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国际语言氛围,为莱芜市的对外经济发展服务

时间:2022-08-31 05:56:34

营造国际语言氛围,为莱芜市的对外经济发展服务

摘 要:对外贸易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外语在国际贸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有着良好的国际语言环境和外语氛围的城市,必将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者,同时会极大地提升城市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阐述外语在对外经济发展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对如何营造优质的外资投资、对外贸易环境,更好地为对外经济发展服务提出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外语;经济发展;地方政府;投资环境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2-0090-03

一、对外经济的重要性

中国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进出口总额逐年增加,2001年全年进出口总额为5 090.5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2 661亿美元,进口额为2 435.5亿美元;2007年全年进出口总额为21 738.3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12 180.2亿美元,进口额为9 558.2亿美元。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增长速度连续六年保持在20%以上,进出口总额增长了4.27倍,在世界贸易总额中居于第三位。

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对中国经济的增长做出了很大贡献,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在发展的广度、深度和速度上都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外经济有力地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弥补了中国建设资金的不足、加强了重点项目和国民经济薄弱环节的建设;引进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填补了中国某些技术的空白,使一些重要产品的生产技术日趋现代化;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积累了资金。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办企业,扩大了国家的利税来源;扩大了劳动就业,有利于安定团结局面的巩固和发展。通过对外经济贸易活动政府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这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也是不能低估的。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有力地配合了中国的外交工作,对创造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良好国际环境也作出了贡献。

二、外语在对外经济中的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对外语类人才的需求也与年俱增。现代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让人感觉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地球犹如一个大“村落”。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与沟通越来越紧密,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体育等方方面面。而这些交流与沟通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必须解决语言上的障碍。世纪之交,中国申奥成功,“入世”道路打通,上海将成为2001年世界博览会的举办城市,这无疑为外语人才提供了极好的就业机会,然而这些则是全球化进程的几个大的插曲。全球化的进程势不可挡,为使用外语提供了可能的环境,也使外语学习成为社会的迫切需求。体现这个时代特色的全球化是建立在语言交流基础上的经济全球化,无论是世界经济的信息化,还是世界经济的市场化、自由化,没有构成交流的语言,将是一化不化;要想从一化不化到一化百化,外语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

三、建立外语服务平台,促进涉外经济发展的策略

(一)注重外语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1.依托高校,发展社会外语教育培训。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是我市唯一的高等学校,我市要充分利用莱芜职业技术学院的外语师资力量,学校的教学设施,努力培养为莱芜涉外经济发展服务的国际化、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开拓出国留学、专业进修、出国(境)高级外语培训等多层次外语培训研修渠道。

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外语培训。本着“政府推动、学校组织、企业参与、群众受益”的原则,鼓励高等学校、社会培训机构、专业翻译公司与国外培训机构合作,面向社会不同人群,有计划地组织外语公益培训;鼓励有条件的单位自发组织开展外语培训、外语角等活动。组织高校的外语教师、学生成立外语志愿者服务团队,联合其他社会相关机构,长期为行业单位、社区提供外语服务。对社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形成合力,力争为莱芜外语环境建设提供强大、持久的动力。

2.有目的地引进外语人才,特别是小语种人才的引进。到2013年,我市进出口市场达到151个,同比增加6个。亚洲市场是我市主要出口市场,2012出口42636万美元,在我市的对外贸易及对外合作中,除去英语外,韩、日等小语种的人才需求较大。政府可以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范围和业务需求,帮助企业联系相关高校有针对性地引进及培训小语种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3.建立外语人才资源库。外语人才的培养和储备需要长期的准备和积累,以莱芜职业技术学院、莱芜市翻译家协会、莱芜市外语培训机构为基础,广泛开展外语学习交流,逐步建立外语人才库,搭建起外语人才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使我市的外语人才人尽其才、人尽所用,使涉外企业之间做到最大限度的外语人才资源共享,促进莱芜市对外服务的水平和效率。

(二)加强外语语言环境建设

1.抓好学校外语教学。一个城市良好的外语氛围的创造,要从学生抓起。做好学校外语教育教学、课程建设与改革。充分借鉴国际成功经验,探讨改革外语教学方法和考试制度,采用先进教学手段,积极进行双语教学及多语种教学试验。鼓励中、小学开展外语教学试验,有计划地推行从小学到大学阶段的系统外语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加强师资尤其是中、小学外语师资的培训力度,更新外语教学理念,提高外语教学能力。创造有利条件,吸引高质量外籍教师参与外语教学工作。

2.组织市民喜闻乐见的外语活动。建设高水平的国际语言环境,首先需要提高市民的整体语言能力。通过提高外语人口基数,使大部分市民掌握一定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具备相当的外语应用水平和对外交流能力。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会展中心、公园等公众场所,定期举办“市民讲外语系列公益讲座”、“市民讲外语系列竞赛”、“中小学生外语口语、演讲比赛”等系列活动,形成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精品外语活动。鼓励企业、学校等教学资源参与举办大型群众性外语学习活动,激发市民外语学习的热情,提高普通市民的日常外语交流能力。

3.以窗口部门和服务行业为突破口,全面提高外语服务水平。以交通、旅游、商业、邮政、金融、卫生、文博、公安等行业和部门为重点,带动全市服务行业和窗口部门外语水平的全面提高,促进外语在政府对外交往活动中的普及。部分部门尤其是涉外服务部门,要制定行业英语服务无障碍标准、外语和国际交往知识培训计划、考核体系,建立行业外语人才库,鼓励编制行业外语规范用语丛书,开展行业内外语比赛和学习交流活动,采取分级培训、重点提高的方式,将外语水平与上岗、考核、奖励措施等挂钩,逐步提高从业人员对外服务水平。

四、增强城市公共设施对外服务功能

(一)规范公共场所双语标识

根据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英文译法国际通用准则,有步骤地设置、修改和规范道路交通、旅游景区、博物馆、商业场所、文化设施、地铁公交、医疗卫生、体育场馆、环卫设施等公共场所和设施的图标,编辑增加莱芜特色产品、特色景点、特色文化等英文的说明书,介绍文本。规范各类场所菜单的英文译法。大力推广菜单英文译法标准,全面推动全市餐饮、宾馆饭店、文化娱乐等相关单位英文菜单的普及和规范。规范全市组织机构、职务职称英文译法。通过培训、交流、检查等活动督促全市各相关单位加强对各自名称、所属单位、所属处室及人员职务职称的规范使用工作。

(二)研究构建多语言服务平台,完善城市外语咨询服务系统

1.完善多语言咨询服务系统。在市级综合服务中心、涉外管理部门和服务单位增设中、英双语服务热线、信息导航系统和查询电话,为来我市的外国人的工作、生活提供便利的咨询服务,听取并收集外国人对莱芜建设现代化都市的意见和建议。

2.设立多语言电话服务热线。发挥高校专业力量,研究建立统一的多语言服务中心,提供服务全市的多语言翻译服务,为在莱芜的外国人解决实际困难。

3.建立多语言网络服务系统。在“莱芜在线”等网站建立首都多语言网络服务系统,第一时间用多种语言城市法规政策、经济文化动态、生活服务信息等最新资讯,提供信息查询服务,为在京外国人切实提供帮助。

4.提高旅游咨询中心的外语服务水平。在外国游客聚集的旅游景点增设旅游咨询中心,提供双语咨询服务,以及包括导游手册、景点介绍、地图、时刻表等在内的多语言印刷品和宣传中华文明的书籍刊物。其他有条件的旅游景点可提供多语言服务,满足国内外游客多样化需求。

5.提高外语专业服务市场规范化程度。规范外语翻译市场,积极促进翻译协会、外语培训机构协会等行业协会组织的建立,通过行业协会组织加强莱芜市外语服务产业的自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不断提高翻译公司和社会外语培训市场的规范化程度。

(三)加大媒体双语化建设力度

1.开发制作外语类广播、电视节目。开发外语广播、电视节目。积极在报道中增加双语内容,与外语教育专家和外语培训机构合作录制外语教学节目,为市民学习外语和了解外国文化提供服务。

2.提高平面媒体双语化水平。市属报纸增设双语栏目,进一步加强双语新闻报道力度。努力提高双语报道质量。发挥新媒体作用,利用互联网、手机等为媒体双语化发展搭建平台。

3.出版发行外语书籍。鼓励各类院校和出版机构编写、更新一批面向市民和不同行业人群的教材和音像制品,出版适应国际化人才需要的双语专题出版物,加大外语学习书籍和报刊的出版量及发行量。增加中、外文对照的日常用语手册发行量,供来京外国人学习汉语。

五、大力挖掘社会外语人才资源,组建一支高素质、国际化的外语志愿者队伍

通过公开招募、自愿报名、合理使用的方式,广泛吸纳立志于社会公益事业、具备外语技能的中外青年和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开展形式多样的城市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志愿服务活动。

(一)建设“莱芜市国际语言环境改善工作志愿者”队伍

以市民讲外语志愿者队伍为基础,组建“市国际语言环境改善工作志愿者”队伍。向社会公开招募志愿者,在广泛招募高校学生志愿者的同时,重视吸引离退休外语人才、高校外语教师等专业人士,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建立和完善服务基层的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机制和管理机制。建立志愿者资料库,储备一定规模的外语人才,保持志愿者队伍相对基本稳定。

(二)服务市民外语普及活动

组织志愿者深入社区、街道、窗口行业和机关,开展形式多样的外语培训活动,在巩固市民讲外语活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帮助普通市民、窗口行业从业人员和机关干部进一步提高对外交流水平和国际交往意识。

(三)参与各类大型国际活动

组织志愿者在全市大型涉外活动和大型外语学习活动中发挥作用,承担任务。通过工作实践,不断增强志愿者的服务意识,提高志愿者的服务能力。

(四)加强志愿者培训

通过集中培训、社会实践、交流观摩等方式,使志愿者了解国际交往礼仪、外国风土人情、饮食习惯、宗教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志愿者的综合素质。举办专题国际研讨会,开展志愿者国内外交流观摩,建设一支符合国际标准,国内一流的志愿者队伍。

参考文献:

[1] 郁文蕾.外语教育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0,(5).

[2] 钱伟.外语人才对四川经济发展的作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12).

[3] 李闻梅.外语人才对保定经济发展[J].财经界,2010,(3).

[4] 王晓秋.谈英语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经济视角,2008,(5).

上一篇:浅谈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利率上调对中国住房市场影响的动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