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我国大型流通企业迫在眉睫

时间:2022-09-01 12:35:42

培育我国大型流通企业迫在眉睫

一、培育大型流通企业的必要性

(一)从生产大国向消费大国转型离不开大型流通企业

全球金融危机后,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消费将成为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重点所在。按照中国本世纪以来最终消费年均增长11.6%测算,预计2015年中国最终消费将达到5万亿美元,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并有可能在2020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这意味着未来5―10年我国将实现由世界生产大国向世界消费大国的转型。而要实现我国消费市场的快速成长,只有拥有庞大的流通渠道和网络的大型流通企业,才能满足国内消费需求增长,也只有类似沃尔玛这样的对生产具有强大的掌控和调节能力的大型流通企业,才能承担起培育消费市场的重要使命。

(二)工业化中后期产业结构调整离不开大型流通企业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伴随先进生产技术和设备的采用以及信息化、标准化驱使下生产水平的提高,大规模批量生产能力会进一步提高,如果没有大规模销售渠道和网络与之相匹配,则可能导致生产供给和消费需求之间出现“断档”,大量产品积压,“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更加突出。大型流通企业由于销售网点多、渠道广,能够保障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产品“大进大出”,消除因流通渠道不完善造成的“产品滞销”和“产品积压”,促进产品从生产领域顺利进入消费领域。

1、政府调节市场供求平衡离不开大型流通企业

随着国际市场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和我国经济规模持续扩大,市场波动幅度和频率随之加大,供求不平衡导致物价剧烈波动、生产大起大落、民众生活受到影响的现象不断增多。尤其是粮、油、棉、肉、糖等大宗商品的市场供求异常波动,直接关系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的安定团结。因此,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以保障市场供给,拉动消费平稳增长。而大型流通企业作为调控市场的载体,其销售网点多、覆盖面广,采购能力强,能够更加有效地使生产企业与市场对接,也可以作为销售的载体和平台,完成国家的储备抛售,平抑物价,调节市场余缺。

2、保障应急条件下市场供应离不开大型流通企业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高、种类多、地域广、强度大、损失重,总体形势严峻。根据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及相关部门的会商结果显示,2010年上半年,全国自然灾害受灾人口2.5亿人(次),农作物受灾面积2029.4万公顷,其中绝收面积304.6万公顷,因灾直接经济损失2113.9亿元。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频发已使得应急供应成为政府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而大型流通企业由于连锁经营网点多、物流配送能力强,可以利用其庞大的销售和采购网络,适当增加重要生活必需品和重要物资储备,将大型流通企业自身的商品周转和商品储备结合起来,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迅速做出市场反应,保障应急供应。

3、引领流通行业快速发展离不开大型流通企业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速,大型企业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宰力量。跨国公司控制着全球生产的40%、国际贸易的三分之二、国际技术贸易的70%、外国直接投资的80%,已成为国际社会中跨国界经济联系与交往的“完全行为能力”主体和现代国际经济活动的核心组织者。大型流通企业是流通产业发展的龙头,对行业内中小流通企业具有较强的示范效应。具体表现在:一方面,大型流通企业在管理方面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和领跑导向作用。大型流通企业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先进的经营理念,通过行业竞争传达到行业中的每一个企业,带动大批中小企业乃至整个行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大型流通企业是推动流通现代化的重要引擎。相对于中小企业,具有雄厚经济实力的大型流通企业更能承担开发成本,更易集聚最优秀的人才,是流通业关键技术的创造者和应用者,扮演流通企业技术进步和流通产业结构升级的“领头羊”角色。

二、培育大型流通企业的紧迫性

(一)我国大型流通企业还不够大

全球大型流通企业持续快速做大。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消费规模不断扩大,消费者需求不断上升,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各国流通企业均体现出规模化发展态势。单个企业在原有较大规模的基础上仍在快速成长。2004―2008年,美国沃尔玛、法国家乐福、德国麦德龙和英国特易购的全球零售额增长率都保持在40%以上。

我国流通企业规模远不及国外巨头。虽然我国大型流通企业近年来实现了高速发展,百联集团、国美电器、苏宁电器、大连大商集团、农工商超市集团已入榜2010年全球零售企业250强,但国内流通企业尚不能与国际跨国流通巨鳄相抗衡,市场销售额、经营业态、门店数量等都与世界大型流通企业存在较大差距。在2010年“全球零售企业250强”中,我国最大流通企业百联集团位居第90位,零售额为100.9亿美元(包含非零售业务收入),仅相当于沃尔玛的四十分之一、家乐福的十二分之一、麦德龙和特易购的十分之一。

(二)我国大型流通企业还不够多

在2010年“全球零售企业250强”中,美国企业入榜84家,沃尔玛稳居全球第一,美国零售企业销售额达15733.6亿美元,约占全球250强销售总额的42%。法国零售企业入榜13家,销售总额达4086.1亿美元,约占全球250强销售总额的11%。德国零售企业入榜19家,销售总额达4544.4亿美元,约占全球250强销售总额的12%。英国、日本的入榜企业销售额分别约占全球250强销售总额的7%。相比之下,我国零售企业仅入榜5家,零售总额为350.7亿美元,仅占全球250强销售总额的2%(见图1)。

(三)我国大型流通企业还不够专

虽然从表面上看,流通企业多元化发展已成为主导趋势,国际上许多流通企业的经营范围十分广泛,从大型综合超市到便利店一应俱全,但是国际大型流通企业成功的多元化并不是与企业主营业务毫不相关的粗放型的扩张,而是专注于流通功能的横向或纵向的业态组合。世界绝大多数大型流通企业都专注于主营零售业务,2008年全球前10强零售企业的零售额占企业收入总额的比重均在97%以上。

我国大型流通企业非相关多元化现象普遍。外延式扩张是大型零售企业规模扩张的主要手段,非相关多元化扩张占绝大多数,房地产行业对大型流通企业具有较大吸引力。根据对2006年中国零售百强企业中的国内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1996―2006年间51家样本企业中,主营业务收入仅限于零售业务内的样本企业只有5家,仅占样本总量的9.8%;主营业务收入包含相关多元化业务和非相关多元化业务的企业较多,分别有32家和35家,占样本总量的62.7%和68.6%。其中,房地产收入作为主营业务收入之一的公司比例在2001年以后明显提高,2001年、2003年、2005年拥有房地产收入的公司分别占样本总量的23.5%、25.4%、29.4%,而这个数据在1998年、1999年、2000年只有13.7%、14.7%、15.7%。

(四)我国大型流通企业还不够强

国际大型流通企业纵向一体化倾向明显。在纵向分销关系中形成与制造商相对稳定的交易关系,使流通终端具有垄断势力。以沃尔玛、家乐福为代表的外资零售企业,以连锁方式建立了公共管理的经营模式,由于其驾驭国内外两个市场渠道的运作能力使其采购优势得到发挥,实现了跨地域全球集中采购,达到从供应链源头钳制竞争对手,控制货源,压低采购价格,提高价格操控能力,使通道利润最大化。我国流通企业的纵向整合能力有待提高。我国流通企业纵向一体化程度不及外资企业。根据对2006年中国零售百强企业中的国内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1996―2006年间51家样本企业中,实施纵向一体化扩张(批发业、消费品制造业)的企业只有5家,占项目总量的比重仅为3.33%。

三、培育大型流通企业的政策建议

(一)鼓励企业做大主营业务

1、对规模成长较快的企业给予重奖

其一,要重奖成长性较好的企业经营者,促进企业做大。对企业年销售收入(营业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的,给予企业经营者100万元奖励,以后每跨越一个100亿元台阶,再给予企业经营者100万元奖励。对年销售收入(营业收入)首次突破50亿元、30亿元的,分别给予企业经营者50万元、30万元奖励。其二,要重奖纳税最多的50家企业,促进企业做强。以2010年为基数,企业上缴税金每增加1亿元,给予企业经营者100万元奖励。以企业2010年度核定的上缴税金为基数,在基数之上每新增1亿元为一个台阶,首次突破一个台阶给予1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一次奖励最高不超过300万元。

2、对于专注主业的大企业给予适当倾斜

虽然国内的流通企业在总体规模上暂时比不上国际大型零售商,但是由于国际零售商在国内一般采取单业态的经营方式,单业态市场复杂化程度低,有很强的复制和扩张的能力,国内流通企业在某些专业化的研究方面、专业性的管理方面不如这些单业态的跨地区发展的零售商,但如果国内流通企业充分打好多业态组合拳,则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鼓励我国大型流通企业进一步做大的同时,应吸取韩国过度多元化的教训,切不可盲目投资,涉足与企业业务相关性较差的领域,而应鼓励企业在主营业务范围内的兼并收购,拓展主业内的多业态经营,围绕主营业务做大做强。

(二)协助企业加强资本运作

1、拓宽流通企业的融资渠道

一是鼓励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和上市。对首次在证券市场公开发行股票的大型流通企业,对通过重组方式取得上市公司控股权的流通企业,比照国有企业改制的有关规定对固定资产过户给予相应的税费减免。二是支持上市企业通过证券市场融资做大主业。对发行企业债券的流通企业,可给予适当贴息支持。鼓励流通企业从境内外引资、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和国债资金等方式筹集发展资金。三是支持企业组建财务公司。流通企业在财务上的流动性很高,现金流充分,风险小,因此应适当放宽财务公司关于70%的负债率规定,对流通企业建立财务公司的负债率门槛提高到75%。四是鼓励企业建立在线支付系统。在流通企业发行储值卡的基础上,建立在线支付系统。

2、鼓励企业通过收购兼并的方式做大规模

收购与兼并是提高行业集中度的有效方式。国内外的大型企业都是通过收购兼并的方式快速做大规模。兼并收购本身不是目的。一般而言,进行兼并收购的动机可以归纳为五种,即改善财务结构,开展多元化业务,进入新的市场,取得竞争中垄断地位和规模经济,促进集团架构重组。因此要鼓励流通企业充分发挥资本运作、资源配置、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等优势,在国内市场通过股份制改造、兼并收购、自愿加盟等形式,以大带小,以强带弱,推进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引导业态相同、商圈相叠、实力相近的优势企业“强强联合”,实现联合重组。暂时不具备资产重组条件的,可以通过协议合约方式建立战略联盟,加强联购分销、信息共享、错位经营等方面的合作,待条件成熟后,再发展为紧密型资产重组的企业集团。

(三)出台财政补贴与减免税政策

1、通过税费改革改善流通经营环境

一是对零售企业兼并重组的税收支持。推动地方税制改革,比照国有企业改制可以享受优惠免税政策,对于区域性流通企业之间的联合和重组,地方企业的合并或通过换股方式的合并,减免房屋土地交易税;二是进一步推动税务电子化,加大税务部门与流通企业的信息化对接力度,促进连锁企业统一纳税政策的落实;三是废除农产品的收购凭证,对鲜活农产品进入流通渠道就地免税,或者采取定额税制,以促进农产品快速进入流通渠道。

2、进一步落实已经出台的流通业优惠政策

要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中涉及的商贸流通业优惠政策,对新建连锁经营的商贸流通企业,符合统一纳税条件的连锁经营企业,可由总部向其所在地主管机关统一缴纳企业所得税。

(四)推动地方政府出台扶持政策

1、鼓励具备条件的地方政府优先发展流通产业

除了中央政府有关部门要大力培育大型流通企业以外,地方政府的支持也非常重要。中央政府要给地方政府提出要求,促进地方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使之像工业和科技企业一样,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鼓励具备交通优势、地理优势、产业优势和文化优势的地方政府,把打造商贸城市作为主要发展方向,建立包括制定流通产业规划、实行税费减免、优先规划商业用地、加大流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鼓励流通企业跨区域开店等商贸城市政策的带动下,创造更加有利的产业成长环境,政府推动地方政府规范对于商业发展的规划提出指导性意见。使流通企业发展获得较为规范的发展环境,促进流通企业做大做强。

2、鼓励地方政府给予流通企业资金支持

鼓励地方政府建立产业研发基金,把流通领域的科技创新纳入到支持范围,每年拨款用于支持研发项目、知识产权(IPR)和产业标准收购以及市场推广活动,带动流通企业加快科技创新,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和现代化水平,为流通企业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创造条件;鼓励地方政府支持流通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鼓励地方政府帮助建立产学研一条龙的合作体系;鼓励地方政府在交通枢纽处建立大型公益流通基础设施,为流通企业的物流配送提供支持。

(赵萍,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副研究员)

上一篇:从引领创新型国家建设出发 设置“十二五”规划... 下一篇:融资租赁与铁路投融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