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政府职能 助力民族信用评级机构发展

时间:2022-08-31 11:35:02

发挥政府职能 助力民族信用评级机构发展

【摘 要】国际金融危机及欧债危机的爆发,让世界各国开始重新审视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在此国际大背景下,如何客观的看待我国信用评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风险,以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集中力量为民族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打造良好的平台与环境,促进我国民族信用评级机构健康发展,尽快使我国信用评级业上一个新台阶,不断增加我们自身的竞争力,拥有更多的国际话语权,成为我们研究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信用评级;评级机构;金融安全

国际金融危机及欧债危机的爆发,彰显在国际经济领域拥有具备信用评级话语权的权威性民族信用评级机构的重要性。这是维系国家利益、降低本土企业海外融投资成本的前提与保障,尤其是在我国现阶段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是否拥有强势的民族信用评级机构,更是关系到我国的人民币能否顺利取得国际金融市场定价权。因此,我们必须站在国家战略、国家金融安全的高度,考虑如何做大做强自己的信用评级机构。

一、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发展现状

与发展了一个多世纪之久的欧美金融市场相比,中国的信用评级业确实存在很大的差距。公开资料显示,中国信用评级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末,真正进行大规模债券评级尚不足5年,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始终呈现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状态,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总体弱小,市场地位低,盈利能力差。目前,中国市场上信用评级机构虽然数量众多,但规模较大、经营较活跃的全国性信用评级机构主要有中诚信、大公国际、联合、上海新世纪及鹏元五家,与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金融中心的建设乃至国际金融市场要求尚有相当差距。而且2009 年在央行备案的 80 家信用评级机构中,有30家亏损,亏损面达到 37.5%。在与债券发行人和其他相关中介机构的合作中,评级机构的市场地位也往往处于弱势。2010 年全行业收入约有四五亿元;2011年收入与 2010 年持平。由于评级行业在我国金融市场中长期处于弱小地位,以至评级相关人才缺乏,而人才不足反过来又导致评级业务单一、业务量小,业务发展相对滞后。

二是评级产品的公信力低,缺乏在评级市场的话语权。由于中国评级行业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较,发展历史短、数据积累相对不足,导致很难验证其评级结果是否能够真实反映被评客体的违约概率,而美国信用评级机构尽管在此次危机中广受批评,但是其在累积和检验历史数据的过程中,已经赢得了市场的信任和认可,拥有了话语权。相比之下,中国信用评级机构尚未建立其一定的市场公信力,缺乏话语权,因此很难实现我们所预期的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挥定价职能的愿望。

二、我国信用评级机构进一步发展面临的风险

一是面临行业开放过度,缺乏保护,核心机密外泄的风险。美国穆迪、标准普尔、惠誉等公司利用我国在信用评级管理方面的薄弱环节,在几乎没有任何障碍的情况下,长驱直入中国的信用评级市场。2006 年,穆迪收购中诚信49%股权并接管了经营权,同时约定七年后持股51%,实现绝对控股。2007年,惠誉收购了联合资信49%的股权并接管经营权;标准普尔也与上海新世纪开始了战略合作,双方亦在商谈合资事宜。大公则在2002年结束了和穆迪长达三年的合作,成为为中资民营机构,鹏元则为带有官方背景的中资评级机构。这样,目前我国五家全国性的信用评级机构已有三家被美国控制。在被美国收购的评级机构中,中诚信、联合在全国各省均设有分公司,它们可以从事国内的所有评级业务,市场份额合计超过2/3 以上。美国评级机构借助被收购公司的分支机构,迅速将触角伸展到全国,直接或间接从事所有评级和相关业务,使我国的评级市场有被外资占有甚至被控制,核心机密外泄的风险。

二是面临人才储备不足,可持续发展乏力的风险。由于评级行业竞争环境的激烈,中国信用评级机构不得不迫于生计高度关注市场份额的变动,而往往容易忽略自身内控制度的建设,在人才储备、评级技术研发、数据库管理等方面的投入不足,从而使得评级机构可持续发展能力削弱,经验丰富的评级专业人才流失严重。据相关资料显示,中国信用评级机构平均人员流动率一直维持在25%左右,平均工作年限仅为2年左右。可见,相对其他金融机构,中国信用评级机构在内部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设计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三是面临多重监管,使得评级市场遭到人为分割的风险。这一风险是由我国债券市场的分割造成的。具体地讲就是:在中国债券市场中,不同种类的债券分属不同部门监管,比如,企业债券的评级业务由国家发改委监管,公司债券的评级业务由中国证监会监管,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金融债券和资产证券化类产品等在银行间市场交易的债券,其评级业务则由中国人民银行直接监管。这种多重监管的情况存在,一方面对有限的监管资源造成了浪费,另一方面由于各部门的监管标准不一,使得信用评级机构花费更大的成本以应对不同部门监管标准之间的差异,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评级业的发展。

三、发挥政府职能 做大做强民族信用评级机构

如前所述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信用评级已不是一个单纯的行业发展问题,而是事关国家利益、金融安全乃至国家安全的战略问题。我们应站在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积极推进民族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以争取早日获得国际金融话语权,助力经济金融发展。而为民族信用评级业的发展打造良好的平台与环境,不能仅仅依靠市场的力量,更应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本文认为具体应首先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第一,应尽快协调各个监管部门,统一评级机构监管,建立有效统一的监管体系,健全机构认可和退出机制。多头监管不仅影响了评级市场的效率,也影响了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在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信用评级业务总体规模仍较小的情况下,评级机构要保证其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需具有一定的业务规模和良好的财务基础,因此评级市场不宜过度分割,市场竞争不宜过于激烈。要降低评级机构成本,提高市场效率,统一准入条件和退出机制、统一监管政策是关键。

第二,设立准入门槛,严禁外资控股中资信用评级机构。世界各经济大国都是依靠本国评级机构为国内资本市场提供评级服务,严格控制外资评级机构介入和控股。为了扭转我国本土评级机构在国内和国际评级市场的弱势竞争地位,有必要参照金融服务机构的现行监管标准,限制国际评级机构在国内直接开展评级业务。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限制外资控股比例,同时对已经被外资控股的企业,要按照外资对待,即在市场评级涉及的领域、进入的份额进行严格的行业限制,以防止核心机密外泄,保证国家金融安全。

第三,尽快由政府牵头,建立一个强大的信用评级信息数据库。同时加强对信用评级方法的研究,设计出台权威性的、科学、公正、统一的评级指标体系。因为评级信息,从评级机构本身来讲,获取不仅困难而且非常有限,政府有责任把相关的评级信息通过法律的手段,把它变成一种国家意志,整合到一个平台上来。而且评级业是通过成果来扩大社会影响力,最后得到社会的检验来提高公信力的。科学的评级方法和完善的评级指标体系,是保证评级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基础。随着我国信用评级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立法机关及信用评级机构应该共同制定一个统一的评级标准,这样可以使评级有一个统一的衡量尺度,使各种评级结果有一个共同的标准,使评级结果影响不断扩大,从而有助于提升我国民族信用评级机构的国际地位

第四,建立长效机制,打造高水平的信用评级队伍。一家信用评级机构的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是决定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对于信用评级行业而言,高水平的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尤为关键。目前,我国信用评级专业人员已近2000人,但由于缺乏统一的任职资格和准入标准,人员质量良莠不齐。在民族信用评级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应高度重视我国信用评级行业从业人员的培养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一方面,加强国际信用评级人才引进,促进经验及技术交流,优化从业人员知识结构,提高从业人员研究分析能力;另一方面,建立全国统一的资格认证制度,为民族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储备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姜浩端,米建国.信用评级机构助推金融危机[N].中国经济时报,2009-4-15.

[2]张敏.从国际评级业现状看我国信用评级业发展[J].银行家,2012(5).

[3]李永,田志鹏,何亚琴,张水泉.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监管探讨[J].征信,2012(1).

[4]董裕平.范彦君.评级对欧债危机的冲击[J].中国金融,2012(9).

[5]汪巍.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参与国际评级市场的对策及建议[J].吉林金融研究,2011(10).

[6]米璨.中国信用评级发展的形势与战略[J].农村金融研究,2012(2).

[7]巴曙松.当前中国信用评级体系的改革发展趋势[N].中国经济时报电子版,2011-01-25.

[8]车安华,袁迪.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N].金融时报,2012-12-24.

作者简介:王蔚(1965—),女,中共天津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长期从事财政金融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

上一篇:浅析非会计学专业的会计学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我国社会责任报告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