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贴“纠偏”

时间:2022-08-29 05:31:19

补贴“纠偏”

盛夏将至,到商场买空调的消费者愈发多了起来,他们发现,有些型号的空调买了还能拿补贴。这是6月1日起开始正式实施的节能家电补贴政策。根据政策目标,国家将安排360余亿元财政补贴助推节能产品消费,有业内人士指出,该额度比实施了三年的首期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补贴额度的总和还要多。

统观历年来的财政补贴,资金数量和项目种类的激增趋势告诉人们,财政补贴正在对经济社会进步发挥着良好的作用力,同时前进过程中的客观问题也亟待去解决。

政策设计与协调

财政部数据显示,2007年以来,中央财政累计安排3380多亿元资金支持节能减排,加上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共同带动社会投入上万亿元。有业内专家指出,要使资金有效落地,科学的政策设计与协调必不可少。

以屋顶太阳能补贴计划为例,在这之前的补贴,更多发生在生产端,通过补贴鼓励企业生产产品。该计划将补贴的环节转移到消费阶段,补贴鼓励消费者购买产品,再通过市场吸引企业生产,政策的设计方式更加科学,不过其间也存在一些问题。开发商购买并且安装了设备就可以得到补贴,但是设备虽然装在屋顶上,业主能不能使用却缺乏监管,很多设备因此成了摆设。“这为我们提出一个要求,在财政补贴的制度设计上,能不能真正把节能产品的利用做到实处才是最关键的。”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区域财政研究室主任傅志华说。政策设计好,与之配套的指导理念也需要再优化。

设备闲置无疑是资源的浪费,成因背后体现的是部门之间的协调效果。补贴项目作为国家重视的工作,很多部门都希望参与其中,一旦项目涉及多个部门,而又无法形成部门间良好的协调机制,导致的结果就会是条块分割,也就无法发挥政策应有的效用。

“节能减排财政补贴政策涉及多个方面和种类,设计和推行政策的基础条件是完善的基本制度,如果相关制度改革不到位,那么很多补贴最后都会流于形式。比如一些能源价格的改革如果不加快步伐,很多补贴的效果都要打折扣。改革过程当中,不可避免会产生新的矛盾,这时有选择的进行补贴是必要的。”傅志华说。

傅志华认为,此次新政策的出台很大程度上是寄希望于多种政策效果的叠加:从扩大消费,拉动内需的角度看,这是目前宏观经济形势所决定的必要的政策措施;从节能减排的政策角度看,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更是值得肯定。“国家对节能减排很重视,这方面的补贴也很多,效果也不错。不过,如果补贴项目种类过多、过细,效果未必都能充分发挥出来。比如节能汽车补贴,一辆节能汽车3000元的补贴对于部分买车者来说影响有限,一些经销商还往往把正常的促销优惠与政府节能补贴混为一谈,弱化了政府政策的影响力。不过,有这么一项补贴,宣传性的效果还是有的,起码表明了政府的重视和引导。”

政府与企业的定位

在日前公布的首批享受节能补贴的产品目录中,入围企业包括国内知名的一线品牌和地方龙头家电企业。看着这份目录,不少人觉得这和之前家电下乡时的企业目录有着几分相似,实力雄厚的大企业首当其冲,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却难以入围。一份目录,提醒了人们思考在政府与企业的补贴关系中,政府的补贴思维该如何定位的现实问题。

这种定位思维的直观体现,是补贴政策的门槛制定。傅志华指出,以节能减排领域的补贴为例,很多政策设计时要求一个项目的节能量达到一定的标准后才有资格享受补贴,这对于大企业来说是比较容易实现的,而小企业本身一个项目的节能量就不是很大,所以常常被挡在政策门槛外,这是客观存在的问题。

当财政补贴“一边倒”式入了大企业的口袋时,就形成了市场公平环境的不平等,于是相关部门对此进行了技术性“纠偏”。去年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下发了一项关于开展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工作的通知,选择了包括北京、深圳、重庆、杭州、贵阳等在内的8个城市进行试点,提出以地方政府为责任主体,城市为平台,加大各项资源的整合力度,包括一些中小企业项目,过去以一个企业,一个项目为单位申报,不够已有政策的门槛,如今可以以城市及行业为整体,进行整合,综合申请一项补贴。

记者联系了新疆阜康市水磨沟财政所,一位徐姓所长介绍了当地财政补贴的发放细则。他说,“我们给予企业的财政补贴相当于取之于企业,用之于企业的说法,企业交的税,财政给你存起来,再按照一定比例,给你发补贴。不过补贴的发法不是说普遍撒胡椒面,而是对我们有针对性的企业。”

旅游业是阜康的支柱产业,当地政府十分关注环境问题,所以无论是本地的企业,还是招商引资来的企业,都要按照政策要求进行生产。排放少、污染低,同时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企业可依照国家标准,得到补贴。政府通过补贴的方式鼓励更多资金投入到这个方向。

当记者问到,有没有可能出现政府发放补贴的初衷与引导地方产业发展的结果之间产生偏离时,他说:“基本上不可能。举个简单的例子,企业要上项目,首先经发改委审批,经我们审查,按照这个项目进行验收,生产出的产品要向社会诠释它的可用性,如果产品用不上,那肯定不给补贴,只有产品受到一致好评,等于社会各界消费者承认这个产品,我们才给补贴。”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听到了地方政府和企业评价补贴政策的另一种心声。某地财政局长说,“现在社会上很多人说政府对企业关心不够,补贴扶持做的太少,在我看来,政府不是做得少,而是管得太多了,其实给企业提供一个良好宽松的市场环境比什么都重要。”

这次扩内需刺激消费新政出台后,政府的本意是希望引导社会资源向预想的行业或企业倾斜,有企业负责人直言,“与其推行消费补贴,不如直接还税于民,让消费者自由选择。”他担心补贴的结果是以数量换取数量,“今天的消费行为,预支了明天的消费数量。既破坏了竞争环境,又助长了企业张口要饭吃的恶习,最终导致大量社会资源错配。”

资金难题破解

“我国惠农补贴资金数额很大,涉及名目繁多,其中出现的问题也比较多。”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列举了这些问题的种类,“惠农补贴的主体是针对种粮户,只有种粮食才能拿补贴,实际出现的问题是农民不仅虚报田亩,还偷偷把耕地用来养鱼、种菜,这些都不该拿补贴。

经过我们实地调查,发现有百分之一二十农户的身份证被复印过,像家电下乡、农机补贴等都是需要个人证件才可以领取,这样一来就发生补贴被冒领,农民都不知情的事情,等于是地方政府和家电部门或农机部门合谋,把中央的补贴资金套走了。

还有资金浪费的问题,我们到某省农村,发现那里一家农户家里有好几个灶台,是在不同时期因为不同的项目反复修建的。经过调研,我们发现惠农补贴里出现的‘跑、冒、滴、漏’问题在各个项目中出现的情节严重性是不一样的,直补是钱直接打到农民卡里,流失最少。流失最多的,是各种项目补贴,比如村村通公路,国家每公里补多少钱,真正用在修公路上的钱却大打折扣。”

由此看来,财政补贴作为通过对分配的干预,调节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无论是面向企业还是农户,抑或是其他领域和群体,项目过多、资源浪费以及骗补冒领现象几乎成为普遍性问题。

“如今惠农补贴总量增加的做法是很好的,但是名目过于繁多,有时项目就是领导一句话,项目多了就容易出现‘跑、冒、滴、漏’。而且补贴资金的分配是上下级部门的关系,地方都希望从上级拿到拨款,但是上级没有那么多精力对其进行监管,究竟资金该拨到哪些地方的机制没有建立完善,所以才会产生‘跑部进京’的现象,这也说明拨款标准的弹性很大。”郑风田建议“首先从顶层设计阶段就要明确,哪些该补,哪些不该补,各个地方该得到多少补贴,简化项目名目,按照收入进行分配,将资金补给最紧缺,最需要的地方,做到扶贫不扶富。惠农补贴的安排,就可以优先考虑那些最贫困以及为国家贡献粮食最多的农户。”

上一篇:财政建设三大转型 下一篇:财政投资评审“东台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