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北京精神”是首都文化建设的实践载体

时间:2022-08-31 09:15:29

培育“北京精神”是首都文化建设的实践载体

践行“北京精神”是时代的要求。首都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推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任务十分艰巨。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发挥首都国家文化中心的示范作用,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建设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中心,迫切需要有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巨大的智力支持。弘扬“北京精神”,目的就是要更好地凝聚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激发起全市人民的满腔热情和极大的干劲,更好地推动首都的科学发展。

以“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为主要内容的“北京精神”是一个有机整体。“爱国”是“北京精神”的核心;“创新”是“北京精神”的精髓;“包容”是“北京精神”的特征;“厚德”是“北京精神”的品质。

培育和弘扬“北京精神”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不仅要把这项工作融入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和全过程,而且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北京精神”,在首都科学发展中发挥好“北京精神”的特殊作用――

大力弘扬“北京精神”,就是要以为国争光为标准推动首都各项工作;

大力弘扬“北京精神”,就是要以更高的水平推动首都的科学发展;

大力弘扬“北京精神”,就是要全力建设和谐社会的首善之区;

大力弘扬“北京精神”,就是要不断提升首都市民的文明水平。

――刘淇:《践行“北京精神”推动首都科学发展》

当前,世界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以文化论输赢、以文明比高低、以精神定成败的格局。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的确立和定位,对北京精神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和更高的要求,也必然要求北京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城市建设和发展中来,为北京城市发展贡献精神力量。

“北京精神”是一种深层次的社会意识,是通过北京的规章制度、文化艺术、伦理道德、城市景观以及北京市民的行为方式包括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交往方式等方面体现出来的共同的价值观念和心理导向,是北京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在精神领域的集中体现和高度凝练,是北京的历史文化、建筑风格、形态格局及其市民的综合素质、文明程度、价值取向、精神信念、理想目标、道德面貌的综合反映,是植根于北京的历史、体现于北京的现状、引领着北京城市未来发展并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灵魂,是首都的“精神名片”。弘扬和培育“北京精神”是首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是首都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学习贯彻活动的深化为培育“北京精神”奠定了思想基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培育“北京精神”,首先也是最为重要的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凝聚所有北京人的力量和智慧,也应当使每一个北京人得到实惠,使他们的文化权益得到更加切实的保护,文化素养和文明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同时,培育、弘扬“北京精神”,就是要转变重经济轻文化、重物质轻精神、重“物”轻“人”的观念,从追求经济增长的单一发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这一意义上讲,培育“北京精神”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高度契合一致的。培育“北京精神”的活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载体,这是其一。其二,随着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的深入,北京市民对科学发展观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为培育“北京精神”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因此,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目标的“北京精神”建设也必将得到北京市民的认同和支持。

30多年改革开放取得的丰硕成果为培育“北京精神”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丰而知荣辱”。城市精神的创建依赖于一定的物质基础。当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才有足够的力量去从事精神、文化的建设。另一方面,如果只满足于单一的经济发展而不同时进行精神、文化建设的话,这个城市也只可能有短暂的繁荣,所以才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具体到北京,据统计,2009年北京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为10.1%,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国家和地区就开始进入中等富裕的行列。也就是说,培育北京城市精神已经具备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北京必须抓住时机,适时培育“北京精神”,实现城市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北京的文化资源优势为培育“北京精神”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生态土壤。城市精神是抽象的、深层次的东西,它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表现出来,如城市建筑、雕塑、广场、街道、风俗习惯、文化名人、市民素质和行为等,城市精神渗透于这些形式之中并通过它们得以展现、传播和升华。有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悠久的文化历史,城市精神才会厚实、富有历史感和感召力。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文化资源和智力资源丰厚、文化设施齐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猛、与世界文化交流频繁、市民文明素质较高、城市发展理念科学,这些都为培育、弘扬“北京精神”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和条件。

“人文奥运”和“人文北京”建设为培育“北京精神”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在“人文奥运”和“人文北京”建设过程中,北京的教育、文化、艺术和文化创意产业得到大幅度发展,北京市民的思想道德观念、精神风貌、价值观念、社会公德意识得到很大改善,北京的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度提高。更为重要的是,“人文奥运”和“人文北京”建设在文化建设和人文精神塑造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是北京独有的宝贵财富,也是培育“北京精神”需要参考和借鉴的东西。在“人文奥运”和“人文北京”之后提出培育“北京精神”的问题,就是抓住这一重要的历史时机,继承这些宝贵的财富,为北京新一轮的发展寻求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支持。

北京新的城市定位为培育“北京精神”提供了契机。北京确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的目标和定位,这就需要依据此目标和定位来谋划北京城市更高层次的发展,就要努力培育一流的市民素质、一流的人文环境、一流的城市形象,展现自身的文化魅力和影响,引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北京应当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培育“北京精神”,使北京的城市理念、价值观以及文化影响力向全国甚至全世界渗透和扩散,在全世界树立起北京的文化名片,从而提高北京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日前,以“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为主要内容的“北京精神”表述语最终确定下来。其中,“爱国”是“北京精神”的核心,是建设世界城市的必然要求。一个城市的出现、发展总是和整个国家、民族的历史、地域、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的。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它的存在和发展与整个国家的兴衰休戚相关。当前,北京提出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不仅仅是北京的城市发展目标,同样也是整个国家的目标;北京所承载和体现的不仅仅是北京单个城市的形象,它同时也必须承载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和进步,必须体现整个国家的形象,正像已经是世界城市的纽约、伦敦、东京分别代表着美国、英国、日本一样。同样,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也不能脱离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和深厚的中华文化的滋养,它必须依赖于整个国家的实力、地位和影响。国家的实力越强、地位越高、影响越大,北京的国际地位就越高,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速度就越快。如果中国在世界上没有地位和影响力,那么北京提出建设世界城市就不合时宜,也不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走在前列。所以,北京正在进行和将要进行的世界城市建设都必须站在国家整体的高度进行审视和发展,将北京城市自身的发展需求与国家的战略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主动从国家战略高度规划世界城市的建设。要以建设世界城市为抓手,扩大整个地区和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美誉度,通过世界城市的塑造引领国家的发展。文化上的自觉和自信就是爱国精神的表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受到了生存威胁,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文化逆差很大,包括首都北京在内的中国城市的对外文化交流显示出严重的“入超”。在这种情况下建设世界城市,必须找准定位,赢得发展主动权。北京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丰富的文化遗存,尤其是以独有的城市格局和建筑形式所呈现的独特历史风貌,是北京文化自信的源泉和资本,也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优势所在。在建设世界城市的过程中,北京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立足国家利益,推陈出新,打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文化。

“创新”是“北京精神”的精髓,是最能凸显城市竞争力的精神品质。要建设世界城市,创新精神必不可少。从全国范围看,北京拥有的创新资源最为丰富:大量的科技人员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大量的科研机构和高等学府。但是,和现有的世界城市相比,北京的创新资源和创新意识都是有差距的。面对客观情况,北京要尽力发挥优势、抓住机遇,以勇创一流、敢于争先的精神激励全市人民更新观念、放宽眼界、放大胆量、放开手脚,用新思路、新办法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创造一流的业绩。为此,北京需要做好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规划,使中关村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带动创新型城市建设;要使创意成为最能体现城市竞争力的核心价值,创造有利于创意人才、技术精英创业和发展的城市文化和软硬环境,将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价值观念、新的创造发明传向世界的每个角落,引领世界潮流和趋势。同时,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优化发展环境,切实保障政府、市场、社会三方面的力量都能介入到整个城市的决策、规划与管理中来。

“包容”是“北京精神”的特征,是世界城市必备的要素。世界城市本身就是世界文明融合的多元文化中心。世界城市纽约曾提出“纽约是所有人的第二故乡”的口号,彰显出纽约开阔的胸怀和大度的气质。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壮大的漫长过程中,北京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兼容并包的文化特色和价值观。全国不同民族、不同省份、不同地域、不同风俗和生活习惯的人都能平等愉快地融入首都北京,真正找到“家”的感觉。瞄准世界城市建设,北京更应该具有多元并存、开放包容的人文精神,致力于“把世界带到中国”,使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文化彼此交流融合,不同价值观、不同生活方式互相包容,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都从内心感到被接纳、被理解、被尊重,都能在北京安居乐业、生存发展。这样才能产生吸引力、凝聚力、创造力,同时保持一定的张力;才能推进社会进步、城市繁荣、文明提升;才能在世界这个大熔炉中锻造自己、提高自己,同时真诚地向世界展示我们努力奋斗的成就;才能摆脱世界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发展极化、社会隔离等负面问题,探索出符合和谐社会、共同富裕要求的世界城市建设的新途径。

“厚德”是“北京精神”的品质,最能折射出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世界城市不是靠投票来表决的,而是全世界人们通过内心来感受的,它能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如沐春风、身心愉快,大大增强对这座城市的好感和认可度。而“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道德是市民素质的基本前提。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实际上是连接中国和世界的窗口,每一位北京市民的言行举止,不仅代表北京的形象,一定程度上还代表中国的形象。对于正在建设世界城市的北京而言,提升市民的道德素质和公德水平,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目前来看,北京市民的道德水平整体向好,但也不乏公德意识缺失和道德实践不足的现象。比如,在交通公德方面,市民乱闯红灯、抢过马路、候车不排队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成为影响北京城市形象的瓶颈因素之一;在环境公德方面,随意丢弃塑料袋、废旧电池等导致环境污染,乱扔垃圾、垃圾不分类致使环境脏乱差,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建设世界城市的过程中,着力提升和彰显公共道德,弘扬文明道德风尚是至关重要的。

上一篇:加强环卫设施建设规划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首都环境建设精细管理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