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偏 聚焦 创新

时间:2022-08-31 05:19:36

纠偏 聚焦 创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已颁布半年多了,已有众多的专家、学者对其作了详细而深入的解读,在此,本人仅就与一线教学关系比较密切的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在纠偏中追求完善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实施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一些偏差。2011年版课标直面这些偏差作了必要的纠正,以使课标更加完善。

1.纠理解之偏

实验稿推出十年,奠定了语文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基础,然而,由于理解上的片面,语文教学中出现了一些偏差。2011年版课标对这些偏差及时进行了纠正,使之更加完善。如实验稿曾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是针对当时的语文教学现实提出的。当时,“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在语文教育界还比较普遍,有的人还很“刻意”,语文教学“理科化”的倾向比较严重,不符合语文教育的特点,因此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里阐明了不赞成“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的观点,这对语文教学是很有意义的。但是,由于理解上的偏差,导致现今的语文教学出现了淡化甚至回避语文知识的倾向。实验稿提出的“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不是不要语文知识,而是不要“刻意追求”。语文知识应该是语文课的教学内容,语文知识本身就是语文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是说,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给学生有用的知识。为了纠正理解的偏差,2011年版课标已把这句话从“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删除,取而代之的是在“教学建议”部分提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在此基础上,2011年版课标进一步指出:“本标准‘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涉及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体、文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指导与点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形成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语感,而不在于对知识系统的记忆。因此,要避免脱离实际运用,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整’的讲解与操练。”2011年版课标在附录中还列出了“语法修辞知识要点”。所有这些,都能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语文知识教学的目的、内容、方法、途径、注意事项等,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准确地把握一个“度”。

2.纠操作之偏

纵观这几年的语文教学,改革成果是喜人的,但仍有不少存在问题,尤其在操作层面出现了不少偏差。如识字写字要求过高,每个字都要求“四会”,学生难以承受;阅读教学中“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逐字逐句的过度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等现象时有发生。针对操作中的各种偏差,2011年版课标给予了明确的纠正。如明确提出“低年级阶段学生‘会认’与‘会写’的字量要求有所不同。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认少写’,要求学生会认的字不一定同时会写”。2011年版课标后面附有“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建议先认先写“字表”中的300个字,逐步发展识字写字能力。2011年版课标还对写字习惯和质量提出明确要求,规定“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这些规定、要求,使得我们在实际操作中不会再出现偏差。再如,针对一些老师对教科书随意处理的现象,2011年版课标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跟实验稿相比增加了“教科书编者”,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更加重视课文,能够从课文前后获取相关信息,把握单元主题,关注阅读提示和课后习题等,使语文学习更有针对性,能够更好地把课文的例子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而对于教学中学生不是把课文读熟读懂,而是脱离文本随意发挥的现象,2011年版课标增加了“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的要求,纠偏意图明显。

3.纠表述之偏

实验稿经过十年实验,发现有些地方表述不是十分严谨或是有些偏颇,2011年版课标及时进行了调整,如将实验稿“基本理念”第一条中“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理解”一词删除,因为“理解”就包含在“运用”之中;将“祖国语文”改为“祖国语言文字”,更加明确具体。再如,“教学建议”第三条“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中,将实验稿中“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改为“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强调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并且方法是“渗透”,表述更加准确、合理。又如,在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与内容中,实验稿列举了说明性文章、叙事性作品和诗歌三类文体,但事实上,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也有接触,且实用性很强。所以,在2011年版课标中增加了“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的表述,这样就能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图册、表格、数据、凭证单、图示、公交站牌、使用说明书等文本,加强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当然,2011年版课标中有许多地方的表述进行了增、删、改、调,只要我们将实验稿与2011年版课标两相对照,细细研读,认真体会,就一定会有许多新的理解、新的收获。

二、在多元中聚焦核心

作为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得较多的一个词语,“多元”使语文教学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但多元是否需要中心?是否需要重点?有没有一个核心?这些一直是不少老师思考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2011年版课标给予了明确的回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多元目标中聚焦核心目标

2011年版课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按照四个学段,分成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第一学段为“写话”,第四学段为“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大板块设计课程目标和内容,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多元性。但多元不等于没有重点,2011年版课标在“课程性质”里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由此可见,2011年版课标将语文课程的多元目标聚焦于核心目标——“语言文字运用”。对于“语文”,曾有多种争论,有的说是“语言和文字”,有的说是“语言和文学”,有的说是“语言和文化”……2011年版课标虽然没有明确界定(事实上也无法界定,语文中除了有“语言”,当然还有“文字”、“文学”和“文化”),但不管是什么,其核心内容都是“语言文字运用”。在语文课程中,学生要学习的不仅仅是“语言”和“文字”,而是要在“运用”上多思考、多探索、多下功夫。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量的字、词,还要掌握大量由字词构成的言语运用范例,通过这些范例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从而学会根据表达目的、对象和语境的特点获取信息,掌握表达交流的技巧。那么,“语言文字运用”又包括哪些内容呢?2011年版课标在“前言”部分指出:“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这就告诉我们,“语言文字的运用”既是“实用”的,又是“审美”的,只有将“实用”与“审美”结合起来,语文教学才是和谐、完美的。

2.在多元价值中聚焦核心价值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在经济全球化、现代化的背景下,新异思潮席卷而来,信息的快速传输使学生的价值观受各种思潮的影响,因而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体现在语文教学中,正如2011年版课标中所说的那样,“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对于这样的“多元”,我们“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但“尊重”不等于“放任”,而是一种“引导”。小学生还处在心理不成熟的时期,缺乏对是非、美丑、善恶的辨别力,他们对事物的看法、感悟是以他们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这些经验可能是积极、健康的,也可能是消极、不健康的,这就导致他们的价值观可能出现偏差。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语文教学必须责无旁贷地立足于民族精神,培植青少年的民族根基。因此,2011年版课标在“前言”部分指出,语文课程要“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更是对“价值取向”作了具体的描述,突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作用,这样既重视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学科中的要求,又符合语文课程的特点,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

3.在多元途径中聚焦核心途径

语文课程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应该是多元的。然而,“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可见,在多元途径中,2011年版课标根据语文教育的特点,优选“语文实践”作为核心途径。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实践性”强调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积极、能动、主动地建构听说读写的活动,而非消极、被动地接受语文训练,其最终目标在于让学生学会并驾驭语言文字这种工具。那么,如何达到这个目标?自然是“语文实践”,具体说,就是“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只有这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得以发挥,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才能真正得以培养,他们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在继承中体现创新

2011年版课标历经四年的修订,保持了实验稿的改革精神和结构框架,同时又根据十年来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针对课程改革实验中发现的问题作了修改和调整,其基本定位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导语文课程改革,使其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更加符合我国语文教育的规律,更加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因此,在继承中有创新,继承与创新的和谐得以充分体现。

1.调整要求,使目标更合理

2011年版课标在继承实验稿“课程目标”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一是将“课程目标”改为“课程目标与内容”,显得更为准确;二是表述更为清楚,相关目标与内容进行了合并重组,对一些重要的内容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和完善,最为明显的,就是调整了部分教学要求,更加切合教学和学生的实际。如“识字写字”部分,对于识字量的要求有所降低,强调“多认少写”,但对识字写字的习惯和质量更为重视,明确“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教学内容”,“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2011年版课标还对各学段写字要求有明确的规定,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就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再如,关于第一学段的“写话”要求,实验稿提出“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而2011年版课标则提出“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两相对比,发现要求既有提高又有降低,提高的是增加要求“留心周围事物”,降低的是不再要求“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这样的调整更符合学生的实际,要七八岁的孩子能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确有“拔高”之嫌,而“留心周围事物”是“观察周围世界”的前提和基础,低年级学生应该做到,也能够做到。

2.提示方法,使操作更便捷

作为国家对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作为管理和评价课程的依据,作为教材编写、教学评估、考试命题的依据,2011年版课标保持了实验稿的改革精神和结构框架不变,但为了教师操作更便捷,又给教师提示了许多方法。如在“附录”中新增了语文专家推荐的《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该“字表”中的300个基本字包含汉字的各种笔画类型和基本间架结构类型,学生真正掌握后,学习其他字可以少花力气,所以,2011年版课标“建议先认先写‘字表’中的300个字,逐步发展识字写字能力”,这样,教材编写也好,教师教学也好,都有了具体的目标。再如,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那么,怎样才算“有感情地朗读”?2011年版课标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告诉我们,“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这既是要求,又是方法。又如,在“评价建议”中,提出“评价方法除了纸笔测试以外,还有平时的行为观察与记录、问卷调查、面谈讨论等各种方法”,“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的成长记录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除了等级和分数以外,还可用代表性的事实客观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并提出建议”。这里采用了例举的方式提示了我们许多方法,便于我们参照执行。

3.增加内涵,使实施更规范

实验稿中大部分说法被沿用,但2011年版课标增加了内涵,表述更具体,势必较少争议,使课程实施更科学、规范。如“课程基本理念”中坚持使用了“语文素养”这一核心概念,在表述时,除了调整个别词语和语序外,增加了“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都知道,掌握基本学习方法,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是培养语文实践能力,学会终身学习的重要基础。这样的增加,使得我们对语文素养的认识更明晰。同时增加了“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这就为后面的“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指明了途径和方式,尤其是“和谐”一词的提出,内涵丰富,值得细细体会。再如,关于“价值取向”问题,实验稿就是“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么一句,而2011年版课标则是这样表述的:“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很明显,2011年版课标的表述明确、具体,可以帮助教师克服实际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2011年版课标凝聚了多方面的关心和智慧,内容丰富,内涵深刻,以上只是本人学习的点滴体会,仅作抛砖引玉,激起广大语文教师学习、研究、实践2011年版课标的热情。要想真正领会其精髓,需要我们细细研读,深深思考,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

(瞿德泉,南通市通州区教学研究室,226300)

上一篇:语文教学要正确运用聋人手语 下一篇:基于儿童立场的生活作文理念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