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间物”与鲁迅审美现代性思想的本土化特征

时间:2022-08-31 09:34:45

浅析“中间物”与鲁迅审美现代性思想的本土化特征

论文 关键词:鲁迅 审美 现代 性 中间物 文化模式 伦理本位主义

论文摘要:鲁迅与西方审美现代性思潮的联系,在当下鲁迅研究中早已不是一个新话题。但是,这些研究大多关注鲁迅在审美现代性谱系中-9其西方先导的“家族相似性”特征,而忽略了他的特殊性。实际上,鲁迅活跃在从传统向现代过渡转型期的

一、五四知识界的主流趋向:审美现代性的启蒙化解读

在西方,审美现代性是作为启蒙现代性的“反题”而出现的。启蒙现代性的核心是现性主义,它秉持的是利益最大化原则,它的目标是社会财富的外部积累。与这种利益最大化原则相伴随的还有两个最突出的特征:第一,空间向度上的同一性,即阿多诺所谓“同一性的 哲学 ”、“死亡的哲学”。第二,时间向度上的前指性,即 发展 主义的、进化论的现代 历史 观,或说是迷信未来的现代宏大叙事。审美现代性作为启蒙现代性的反题,首先要颠覆的当然是现性主义及其利益最大化原则,因此,审美现代性最突出的特征是非理性、体验性。同样与之相伴随的是两个与启蒙现代性相对立的突出特征:第一是空间向度上的个体性,这是对启蒙现代性同一一性原则的反拨,直指现代 工业 社会对人的主体性的剥夺。第二是时间向度上的当下性,审美现代性所推崇的体验是一种具有鲜明的当下性、现场性的活动,其时间观必然是强调当下的。而反对发展主义的宏大叙事;审美现代性的历史观,既不同于前现代的“退化论”,也不同于启蒙现代性的“进化论”,而是“变化论”。

总之,非理性、体验性、个体性和当下性是审美现代性的基本精神品质。但是,“五四”知识分子在对泊来的审美现代性思潮进行本土化阐释的时候,却没有看到或有意回避它与启蒙现代性的差异。在他们的阐释中,审美现代性不仅不是启蒙现代性的对立力量,反而与后者站在同一条战线上,而其根据便是,前现代是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共同批判对象;于是在批判前现代的基础上,

王乾坤认为,“中间物”思想在鲁迅的《野草》中《过客》一篇表述得最为形象而集中。《过客》中三个人物分别代表了当时知识界的三种话语:前 现代 话语、启蒙主义话语和审美现代性话语。过客对前两种话语都持批判态度,却最终选择“还是走罢”,不是理性的选择,而是聆听一种来自内心的声音。最终的结果是无意义的(它只是变化而非进化),因此可以说,其意义便在于这一个体生命与社会 历史 的双重过程中的体验。

至此,我们可以把握“中间物”思想的实质了:它是个体本位主义与群体本位主义的悖论式融合。一方面,“中间物”思想是个体性的、体验性的,以完成个体生命体验为目的;另一方面,这种个人体验又是以参与社会共同体的事业为内容的。一个“中间物”的存在体验,以个体要求为内在动因和终极目的,又以群体要求(历史要求)为外在规定和形式依托。启蒙现代性把群体价值绝对化、自足化,西方审美现代性又把个体价值绝对化、自足化;鲁迅的审美现代性则没有这种绝对化自足化倾向,个体价值与群体价值都不具备形而上学本体论的意义,而是相互依存、互为依据的。“中间物”思想这种悖论式的个体主义,正是鲁迅的审美现代性与其西方先导的差异所在,也是他对这一思潮所做的本土化改造。

三、一元文化思维与伦理本位主义:

上一篇:朝圣与旅游的文化人类学探析 下一篇:西方公共卫生评估的演化逻辑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