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一体化”初探

时间:2022-08-31 01:56:25

古人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叶圣陶老先生也说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现代信息论认为: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没有输入,妄谈输出。由此可见,阅读与写作二者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没有阅读的写作,是无源之水;没有写作的阅读,是无果之花。只有广博地阅读,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才可能打开写作思路,从而铸就华美篇章。

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并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是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学生不知道阅读哪些读物,如何阅读才更有收获;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也不知道如何指导学生阅读才更有实效。笔者经过实验研究,认为只有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走读写一体化训练之路,才能走出困境,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水平。

一、品读精美语句,学习借鉴,提高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之功,阅读借鉴,注重平时积累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品读妙用修辞、文采飞扬的语句

比喻、拟人、对偶、对比、排比等修辞格的运用,可以增强语句表达的形象性、生动性,可以使语句表达具有整齐美,可以增强语句表达的雄浑气势。阅读中要注意摘抄这类语句,并进行精要的点评。

2.品读引用、化用诗句,文化底蕴深厚的语句

古诗词具有深厚的文化内蕴,彰显着中华文明的璀璨辉煌。阅读过程中,注意摘抄引用、化用古诗词的文段,学习借鉴,在写作中灵活运用。

3.品读隽永蕴藉、揭示人生哲理的语句

语句含蓄隽永,就会给读者留下回味的空间;揭示人生哲理,就会给读者以人生的启迪。

4.品读幽默诙谐、耐人寻味的语句

幽默诙谐的语句能够将枯燥乏味、抽象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使文章收到独特的表达效果,从而极大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二、品读精美语段,进行仿写训练

模仿是创新的基础,阅读过程中,发现精美语段,我们可以先把它摘抄下来,而后认真分析它美在哪里,本着既形似又神似的原则进行仿写训练。训练形式可以有以下两种:

1.另选陈述对象进行仿写

如:朋友,不是整日地飘舞在你鬓前发际的飞絮,而是山间茅庐上伴你默读的滴答雨声;不是和着你的鼓点,应着你的掌声,洒了你一身的鲜花、美酒和镁灯,而是躺在你心底的,心的底片晒出的那张黄得有些残缺的旧照片。

朋友,是你在疾风苦雨中行走时飘过来的一把伞,是你在独自暗泣时飘过来的一方绢,是你在穷愁潦倒两眼望天时,盘旋在你上空的那只鹰。

这两段文字的陈述对象是“朋友”,作者从正反两方面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朋友,见解深刻,并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语句文采飞扬。弄清了这两段文字的特点,我们可以另选对象,比如“对手”,进行仿写训练。

2.陈述对象不变,转换思维角度进行仿写

如:宽容是什么?宽容是春天里芬芳的花朵,令人赏心悦目;宽容是夏天里冰凉的泉水,令人心旷神怡;宽容是秋天里甜美的果实,使人感受到了成熟的美丽;宽容是冬天里火红的炉火,使人品赏到了温暖的陶醉……因为有了宽容,我们的生命变得更有价值和意义;因为有了宽容,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彩;因为有了宽容,我们的生活多了一份温馨和祝福。生命,离不开宽容;生活,离不开宽容;幸福,更离不开宽容。

这段文字从正面阐明了什么是“宽容”及有了宽容,生命、生活会是什么样子,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进行仿写训练时,可以转变思维角度,从反面阐述宽容不是什么,缺少了宽容会是什么样子。

三、摘抄经典故事,积累写作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平时不注重从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写作时就会文思枯竭,难以连缀成文。即使勉强写成一篇文章,也难免内容空洞,有“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之嫌。

要解决写作中“无米下锅”的问题,就要在平时阅读时做个有心人,把读到的名人故事及当今的鲜活事例随时摘抄下来,并思考如何运用。

四、在阅读中感悟人生哲理,进行常规思维、立意训练

故事中往往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阅读时,只有一边阅读,一边感悟,才能不断提高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了,自然就能从故事中提炼出正确的文章立意,不至于在写作时因对所给材料理解偏颇或错误而造成写作偏题甚至离题。

五、摘抄优美篇章,感悟人生哲理,借鉴写作技法

摘抄,除了摘抄精美语段之外,还要摘抄优美篇章,并在文后写出从中感悟到的人生哲理,值得学习的写作技法。带着学习写作方法的目的去阅读,从立意、选材、剪裁、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方面去品味,去思考,这样的阅读对写作必然大有帮助。

六、摘抄同一主题的文章,比较阅读,分析异同,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同一主题,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写法,阅读中将同一主题的文章集合在一起,分析它们的异同,从中领悟作者思维的独特性与写作技法的巧妙。这样的阅读有利于学生阅读体系的建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创新中达到对文学作品的深层次解读,进而实现学生的个性建构,而这些正是作文不可或缺的品质。

上一篇:适应时展 创新语文教育 下一篇:小学生作文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