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卫星电视走过的那些记忆

时间:2022-08-31 12:28:28

我和卫星电视走过的那些记忆

我是一名中铁建的测量工程师,业余爱好就是玩弄锅盖来收卫星电视,当岁月匆匆流逝的时候,蓦然回首,才发现我已经与卫星锅盖一起走过了八个年头,在这些年的成长过程中,我的收获很多很多,我也由当初的锅盖菜鸟变成了今天的玩星高手,(在亚卫我可不是高手哦)这一切都归功于卫星锅盖,是它让我在卫星电视这一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且让我领略到了成功的喜悦。

第一次玩星的时候是在2003年12月,我家安装了第一个卫星锅盖,那时很多人用的还是模拟信号的机子,由于刚开始接触,也不知道当时所对的是亚洲2号卫星,深刻记得那是我从工地放假回家时在县城花了500元买的一套高斯贝尔的机子,1.5米的杂牌锅。当时是在冬天,前几天刚下过雪,安装的师傅告诉我说卫星南偏西很好调试,让我自己调。回到家里已经是中午一点半了,一年没有回家,回来也没有先和家人谈些家常、叙叙旧,也忘记了旅途的劳累,吃完饭就开始了我的寻星路。

北方天气非常寒冷,第一次接触,我带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蛮劲从下午三点一直调试到天黑才弄好,真可谓是苦中作乐,中途父母叫了好几次说“天气那么冷,等明天暖和了再调吧”!只记得当看到信号锁定的那一刻,高兴的忘记了当时的寒冷与饥饿,那时的我有多么的自豪啊!

当时收到了23个国内台和5个外国频道,那时候整个村就我家安装了卫星锅盖,所以来我家看电视的人络绎不绝,家里似乎成了电影院。从那一刻起我对卫星的高科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没事就拿着遥控器操作接收机,重复的研究,从不小心删除部分好看的频道,引起了弟弟妹妹送来的白眼和埋怨,到后来给他们增加了新上的卫视而得到了他们的笑脸和和大家的好评。在很短的时间内,遥控器的各个用途及功能我都可以熟练的掌握了,我觉得非常有成就感。

不久,这个亚洲2号卫星好像出现了故障,部分电视台通知节目转星,从刚开始的亚洲2号转到就是现在我们的热星亚洲3S卫星上,当时省台打出字幕让全国必须在3个月之内完成转星工作(就是说要重新调整锅盖才能收到节目)。对于农村地区来说,这无疑是一件难于上青天的事,当时很多人就慌了,我成了他们调星唯一的希望。由于之前我对卫星的了解,加上我跑到县城上网下载了很多有关卫星的参数,很快我家的卫星就转到了亚洲3号卫星上,于是乡亲们纷纷找我帮他们重新调锅盖,那时快过年了,回来前后忙了3天,终于帮乡亲们完成了转星工作,而且还增加了凤凰、星空、美亚电影台等一些大家都喜欢的港澳台节目,乡亲们为了表达对我的谢意多次请我到他们家吃饭。在我老家人眼里,我成为了他们的卫星维护专员,一出现什么问题首先就是找我。

双星时代,2007年7月5日,中星6B和鑫诺3号相继上了天,国家广电总局要求国家各地区卫星用户必须在9月24日之前 完成转星工作,否则到时候将接收不到电视节目。记得那次转星工作是全国最大的,也是困难最多的,10月份即将要召开十七大,国家和政府都非常重视这次转星,当时很多卫星商利用这次机会赚钱(调试一个收取50元),对很多人来说这也是一个千载难寻的商机,但对于我这个上班族来说根本没时间,为了让家里能看到十七大,我向单位请假回去,当时还带了一个新版的同洲接收机、一个大拇指的双本振高频头、二个4功分和一个佳讯4切一,准备安装双星多机(嘿嘿,够专业的吧)。

因为在上班期间能够上网,经常浏览相关网页,查找相关资料,就在这期间认识了亚洲卫视网和卫视传媒网,与此同时QQ里面里面加了不少玩星高手和卫视群,通过学习交流,学到了不少专业知识(一锅双星、三星就是这里学到的),尤其是三星、四星让我获益匪浅,在这里我衷心的说声“谢谢了”。

回到家里第二天上午就开始了我的115+125双星时代,从星友们交流的经验,双本振C头主收115单本振C头偏收125,接功分进4切两台机子接两卧室不到二个小时全部拿下,而且125的信号比115的还强。当时乡亲们站了满院子看我调双星,我不回来他们都没法看电视,不到三天把乡亲的星都调转了过来,还看了一个多月的三十几个台,都是一个村的,咱们不能收乡亲们的钱,就当自己做好事吧,说过“为人民服务是光荣的”。

2008年9月我国成功的发射了第一颗直播卫星(中星9号),并在奥运前正式投入使用,该卫星主要是解决农村地区和偏远山区,接收机是ABS-S专用机,波束很强,用0.35的天线就能拿下50多个台,由于锅盖面积非常小不占地方,而且又不怕大风吹,所以好多乡亲们都把破旧的大锅盖拆了下来,装上了小锅盖,父母问我你经常不在家大锅坏了我们也不会调,要不要把自家生锈的大锅盖拆下来,我说不能拆,我知道这样很固执,但是我舍不得陪伴我走过六年的大锅,是它给我们家带来了精彩的节目,也是它让我走上了探索卫星锅盖这条道路。它和我有着浓厚的感情,并将这种感情转化为成长的力量,在渐行渐远的岁月岁月里成为永恒的记忆。

记得前年(2009年)好一段时间家里刮大风没有台了,我在贵州工地忙的没时间回去,正好今年春节没有回家,前段时间忙里偷闲和老婆回去了一趟,回去第一件事就是看看伴随我走过六年的它怎么了?真是岁月不饶人啊!锈迹斑斑的它骨架都散了,怎么能收到台啊?只能忍痛割爱让它成为我的回忆了,重新花钱娶了一个三威的不锈钢米二锅回来,115+125焕然一新的屹立在房顶,在清晨初升的太阳下闪闪发光。

在贵州工地上我们有光纤上网,DM500S到现在都玩了快三年了,共享108.2+115.5+125+134+138+146等星,什么统一平台、数码天空、香港有线、台亚、梦幻等尽收眼底,调星的我在工地都带出几个小徒弟来了。

当青春的末班车已经走远时,我早已打点好行李等候下一班的地铁。回首往事,我与卫星电视一起走过七个年头,如今的我已经长大了,在异乡工作的我总是回忆起与卫星一起成长的辉煌,那些成功、那些喜悦都成为了记忆里永远的花朵。屈原说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卫星这条路不断的指引我们去追求、去琢磨、去探索。

贵州工地完了今年来到了山西中南通道铁路的工地,由于刚来比较忙,也没有时间玩星了,这边项目部装的都是第二代插卡的中九机子,我是最怕九妹了。贵州的那套DM500带回老家给父母亲看,现在的运营商逐步都进入高清和专机话了,共享的卫星越来越少,所以在老家只收了108.2+115.5。可惜好景不长现在108.2也挂了。数码就不收了,家了人不看那些节目,我老爸就喜欢看武术世界的搏击擂台。

这段时间工地稳定下来了不是很忙,每天上午去工地看看,下午就没什么事了,经常晚上出去喝喝小酒。今天上午没去工地随便写了点东西给大家分享,在次谢谢热爱卫星的兄弟朋友们。

上一篇:区域战略的“文化张力” 下一篇:简单实用的有线机顶盒-Q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