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振”在数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时间:2022-08-31 09:06:30

“共振”在数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数学教学是个逻辑和推断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常会使部分同学掉队,严重影响了数学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本文从抓反馈、变式互动、过程延伸几个方面把学生的想法和老师的教学结合在一起,“共振”才可以达到双赢,是个很有想法的课题.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教育课程,对培养学生的抽象、分析、推断等综合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是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谨的逻辑性,它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如分析、综合、比较、判断等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注意力、兴趣等,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但在实际教学中常常会有一部分同学掉队,跟不上老师的教学步伐,这个时候需要我们老师好好的寻找一下感觉,让自己的教学步伐和学生学习的步伐同频率,只有共振才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才可以把培养学生的能力落实到实处,下面就是本人在实施共振中采取的一些方法.

一、力抓反馈,知彼此

老师要把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我们首先要知道学生有没有这个基础,或者有没有相关联的其他知识内容,如果有我们老师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如果没有老师应该采取什么方式,否则我们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太突然,接受起来肯定困难,达不到共振效果,教学效率可想而知,如在讲直角坐标系的时候,我首先是让学生来做个小游戏,说出自己在教室的具置,明确自己在哪一行哪一列,再进一步了解学生去礼堂寻找座位的过程,根据座位号来寻找,是多少排多少座,两个数据确定的,这样我们老师就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学生都有这样辨别的基础,那么引入坐标轴就很容易,把学生寻找的过程用坐标轴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眼前一亮,耶!这么简单的过程,就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

教学的效果是通过学生来展示的,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就必须要抓好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要求学生独立的完成,有自己的思考角度,否则教学就要打点折扣,如在下面的习题中,如图1,在一张长方形纸条上画一条直线AB,将纸条沿直线AB折叠,则ABC一定是 ( )

(A) 等腰三角形(B) 直角三角形

(C) 等边三角形 (D) 等腰直角三角形

有学生写(A)也有学生写(C),到底哪个正确呢,这个就需要说理由了,只有让学生说,才知道他们掌握的程度,有学生说了,我是用尺去量的啊,你看它们基本相等,三边是等边三角形,还有学生说我是自己用纸实验了一下,再用尺去量的发现只有AC、BC两个边相等,所以选择等腰三角形,也有个学生是利用:因为所给图形是长方形,所以∠1=∠2,因为∠2=∠ABC,所以∠1=∠ABC,所以AC=BC,即ABC为等腰三角形,这个思路就比较完善,前面的同学也不错的,积极开动脑筋利用特殊性,但还需要利用普遍性,这个需要进行推广,利用翻折不变性、平行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把这个知识点给学生传下去.

抓反馈是进行教学工作的开场白,这个环节做好了,后面自然就会顺理的多,知己知彼才可以明明白白的去执行自己的教学任务,才可以有目的性的进行专门对应的训练,在自己的掌控范围中让学生的弱点得到更大程度的改进.

二、变式互动,拓视野

学生的学习是个渐进的过程,要让学生学的好必须要进行变式训练,让学生理解的视野拓的更广更阔,而变式有简单的数据变换,公式的简单变形,题目情景的更换,这些都是围绕一个知识要点展开的,学生学的轻松但见的很多,如:A、B两地相距48 km,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比乙多行2 km,若两人同时出发,经过3 h相遇.如果设甲的速度为x km/h,可列怎样的方程,请列出来.分析,这个当中相遇时候甲乙共同通过的路程和是48 km,所以列出3x+3×(x-2)=48的方程,变式1、A、B两地相距48 km,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比乙多行2 km,甲的速度为9 km/h,若两人同时出发,经过几小时相遇?2、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比乙多行2 km,甲的速度为9 km/h,若两人同时出发,经过3小时相遇,则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这两个都是围绕本题进行变式的,但也可以变为同向类,3、如A、B两地相距48 km,甲、乙两人同时从A地出发前往B地,甲每小时比乙多行2 km,甲的速度为9 km/h,问在行驶过程中什么时候甲乙通过的路程之和刚好等于A、B两地的距离.形式的变换没有更改出题者的意图,相反我们的学生更明确整个题意之间的关系,思考问题的途径和老师产生了共振.

三、过程延伸,洞能力

我们的教学不仅仅是教学知识的传输,更主要的是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给学生的影响,只有学生把老师传授的方法搞清楚了,参与了老师的教学过程,才会使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老师传授的知识产生共振,才可以很快的接受新知识,获得新的能量,如讲平行四边形的时候,先给学生一个定义,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说说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楼梯的台阶,窗户外的自动晾衣架,校门口的自动伸缩门,如何判断的呢?这个需要学生一个个来解说,通过观察两组对边是否平行来判断,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两组对边都相等的,这样学生通过相互的回答过程,把这些判定给回忆了一下,哪个四边形的图形在大脑中又过了一遍,学生观察力得到肯定,大脑思维的经络会产生共振,下次投入的会更多.数学习题有很强的逻辑性,对于数学习题必须要让学生明白思考的过程,在思考过程中才可以把知识点融入到习题中,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思考的全过程,同时也让其中一个学生的想法在其他同学面前进行检验,引起其余同学的共同思考,把解决问题的方法推向所有的同学,大家的能力都得到训练.

如图2,在ABC中,AB=AC,∠A=36°,BD、CE分别是∠ABC、∠BCD的角平分线,则图中的等腰三角形有( )

(A) 5个 (B) 4个 (C) 3个 (D) 2个

判断有多少个,首先让学生寻找有多少个三角形,写出具体的名称,然后再寻找这些三角形中,每一个角的大小,最后再判断是不是等腰三角形,如图4先写出三角形有ABC、ABD、BDC、 BEC、DCE共有五个,其次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外角和关系,写出了相应的角度,得出共有5个等腰三角形,这样的方式最让学生容易接受,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路,先看题目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去寻找相应的知识点,这个知识点和本题有什么样的关联,逆向思维和动作思维这个时候起作用,需要你去做什么就可以让人清楚的知道你的答案,也清楚的理解你的思考过程,以后遇到这样类似的习题大脑自然的会产生共振,都会很轻松的进入解题状态,这就是所谓的“数感 ”,共振带来的标志.

“共振”这个词语是物理中的术语,强调的是两者频率相同,振动的振幅达到最大状态,而我们的数学教学也需要共振,让学生的学习思路跟着老师的教学思路走,找到学习的感觉,得到能力的提高.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临湖一中 (215106)]

上一篇:《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学习导航 下一篇: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改革