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不一样的阅读

时间:2022-08-31 10:55:49

遭遇不一样的阅读

在我33岁、工作第14个年头的时候,感受到不一样的教育。这种不一样的教育,从一种不一样的阅读开始,让我有了不一样的成长。

在此之前,我的教育生活算得上安逸,也很平静:在乡村小学教了8年语文、5年数学,学生喜欢、家长信任,教学成绩好,顺利晋升小学高级职称。我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消遣性阅读:文学、历史、武侠、古诗词……也写了一些小资文字。

直到2008年的冬天,一切开始不同。

遭遇一样的阅读

2008年冬天,是我到孟州市育新小学的第二个学期,我担任毕业班数学教学工作兼班主任,教语文的是副校长谢晨光。知道我爱读书、爱写作,他安排我去参加了一个为期两天的讲习会,会上由干国祥、铁皮鼓、马玲等专家主讲,主要讲阶梯阅读。

当时我想,不就是读书吗?刚做教师的时候,我就带孩子们读,而且坚持了14年。课堂上,我会将自己看过的文学作品讲述给孩子们听,每天我们都会有一节自由阅读课,我们班孩子的书包里永远都装有一本课外书。我还经常和孩子们一起到大自然中去,去河堤上采风,去田间看庄稼,去河里捉鱼。哪怕在教数学的几年里,我也经常在自习课上给孩子们读金庸、读故事……这次会上讲的一定还是这些内容。

可是到了会上,却使我大开眼界,听到了我从来没听说过的新颖理念:阅读要按阶梯阅读,要有选择。阅读不是为了提高阅读与写作水平,而是为了滋养生命,为了给孩子铺展广阔的智力背景。阅读还要共读,师生共读,亲子共读,拥有共同的语言密码。

回到学校,我向谢校长谈了我对会上所讲的一些观点的疑虑:为什么要共读,自由读不是更有个性?为什么非要读诗,唯美的散文随笔不也挺好吗?为什么要读童书,哲理散文不更能对孩子有所启发?可是,渐渐地,在谢校长的启发下,我发现他们所讲的还是很有道理的,我不妨在教学中试着去做。

于是,按照讲座介绍的,我尝试着开展了师生共读,我们共读的书是《特别的女生萨哈拉》。这种读书方式对我来说很新鲜,因此也很投入。我上网搜索共读案例,学着让学生记录共读日记。很快,孩子们每天在日记里写读后感,而读日记成了我每天最盼望的事情。我和孩子们同喜同悲,有时候我的批语甚至达到近两千字。“萨哈拉”成了我们的语言密码,我们自己的愿望和梦想也逐渐被这本书照亮。临近毕业,我们每天都要留一节课作为我们的共读课,在课上,我们讨论,分角色朗读,讲述自己的梦想和愿望……没想到毕业时,孩子们反而取得了更加可喜的成绩。

我还记得飞――一个残疾孩子,因患脑瘫双腿无法行走,在学校他需要扶着凳子勉强前行,在校外他用三轮车代步。因入学时曾遭到拒绝,他比同班同学要大两三岁。他有一颗脆弱而敏感的心,经常会因为一些小事和同学们闹得面红耳赤,班上同学多数对他敬而远之。在读到萨哈拉说自己的愿望是成为一名作家时,他在共读笔记上写下了这样的句子:“我觉得自己就是萨哈拉,躲在操场的角落,大声地呼喊,自己是个孤儿。但现在我知道,虽然我腿有残疾,但我是有思想的,我可以阅读,可以写作,我的理想就是希望自己长大后可以自食其力,给家人减轻负担……”在这之后,我欣喜地发现:他的确在变,变得自信、开朗,对人有礼貌,懂得体谅别人。

为什么会这样?同样是阅读,为什么孩子的变化会这样明显?我不知道。我只是感觉到心底某种东西苏醒了过来,安宁与释然。

遭遇不一样的成长

从师生共读开始,我进入到了新的阅读世界:儿童课程,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共同体,有效课堂,校园文化,完美教室,卓越课程……这一切,以阅读奠基,在我面前徐徐展开。

2009年,送走了毕业班之后,我接手了一年级,改教语文。想着从此可以带着孩子们忘情地走在阅读的道路上是件多么惬意的事情!于是,常丽华老师的《走在农历天空下》成了枕边书,还上网查阅陈美丽老师的农历天空帖子,简单模仿着:到什么节气,人家读什么,自己也读什么。模仿过程中,很快发觉自己解读文本的能力很差,而简单的模仿忽略的是对面的孩子,使得课堂中缺少了生命的元素。于是,为了提升自我素养,我又开始了新一轮阅读。我阅读教育学、心理学著作,从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入手,每读一篇就写一篇读书笔记。可是,如此用心读了30节之后,却突然觉得自己读来读去只是读出了自己想要读的东西,而且,只是在读文字,无法联系上生活。

幸运的是,我又遇到恰逢其时的指引:焦作市教科所的张硕果老师向我推荐了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简称网师)。我申请加入之后立即选修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两相对比,我发现以前虽然爱阅读,却长期陷入消遣性的状态,缺乏思考的能力。从此,我开始摘抄,通过笔记再次回想作者的思路与书的结构。而在读其他书的时候,若遇到相似情境,再迅速把它们调出来反复揣摩;在教学中,遇到某些与书上相关的情况,也联系起来进行反思与实践。慢慢地,我开始感到自己的阅读品质在提升,逐渐开始有了与图书对话的能力。

与此同时,我几乎每天都在记录教室里发生的故事,记下自己的阅读思考,记下我们的晨诵、午读与暮省,记下我们的一个个活动……共写下了30多万字。这沉甸甸的30多万字,不仅让我在不断的反思、研究中得到了成长,将专业阅读和专业写作变成自己的生活方式,同样把父母们也带上了一条和孩子共同成长的道路。我的教育生活不再安逸,甚至每天晚上12点前几乎没有睡过觉。我每天发疯地读书,读书笔记写了一本又一本。我觉得自己很充实、很快乐。

这样的成长,还在继续――2012年10月9日,我到四川成都参加新教育写作研修培训班,这次培训颠覆了我的很多思想和行为。培训结束的作业是每个学员写一篇《我的得意弟子》的文章。我的文章表达的主题是呈现一个逐渐从内心朝向卓越的孩子,自己觉得这个主题还是不错的。可是培训班的王艳芬老师找我谈话,指出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不是有关写作技巧,而是从文章中所体现出的教育思想。我在和她的对话中既阐述自己的观点,又反思着自己。王老师说:“回到生活本身,回到人本身,人所有的我都有。真正把这句话体现出来,就能明白我说的意思。”用这样“简单”的标准来看,我突然发现自己完全不懂得教育。这种“倒空”的感觉让我惶恐而痛苦。2012年冬天,我成为“种子教师计划”公益项目的一员,开始尝试着用更纯粹的目光来关注教育,注视孩子。我经常静静地观察某些孩子,留意自己和孩子的每句对话,注意自己处理事情的方式,是否真正地把孩子放在了首位,是否尊重了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把横在自己脑子里的各种标准杠杆放下,回到孩子的本身,冷静客观地观察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生存状态,甚至生命状态。而我由此渐渐发现自己越来越懂得“教室”一词的含义,越来越明白“生命”二字的分量。

共同成就幸福

在不一样的阅读和不一样的生活中,“成就孩子的生命幸福”成为我心目中教育的终极意义。我期待在跟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发生内在的生命联结,渴望和孩子们建立更真实的师生关系,相互信任、敞开,彼此接纳。我把自己的所有精力和热情付诸在自己的教室,根据班上孩子的生命节奏和现状摸索前行,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完美教室。

我们拥有了全班同学参与的口风琴乐队。每天下午10分钟训练,每周两节音乐课时间钻研。这一次,我们想把口风琴和我们的农历天空课程结合起来,使得孩子的生命更加丰盈。

当然,我们继续晨诵、午读、暮省。我们继续以课外阅读推荐课为孩子们打开课外阅读的大门。结合我们教材的内容,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我相继向他们推荐了一系列的图书。我们继续共读课,在每个章节留下我们师生共同行走的痕迹,或圈,或点,或画,或批。我们继续分角色朗读,从中读到了自己,读到了父母的心,读到了理解与尊重,读到了自我的人生尊严。阅读,成为我们最为期待的时光。

通过孩子们身上的改变,通过活动的展示,阅读同时也唤醒了很多学生的父母,这些文化素养并不高的父母们,也下决心和孩子一起阅读。班上有个孩子,每堂课上仅仅是学会认字和写字就让他筋疲力尽,写一段话几乎是拼音大串烧,并且拼音也拼得面目全非。一篇课文读3遍仍然像“迸炒豆”,憋得满脸通红,写字的速度又如蜗牛爬行,让人急不可耐……家委会上,我读苏霍姆林斯基的句子给家长朋友们听,我给他们谈亲子共读的意义,我在黑板上写下史斯克兰・吉利兰的诗句:“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会后,他妈妈对我说:“党老师,我要做这样的妈妈。”从此,面对孩子的每一篇日记,她都会在不正确的拼音上进行更正,在不通顺的句子旁做润色,并且在每篇日记后面,她都会写上鼓励孩子的话。每到周末,她都要带着孩子到公园、河岸或田地,走进大自然,去观察,去感受,寻找日记的素材。她还专门买回鱼缸喂养小鱼,或是种花种菜,让孩子学习观察,平时坚持和孩子一起读故事……

这个孩子今后会长成什么样子呢?我不知道。但我深信,此时此刻他就在幸福地成长着。因为我也和他一起,遭遇了不一样的阅读,进行着不一样的教育,有着不一样的成长。

【童喜喜点评】

一个人躯体的成长,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停止,然后开始委顿,最终归于泥土。一个人的精神,却在生命的任何一个阶段,都可以重新开始,都可以继续丰盈,直至无限壮美,在时空里永生。

后者的成长,需要一些“不一样”来与日常生活碰撞,从而闪耀出火花。

但是,在这个信息无限丰富的网络时代,归根结底的“不一样”其实是缘自内心的相信:你相信教育可以在现状下与平常所做的不一样吗?你相信人生可以在平凡中又与多数人度过得不一样吗?

只有相信不一样,才能看见不一样,才会遭遇不一样,才会拥有不一样的现在与未来。

(责 编 子 君)

上一篇:“工作室”要工作 下一篇:慧灵不要隔断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