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学后教:“让学”课堂的理想教学模式

时间:2022-08-31 10:05:31

先学后教:“让学”课堂的理想教学模式

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改革与突破,它强调以“先学”为主,以“后教”为辅,使课堂教学重心前移,充分暴露、展现学生的问题、疑难、矛盾,并以此为重点展开教学。这样,在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畅所欲言,逐渐形成倾听、发言、归纳、总结等能力,使其终身受益。

一、“先学”是基础

“先学”是指学生课前独立学习,并尝试练习,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通过对学生“先学”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自我教育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那么,“先学”学什么,怎样学?这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在课堂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的超前学习是片面的、肤浅的,不能体现“先学”的要求。我认为学会“先学”需要一个过程和方法,需要转变教与学的观念。

为了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地“先学”,我以课前预习单的形式来指导学生,效果显著。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我为学生设计以下的课前预习单。

有了这样的课前预习单,学生“先学”时有章可循,并要求他们完成课前预习单时要做到以下几点:看教材,了解教材的大致内容;划重点,划出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做练习,尝试完成教材中的“练一练”和“试一试”等基本练习;想一想,要学的知识是什么,自己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先学”可“逼迫”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走近同学和教师,为后续的学习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后教”是保证

“后教”不仅指教师教,也包含学生“先学”后的“兵教兵”。通过学生间的讨论和各抒己见,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最后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也就是教师给予补充、更正,帮助学生归纳、总结,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能力。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一课,我分以下几个层次展开课堂学习活动。

1.小组交流

师:课前,同学们都进行了认真的预习,请大家拿出课前预习单,先在小组里交流课前预习单上的内容。(学生以四人为小组展开交流)

此环节旨在让学生交流“先学”的内容,让会的学生在第一时间内近距离地教不会的学生。

2.全班展示

师:刚才大家交流得非常投入,现在我们请一个小组向全班同学汇报一下你们组“先学”的成果。(选一组学生逐题汇报)

师相机板书:6个面的总面积 表面积

长方体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或=长×宽×2+长×高×2+宽×高×2

正方体表面积=棱长×棱长×6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要想正确算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我们首先要算出什么?如果只要求我们计算长方体指定的一个面的面积,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1)出示练习四第1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汇报。

(2)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小组内交流算法。

师:你能概括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课前预习单中的内容进行汇报,汇报时可以是组员轮流说或者分别说,其他组的学生可以进行补充,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这一过程,主要是使学生形成相对统一的认识。

3.师生质疑

师:交流到现在,你们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及其求法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

师:同学们刚才提的问题都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学到这里,老师也有两个疑问,请大家一起思考,看能不能帮我解答。

师:比较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两种方法,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通过交流,突出乘法分配律)

师(出示长10厘米、宽3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这样的一个长方体,它的表面积又该怎样计算呢?(学生先独立求长方体的表面积,然后交流求长方体表面积两种不同的算法,并比较这两种方法)

学生在课前的“先学”和课始的学习中可能会产生各种疑问,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质疑问难,提出的问题可以由同学来解答,也可以请教老师。当然,在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适时介入,围绕教学的重难点提出一些问题,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

4.分层练习

第一层次:

师:在生活中,也有一些需要利用求长方体或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出示课本的例4,指名学生读题)这道题要我们求什么?其实就是解决什么问题?

师:刚才我们在解决做长方体(正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硬纸板的问题时,都算出了它六个面的面积之和,也就是算出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第二层次:

师:老师家里有一个长方体的金鱼缸(如下图),前几天不小心把左侧面的玻璃打坏了,现在要重新配一块,请问要配多少平方分米的玻璃?(指名学生口答)

师:现在我想重新制作一个新的金鱼缸,那么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玻璃?

第三层次:

师:商场大厅有一根长方体柱子(如右图),准备给这根长方体柱子贴上瓷砖,贴瓷砖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因为学生有了课前的“先学”,学习的起点会提高,课堂中学习的节奏也会加快,所以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在这些习题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通过学生回答问题,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并对学生不能理解的疑难问题及时给予点拨。学生在这些习题的引导下,读懂教材,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并找出自己自学的疏漏之处,及时补缺、完善。

5. 总结提升

师: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一些需要利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的问题。

(1)出示教室图,问:怎样计算粉刷面的面积?

(2)出示通风管图,问:怎样计算制作通风管材料的面积?

(3)出示楼梯图,问:怎样计算所铺地毯的面积?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课后可以借助与同学交流、网络等途径继续研究有关表面积的知识。这样既可以关注学生后续知识的学习,又把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真正体现“在整个数学教育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这一要求。

三、先学后教,教师关注什么

《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实现“双基”向“四基”的转变。“双基”中的基础知识,很多时候是一种显性的知识,是学生通过自学从教材中能够获取的知识。当然,学生通过自学,很多时候只能获取一些浅显的、教材中比较明确的知识。而“四基”中的基本活动经验,特别是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很多时候表现为一种隐性的知识,是隐藏在知识背后的知识,是学生自学看不明白或看不到的知识。因此,这些知识需要在课堂学习中,通过师生、生生、生本等多种形式的互动和思维的深层次碰撞才能逐步感受与领悟,而感受与领悟的过程能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先学后教,强调“先学”,就是把一些学生能自己看懂、明白的知识让他们自学,为学生学习自己不懂的知识节省时间,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为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机渗透提供了条件。

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先学后教最大的生命力在于通过教最终达到不教。就像学游泳,必须到水里去实践一样。学生最终学会学习必须让他们自己先学,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让学生“先学”,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优点、哪些缺点,从而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学习,最终达到不用教师教也能自己学的目的。学生“先学”后,教师一定要把教会学生学习作为重要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学会反思,从不断反思中领悟学习数学的方法。这里要注意的是,学生的“先学”不能只看表面现象,教师应该多追问几个“为什么”,既要讲究思维的严密性,又不能失去思维的灵活性。

综上所述,在先学后教的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的特长和能力得到发展。这种师生共成长的和谐状态,正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责编 杜 华)

上一篇:以质疑、猜想、验证、操作为载体,促进课堂教学 下一篇:课堂情境创设的“多”与“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