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22-08-31 06:29:53

【摘要】最早提出媒介素养教育的国家是英国。1933年英国学者F.r.利维斯(F.r.Leavis)和丹尼斯・汤普森(Denys.Thompson)出版了《文化与环境:培养批判的意识》一书,首次提出媒介素养教育...

江西省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摘 要】在信息时代,大学生既是媒介的积极受众,又是媒介的活跃使用者,因此,媒介素养教育在高校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江西省4所高校的师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调查的结果显示:江西省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不容乐观,媒介素养教育在江西省仍处于起步阶段,师资队伍建设是当前最大困难。对此,本文建议江西省各高校可以开展多层次的媒介素养课程教学,做好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学方法,通过校内外各种媒介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能力。

【关键词】江西省高校 媒介素养教育 调查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4-0034-04

一 信息时代与媒介素养教育

早在1967年,美国传播学者格伯纳和他的同事就提出了非常著名的涵化理论(Cultivation Theory),他们通过一系列对电视内容的研究,发现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构筑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传媒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以及后来居上的手机等新兴媒体以强大的力量渗透到社会大众的生活之中。如今,我们生活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各种媒介传递的海量信息构筑成了不同于客观世界的媒介世界。此外,在媒介运营日益市场化的今天,商业化的侵蚀给大众媒介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日益严重。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大众媒介,越来越重视媒介产品的商品性和娱乐性,导致有偿新闻、虚假新闻、“三俗”新闻屡见不鲜。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认为:“正是媒介塑造和控制了人类的交往和行动的规模和形式。”①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现在生活在信息时代,海量信息构筑的“媒介现实”对我们的影响日益深远。面对汹涌的信息大潮,如果公众没有基本的信息甄别能力,不会科学地利用信息资源,将直接关系到公众的社会生活质量。对于青少年来说,对于信息的甄别与利用,还会影响到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塑造,因此,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种公民社会教育,它的提出与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最早提出媒介素养教育的国家是英国。1933年英国学者F.r.利维斯(F.r.Leavis)和丹尼斯・汤普森(Denys.Thompson)出版了《文化与环境:培养批判的意识》一书,首次提出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经过80余年的探索、发展与完善,媒介素养教育在理论上经过三次革新,在实践领域更是从欧洲席卷全球,形成了一场方兴未艾的社会运动。尽管各国对于媒介素养的概念表述不尽相同,但有大致的共同点,即“媒介素养是指公众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②。相应的,媒介素养教育大致包括如下内容:(1)掌握媒介基础知识、学习使用媒介。(2)学习理性解读媒介传播的信息及意义。(3)学会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己,服务社会。

二 江西省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调查

在如今的信息时代,大学生既是媒介的积极受众,又是利用媒介的活跃使用者。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到,当今媒介上充斥着大量的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各方面带来了不良的影响。究竟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如何,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媒介素养教育,目前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情况如何?本着这些目的,笔者于2014年3~5月,对江西省4所高校(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农业大学)的师生进行调研。期间,共发放问卷调查500份。其中,“江西省高校媒介素养教育问卷调查(学生版)”共发放420份,回收415份,有效问卷40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5.2%;“江西省高校媒介素养教育问卷调查(教师版)”共发放80份,回收78份,有效问卷7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3.7%。通过对问卷调查的分析,我们发现江西省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一些基本情况。

1.大学生对媒介的接触、使用情况

笔者调查的大学生,全部都是“90后”,他们是名副其实的“网络的一代”,他们的成长伴随着中国网络媒介的勃兴,因此很多大学生从小学起就已经开始接触网络媒介。从大学生平时最常接触的媒介情况(多选)来看,手机占绝对优势,已达到95%;其次是电脑,在大学生平时接触的媒介中占75.6%;再次是电视,然后是报刊,广播排名最后,仅仅占到8.5%,从此结果看,新媒介在大学生的生活中比重相当高,远远高于其他传统媒介。

在对大学生进行“能接受没有网络媒介的最长期限”问题调查时,31.5%的学生选择“一天”;40.5%的学生选择“一周”;14.7%的学生选择“半个月”;8.3%的学生选择“一个月”,还有5%的学生选择“一天也不行”。如果一个月没有网络和手机,大学生的反应如下:40.3%的学生选择“勉强接受,但会很想使用”;30.4%的学生选择“很无聊,很焦虑,对生活及心情带来较大影响”;还有21.1%的学生选择“受不了,会发疯,完全不能接受”;只有8.2%的学生选择“能接受,不会对生活有太大影响”。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于手机、电脑等网络媒体的依赖性越来越高,没有了网络,很多大学生会无所适从。

从媒介的使用情况来看,大学生使用手机的目的(多选),QQ、微博、微信等占86%的比率,其次是新闻资讯,占63.4%,听音乐、看小说、电影等占49.8%;手机游戏占49.8%;手机购物占13.3%,其他占8.5%。

在对新闻资讯内容的选择(多选)上,65%的学生选择“文体娱乐类”,48%的学生选择“生活服务类”,35%的学生选择“社会民生类”,27%的学生选择“时事政治类”,18%的学生选择“经济类”,另外,15%的学生选择“其他”。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于娱乐休闲与服务类的信息需求比重较高,而对时事政治和经济类的信息需求比重并不太高。

2.大学生对媒介及媒介内容的理解、利用情况

在“信息时代的海量信息是否会影响您”的问题上,65.4%的学生选择“会”;34.6%的学生选择“不会”。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新闻资讯,您是否有自己独立的判断与见解”问题上,36.3%的学生选择“有”,63.7%的学生选择“没有”。在“您是否轻信过假新闻”问题上,78.5%选择“是”,21.5%选择“否”。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在信息判断、媒介批判的意识上相对较弱。

在“新闻资讯的真实性上,您觉得哪一类媒体最权威”这一问题上,电视媒体占到59%;报刊媒体占到35.7%;而网络媒体仅仅占到5.3%,没有学生选择手机和广播这两个选项。此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大学生利用新兴媒体的比重非常大,但是传统媒体在权威性上在大学生的心目中仍然占有绝对优势。

在“是否能够正确判断网络谣言,做到不信谣、不传谣”的问题上,50.7%的学生选择“能”,31.3%的学生选择“不能”,还有18%的学生选择“我不知道”。

在“能否熟练利用媒介进行学习和生活”的问题上,63.4%的学生选择“能够,但是还需要学习”,16.3%的学生选择“非常熟练,完全能够”,14.3%的学生选择“不太熟练”,还有6%的学生选择“完全不会”。

在“你会在上课或学习时间玩手机吗?”的问题上,49.8%的学生选择“偶尔会”;29.2%的学生选择“经常会”,16%的学生选择“很少会”,只有5%的学生选择“基本不会”。

在“你觉得手机、电脑等网络媒介对你的学习有何影响”的问题上,35.2%的学生选择“影响很大,弊大于利”,28.2%选择“影响很大,利弊参半”,25.3%的学生选择“影响很大,利大于弊”,只有11.3%的学生选择“影响很小”。看来,大部分的学生都认为手机、电脑等网络媒介对学习有较大影响。

3.高校师生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认知

我们针对高校教师设计了一份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相关问题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73.5%的教师认为“学生媒介素养不高,需要提高”,20.2%的教师认为“学生媒介素养挺高,不需要学习”,另外有6.3%的教师选择“不清楚”。这个结果与针对高校学生设计的问卷调查结果基本吻合。70.8%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媒介素养不高,需要提高”,22.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媒介素养挺高,不需要学习”,另外有7%的大学生选择“不是很清楚”。

在“你所在的学校是否开设了媒介素养教育课”的问题上,74.3%的教师选择“没有”,20.6%的教师选择“已开设”,6.1%的教师选择“不清楚”。这个结果与针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基本吻合。在回答“您是否希望高校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问题上,58%的教师选择“同意”,26%的教师选择“不同意”,16%的教师选择“无所谓”。同样的问题,45%的大学生选择“同意”,35%的学生选择“不同意”,另外20%的学生选择“无所谓”。

回答所在学校已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教师中,79%的教师选择所在学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开课方式是“融入专业必修课中”,12%的教师选择“班会、讲座、报告等形式”,另有9%的教师选择“公共选修课”。而在针对大学生的调查中,媒介素养教育应该以何种开课方式出现,78%的学生选择“公共选修课,以考查结课”,15%的学生选择“公共选修课,以考试结课”,7%的学生选择“必修课,以正规课程考试结课”。

在“您认为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应该注重塑造大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多选)的问题上,高校教师认为“媒介分析与批判意识”“媒介法规与伦理道德”“媒介使用技术”这三项能力的培养最为重要,大学生认为“媒介使用技术”“媒介分析与批判意识”“媒介信息制作”这三项最为重要。

如果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您认为当前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在这个问题上,40%的教师选择“师资队伍的建设”,29%的教师选择“教材选用及教辅资源的建设”,20%的教师选择“教学方法与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展”,11%的教师选择“硬件设施的完善”。

三 分析与总结

根据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对于江西省高校的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江西高校大学生媒介使用频率较高,但媒介素养较差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于新媒介的依赖程度相当高,有95%的学生最常使用的媒介是手机媒介,另有75.6%的学生选择电脑。由此可见,网络媒介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最突出。学生或多或少存在着“网络依赖症”,在回答“如果一个月没有网络和手机时”,超过半数的大学生无法忍受,只有8.2%的学生完全不会受到影响。与此同时,大学生普遍认为网络上的海量信息对他们的认知会带来较大影响,有78.5%的大学生曾经轻信过网络假新闻,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对于网络谣言无法正确判断。有意思的是,虽然大学生普遍接触的是网络媒介,但是在他们心目中,传统媒介的权威性要远远高于网络媒介。

从调查中也不难看到一个值得忧虑的现象,那就是手机等网络媒介对大学生学习时间的侵扰。调查显示,有79%的学生在课堂或学习时间玩手机,只有5%的学生表示在学习时间从来不玩手机。由此,我们不得不思考,作为未来栋梁的中国大学生,对于手机等网络媒介有着非常高的依赖,但对于良莠不齐的信息,他们又缺乏分析判断的能力,这是非常不利的。因此,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环境,教会大学生正确使用各种媒介,正确判断媒介内容,在多元的信息环境中培养批判吸收、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当前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2.江西省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开设不多,但师生需求较高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江西省高校尚未独立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部分已开设此门课程的高校,主要面向的是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学生,教学方式以融入专业必修课或者通过班会、讲座、报告等形式开展。

但是,不管是对教师的调查还是对学生的调查,我们都发现,师生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需求非常强烈,教师中有超过半数同意开设此门课程,学生中也有45%的同意开设。

3.师资队伍建设是目前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主要困难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担任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教师主要以新闻与传播专业教师为主,他们更多从专业的角度来教授学生,如果要把此门课程作为一种通识教育,那就需要吸收更多的师资力量,现有的教师队伍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各高校需要整合各方面的现有力量,吸收新的教学人才,开展相关课程的培训,建立丰富的教学资源库。

四 对策与建议

麦克卢汉说过:“媒介文化已经把传播和文化凝聚成了一个动力学过程,将每一个都裹挟其中。生活在媒介文化所制造的仪式和景观之中,我们必须学会生存。”③纵观全世界,部分西方国家和地区已经有了一整套完善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但是我国在这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部分地区仍然处于空白状态。根据调查结果,对于江西省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

1.开展多层次的媒介素养课程教学活动

目前,江西省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尚未成立,大学生对于媒介素养的认识,更多散见于新闻学、传播学的专业教学活动中。因此,媒介素养教育要从专业化走向通识化,就需要转变转念,开展多层次的教学活动。

对于有新闻学、传播学专业的高校,可以针对本专业学生开设相应的专业必修课程,并以正规考试结课。同时,利用校级报刊、广播站、电视台、网站等校园媒体,做好宣传工作,让其他专业的同学了解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关注及兴趣。

对于还未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高校,可以采取公共选修课的形式,进行试点教学,或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修养这门课程中,作为专门的章节进行教学。

对于条件相当成熟的高校,可以将媒介素养教育由公选课改成必修课,使之成为大学生的通识课程。

2.做好师资培训,改进教学方法,建立共享的教学资源库

师资队伍的水平决定着媒介素养教育的水平,也决定了大学生对于此门课程的兴趣。总体来说,江西省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师资力量比较匮乏,因此,师资培训是一个重要的过程,要通过师资培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对此门课程的兴趣。

媒介素养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的改进必不可少。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案例讨论、新闻热点解读、具体媒介分析、邀请专家学者进行座谈等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

同时,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建立共享的教学资源库,增强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媒介素养。

3.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堂内外开展各种媒介实践活动

增强大学生媒介实践能力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一环,可采取课堂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方法来展开实践教学。

在课堂教学上,可以充分利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注重应用教学。侧重教授学生网页制作、新闻摄像、图形、动画、声音以及视音频剪辑等媒介技术性内容,提升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利用媒介的能力。在课外教学上,可以建立相应的兴趣小组、社团组织来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建立公共网络平台,让老师和学生有一个平等发言与讨论的机会。教师也可根据教学内容布置相应的课外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理论知识更好地转化成实践知识。

同时,校内各种媒体应尽可能给大学生各种实践的机会。如校报、校刊、校广播站、校电视台等应该给大学生各种撰稿和编辑的机会。当然,因为网络媒介无所不包的性能使它将会是未来开展媒介实践的主要渠道,通过校园论坛、校园微博、校园微信等各种形式的网络实践活动能够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其中。

媒介素养教育是一场社会运动,除了学校,还需要家庭、社会等相互配合。因此,校外实践也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一环。学校可以与其他媒体单位签订协议,建立校外实践平台,大学生通过参观媒体单位、参加各种形式的节目或直接进入媒体单位进行实习等形式来进行实践,使媒介素养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注 释

①③〔加拿大〕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河道宽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33、426

②荣建华.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34

参考文献

[1]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6

[2]吴鹏泽.基于资源共享的广东省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6)

[3]徐春玲.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以上海市部分高校为例[J].新闻界,2013(7)

[4]袁军.媒介素养教育的世界视野与中国模式[J].国际新闻界,2010(5)

上一篇: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思考 下一篇:创作从儿童诗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