁荣而言,运营商的角色真的那么重要吗?平心而论,运营商在促进无线互联初期市场的繁荣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随着无线互联市场的崛起,运营商迅速变成既得利益者,要保护市场的稳定和现有的合作伙伴,因此才会出现在互联网上免费的图片和铃声到了手机上要卖好几元钱的局面。同时,无线互联的技术在迅猛发展,势必造成后来者迅速取代前辈成功者的局面,而希望保护市场稳定的运营商就成了采用新应用的阻碍者,站到了市场发展的对立面。未来,随着无线互联的开放接入格局的巩固,运营商所保护的原有格局会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运营商只有顺应趋势,为个人开发者提供更多有利支持,才能在未来的无线互联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不然,运营商彻底沦为通道就会成为市场和用户共同选择的结果。从这个角度上讲,中国电信在其应用商店中向个人开发者开放功能调用无疑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上一篇:探路“词媒体” 下一篇:宽带如何引致“超差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