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

时间:2022-08-31 11:36:47

如何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

摘 要: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在“总目标”中对课外阅读的总量有了具体而明确的量化规定:小学阶段要有150万字的阅读量。由此可见课外阅读的重要,它已经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仅仅依赖课本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将学生引入课外阅读的精彩世界,应该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成为伴随他们终身的一种习惯。然而,目前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却让人感到深深的忧虑。本文从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和指导方法方面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 课外阅读 方法 指导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1.没有时间读书

有80%的学生课外阅读的地点是在自己的家中。然而,繁重的课业负担往往让学生没有读书的时间。好不容易做完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家长布置的练习题让他们没有喘气的机会。如果再在百忙之中抽一点时间看自己喜欢的动画儿童节目,那么读书的时间就可以被忽略了,他们只有望“书”兴叹了。

2.没有书可读

以我自己为例,班上有近五十名学生,让他们在早自习时将自己的课外书放在桌上,结果却令人堪忧。在学生们一阵苦苦搜索之后,只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好不容易拿出了只能勉强称之为课外书的书。充满他们并不算小的课桌洞的,是一本又一本的习题集、试题荟萃、名师解题。由此可见,学生们的课外读书是非常有限的,被大量的与应试有关的教辅书所代替,呈现一种无书可读的现象。

3.选择书籍的盲目性和娱乐化倾向

留心观察学生平时阅读的书,我们不能不感到深深的忧虑。他们手中常常捧着《乌龙院》等不适合他们阅读的图画书,这些书中的内容有的是不健康的,有的甚至是低级趣味。可我们有的学生却手捧口袋书,津津乐道。由此体现了他们选择书籍的盲目性。同时,学生的课外阅读还表现为娱乐化倾向。他们经常阅读一些过于注重个人感受,流于孤芳自赏、无病的书,忽略了经典名著对自己思想和情感的熏陶。这样,不但使情感得不到丰富,而且往往会陷入狭隘的境地。

4.没有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

由于家长对孩子的阅读方法往往无力指导,而我们的语文教师常常是以本为本,守本固本,考什么教什么,学生即使有课外阅读,也是在应考模式中兜圈子。在充满着功利色彩的阅读中,学生难以掌握正确科学的阅读方法。如不知道怎样精读、略读、默读,不知道怎样积累、内化。所以学生们往往书是读过了,却如过眼云烟,什么也没有留下,课外阅读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价值

1.培养健康向上的人格

通过调查和观察,我们不难发现,积极阅读健康课外读物的学生,往往文化修养较为深厚,视野开阔,具有健康向上的人格。而那些不爱阅读的孩子,知识面窄小,往往个性孤僻忧郁,不善于与人沟通和交流。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呢?因为阅读可以为学生们打开一扇窗,让孩子们领略除现实生活之外的另一个精彩的世界。阅读优秀读物,可以让孩子们明白道理,与人交往,积极向上,乐观开朗,形成健康的人格。

2.拓展阅读教学的领域

阅读教学的内容是有限的,而课外阅读这个广袤的土地使阅读教学得以无限地延伸和拓展。它不但使课外阅读和阅读教学有机地结合,还使阅读教学得以实践。单一的机械练习被课外阅读所代替,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提高了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益。语文能力的培养,正是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逐步实现的。

3.形成良好的智力背景

大量的课外阅读将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智力背景,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展开想象,练习表达,以读促思,以读促写。我们会发现,爱阅读的孩子越来越聪明,越来越有灵气。

三、加强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

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较弱,对事物的辨别能力不强,但对新生事物的接受比较快,这就要求我们在学生读书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几乎所有的家长都赞成孩子阅读课外书,89%的家长认为必须有教师的指导。如何使孩子有书可读,并能及时加以指导?结合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1.激发兴趣,让学生乐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在阅读中心甘情愿地投入身心;有了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使阅读成为一种智慧的活动。有了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徜徉于丰富多彩的书海中;有了阅读兴趣,学生才会领略书籍中所蕴涵的丰富的内涵;有了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真正享受到读书的快乐。怎样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呢?

首先,教师得做书迷,言传身教。工作之余,多读点好书,读各种各样的中外名著,读大大小小的社科期刊。一杯清茶,一份心爱的书刊,静静地读,是非常甜蜜和惬意的事情。把读过的书籍报刊再介绍给学生,让他们去搜寻,去阅读。渐渐地,他们就会和老师一样,迷上读书,学得像老师一样,每每在新书刊到来的那些日子里,翘首以待,引颈张望,等待那心仪的书籍、享受那有书可读的时刻。在上网阅读中,每每遇到美文,或者一个动人的故事,或者一首极富有哲理的小诗……将其摘抄下来,然后在课堂上朗读给学生听,在文章的感召下,学生们会心弦拨动,为之动容。师生共同经历一次次的心灵洗礼,共同感受文学的魅力,是万分快乐和幸福的事情。学生的阅读兴趣会在这种潜移默化的浸润中逐渐唤醒起来,会在这种心灵的撞击中有力地爆发起来。渐渐地,当课外阅读成为了一种生活、成为一种习惯时,学生们就会感觉到自己受益匪浅了。

其次,教师得适当引导,教学生学会选择。书海茫茫,辽阔无边,其中不乏低级和庸俗之作。怎样让学生得到适合他们阅读的课外读物,使得课外阅读的效益最大限度地发挥,除了社会因素,如书店加强宣传和导读之外,我们教师能做的就是教学生学会选择。笔者认为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籍大体可分为这样四大类:童话故事(包括寓言、成语、神话故事等)、经典名著、科普读物(包括侦探、冒险故事)、儿童文学。一般来说,低年段的学生长于形象思维,适合阅读充满了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童话故事,这些书籍有助于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中年段学生适宜阅读一些少儿文学,因为这些作品正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阅读这些作品可以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高年段学生有了一定的判断能力和丰富的情感体验,适宜阅读优秀的中外名著,这些作品可以让他们领略到文学的精彩纷呈。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年段的学生的特点,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课外读物给他们阅读,以免学生走弯路。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这样,既奠定了自己的文学底蕴,又发展了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张扬了个性,发展了自我。

此外,由课本内容向外延伸,推荐课外读物,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如学习了《老师,您好!》一文,可以让学生去寻找赞美教师的诗歌来读;学了《三借芭蕉扇》,可以让学生找《西游记》原著来读;学了《七颗钻石》,可以让学生寻找列夫托尔斯泰的其他一些作品来读……这样,不仅拓展了课内学习的内容,而且可以让更多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再次,让学生不要过多地受到作文书的束缚,不要过于依赖作文书,让学生真正走进文学世界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当然,作文书看得多了,如果用心的话,肯定会对作文有帮助,但文学能给予我们的东西肯定不止这些。一位儿童文学作家就曾作过一个生动的比喻,她认为作文辅导书仅仅是工具书,它教给孩子的只相当于“切”蛋糕。而阅读文学作品就像“做”蛋糕,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了解世界、了解他人,知道什么是宽容、什么是狭隘,什么是高贵、什么是卑贱……这些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一个人的底蕴就是在阅读好的文学作品中逐步形成的,否则他的精神世界将是苍白的。因为阅读给人们经验,又促进人们去思考,这是任何事物不可替代的。因此,老师应该把眼光放长远些,切忌急功近利。

2.营造氛围,让学生想读。

学生产生了阅读的兴趣,还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仅仅凭兴趣来阅读,不一定会持久,为了让学生始终保持着阅读的热情和动力,教师应该在班级中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拥有兴趣的基础上产生想读书的愿望,这样,他们将从中受益颇丰。

首先,我们要在班级里树立读书的典型,评出读书小状元,介绍他(她)读书的事迹和读书的收获,号召全班学生向读书小状元学习,成为爱读书的孩子。孩子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榜样的力量对他们的影响和震撼将是巨大的。在学习榜样的过程中,他们的阅读动力会逐步增强,从书中所获取的营养会越来越丰厚。

其次,在班上建立一个“一周读书情况龙虎榜”,记录孩子们一周读书的情况:如一周之中看了几本书,分别叫什么名字等,看看一周之中,谁阅读的书籍最多,谁的收获最大等等。并把这个表格放在班上醒目的位置上,让学生能够时刻了解到伙伴的读书情况,将“一周读书情况龙虎榜”作为鞭策自己前进的有效动力。

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课外活动,如让学生进行好书推荐活动,读书汇报活动,大声朗读活动,经典诵读活动等等。这样,既推动了学生读书的进程,又营造了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想读书,多读书。

第四,在班级设立“图书角”,让学生将自己看过的图书带到班级里,和同学之间进行图书交换,实现学生与学生间书本的资源共享。

3.培养习惯,让学生会读。

习惯的养成对孩子终身受益。同样,养成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也是十分必要的,它将在学生以后的阅读生活中发挥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1)学会速读

新课标对于阅读方法、阅读速度有具体的规定。其中,1―2年级阶段阅读目标明确指出,学生阅读时要做到“不出声,不指读”,5―6年级学生要学会默读,同时要有“一定的速度”。但是,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仍然有部分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着指读的习惯。这些不好的阅读方法及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阅读速度。据统计,读书速度快的学生中成绩优良者占53%左右,读书速度慢的学生中,成绩优良者仅占4%左右。由此可见,阅读速度是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成正比的,所以老师在辅导学生阅读时,应着力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

速读是从文学当中吸收有用信息的读书方法,它不只要求快速浏览,而且是注重质量的一种创造性的了解过程。一般常用的速读方法有:第一,有选择地将精读与略读相结合。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文章的标题入手,一斑窥全豹,判断文章的阅读价值,选择精读或略读。一般一些短小精辟的随笔和杂文,可以让学生以精读为主。对于容量较大的阅读作品,可以让学生先浏览作品内容提要,在阅读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精读与略读。第二,限时阅读法。很多学生在阅读时容易注意力不集中,造成了阅读质量不高,对作品不求甚解。这时,老师可用时间限制学生阅读,迫使学生专注于作品,阅读完毕后,还可适当地测查。第三,程序阅读法。阅读之前,应向学生提出要求,让他们留意作品的一些重要内容,阅读可按一定指标进行。阅读完毕后,要让学生说出材料的标题、作者、基本内容、文章涉及的重要事实以及文中的新思索和读后启示,这是改变阅读定式,建立速读新模式的一种有效的新方法。第四,垂直阅读法与面试阅读法。垂直阅读法即视线从读物中央由上而下读,适合读“板缝”式文章。面式阅读即双目识页,即左右眼分别注意左右两侧,这是一个很有难度的速读方法,教师可训练学生做闪视记忆练习,速读短小“诗歌”,持之以恒,效果明显。

(2)学会熟读成诵

古人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朱熹也曾说过“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可见,古代语文教育是十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的。新课标也将朗读和背诵作为培养语文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所谓朗读与背诵,就是把书面符号变为有声语言,把抽象静止的感情变为直接具体的感情,读者可以直接地毫无障碍地体味、感受,加速对读物的理解。朱自清曾说过,课文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朗读和背诵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把书面语变为口头语,而且也是一种创造,这对于培养学生丰富而正确的语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陶冶情操,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具有重大意义。所以老师要多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获得量上的积累,从而实现质的飞跃。

怎样指导学生熟读成诵呢?首先,让学生努力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往往会容易得多。其次,要让学生选择作品中文学色彩比较浓郁的段落,或者是发人深省处进行背诵。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得到文学的熏陶,又可以受到深刻的启迪。第三,要让学生在作品中最有价值的地方多读几遍,渐渐地熟读成诵。

(3)学会积累

“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些语言生动地说明阅读时进行摘录的重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用自己的想法理解文字内涵,发现有感染力的词句,将其摘录下来,整个过程不仅充分体现出了小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性,而且长此以往,可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摘录习惯。从调查发现,目前仅19.01%的小学生能经常做摘录,有一半以上的小学生没有阅读摘录习惯。所以,教师在指导读书的过程中,应倡导学生经常做阅读摘录。但是千万不可强加于学生,使之成为学生的一种负担。教师可以对阅读摘录做得好的同学进行宣传和表扬,将做得好的摘录笔记进行全班传阅和展览等等。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强化了全体学生的摘录意识,使摘录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的行为。

(4)学会写读书笔记

好的书籍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美的享受和体验,更是一种灵魂的洗礼和情感的陶冶。学生光读书不积极思考,是无法真正走进文学作品的精神世界中的,更是无法享受到文学作品带给我们的这一切美好的东西。而教学生学会写读书笔记,养成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则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最大的收获。

读书笔记主要有摘抄型、提纲型、感想型、评价型等四种形式。其中感想型的读书笔记更能促进学生的思考,所以,教师应主要教授学生写感想型的读书笔记。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读书笔记中主要记录:书名、作者、主要内容、阅读感想等四方面的内容。在写自己阅读感想的时候,可以写书籍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带给自己的启发,可以写自己对书籍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想法。学生刚开始时可能只是片言只语,渐渐地,随着阅读篇目的增加,阅读体验的充实和丰富,他们的读书笔记将越来越有深度和见地,他们从课外读物中所获得的收益将越来越丰厚、越来越明显。

作家肖复兴说:“能够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于一个孩子真是最大的财富。”让我们语文教师多给孩子一些人文关怀,抛弃功利和浮躁,用我们的一颗真诚的心,引领着孩子们走进文学殿堂,享受到本该属于他们的幸福世界,拥有他们人生之中最大的财富吧。

上一篇:独立学院《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 下一篇:会计教育改革与会计学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